方格精選

淺談巧用不平等優勢的事業發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些日子筆者為了瞭解一般創業者的思維,買了幾本有關於創業的書籍,其中有一本書《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提到了如何利用自己在財力、才智與洞見、地點與運氣、教育與專業、地位幾個面向來找出自己獨特優勢,讓自己有機會在市場脫穎而出。相同的不論創業或受僱,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在不同公司規模、職業階段、所在的高度等,都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就筆者淺薄的觀察,或許可以從經營、管理及產業這三種面向來思考。


經營、管理及產業的三元思考


筆者就自身淺薄觀察,嘗試著用經營、管理及產業的三元素來思考及說明所謂的不平等優勢,或許囿於自身能力限制,有不逮之處再請指導。

經營或經營者所重視的是why,組織為何而戰,為什麼要往這個方向去,為什麼不做這個?是偏向思想性、理念性及戰略性的思維,並把理念帶給組織,讓組織跟隨著這樣的意念自然而然前進。所以經營者更重視的組織願景、事業的本質及長遠的共同利益,而非短期的績效。

管理指的是管人理事,重視的是how,如何把事情做好,如何提高組織的績效,更甚者會去設計一套管理系統,來增加組織運作的績效,達成短期目標。通常專業人士,尤其具有MBA/CPA這種專業認證的人士,最善操作管理,當組織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時,管理介入機會就越大,這是必要之事,但或許迷信這種疊加式管理,只會越來越複雜?

產業除了組織自己定義外,其實更重要的是你的客戶及你的競爭者怎麼定義你。產業最重要的是懂行及組織的定位,或許從技術、產品、業務切入,深知這些特定的需求或細節,選擇對的戰場,用相對優勢的商品打勝仗並取得根據地,再逐步擴大版圖。在公司草創階段或業務部隊,通常都會極度依賴對產業的熟悉度,來取得戰場上局部戰役勝利。

此三元並非獨立概念,而是三個互相交疊的集合,一個人無論是自僱或受僱,在經營、管理及產業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積累,著墨的深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不平等優勢。


找出自己的不平等優勢


筆者在幾家公司服務過,有幸受教於幾位老闆及長官,或許有幾個的共性:1. 通常第一代成功創業家在經營及產業上,會有相當體悟。2. 幕僚類主管,如財務、人資、企劃等更側重於管理,直線部門如業務、開發、生產等更側重於產業。3. 第二代成功的老闆,通常有機會在三元中取得平衡。4.跨越多個部門的總字輩主管或董事,通常已具備經營者視野,並至少在管理或產業其中ㄧ元中已紮根頗深。每個人的精力都十分有限,當你在一元取得優勢並獲得成功後,就會再正向加強,但相對也有可能就會忽視某些元素。

在筆者創業過程中,筆者深知自己側重於管理加上部分經營作為自己的優勢,因此找了具備產業及經營理念的股東來補強自己的弱勢。透過融合與學習,來補強自己弱點。另外,在公司規模很小時,基本上管理要做的是對未來業務系統的規劃,流程及步驟上要儘量輕省或自動化。更重要的是,在經營及產業上,確認公司的定位,在同業的縫隙中找到可以著力的點發展。

如果在組織裡,或許也是異曲同工之妙。不管你是專業人士或基層往上的業務主管,都必須修煉對於經營或經營者全面的視野與思想。如果公司是成功的學習型組織,那就太幸運了,透過非正式/正式的集體會議或課程,都可以耳濡目染得學習。再者,不要去排斥了解其他元素,許多業務出身的主管,會特別排斥條條框框的管理,或專業人士出身主管,對於現場一無所知,更遑論理解行業。或許放下一些成見,虛心的請教同事或調整自己的心態,互相尊重與配合,才會真正理解對方,達到融合互利的結果。


管理的迷思:150人上限


如上所述管理包含了許多面向,若試著借用法律觀點,筆者會認為管理執行的是組織的程序正義。當組織到了需要以法治逐漸取代人治時,組織就會開始設計一些規定,有了規定就會有對錯,而管理就是在判斷這些對錯,好的管理者會去維護法的存在,好的管理者及領導者,除了保護法外,還會兼顧人性與同理心。而好的經營者,或許有時候寧可破壞法,先不管對錯,也要先把事情做對,事後再檢討法的問題。

然何時我們開始需要法跟複雜的管理呢?若在遵守政府要求的基本合規下(很多經營者會去對抗,但建議不要),或許可以套用150人原則。依照人生物本能,150人的組織是人際溝通交流的上限,超過150人就需要較為複雜的法來管理。如同《人類大歷史》一書所提,智人之所以超越其他生物,主因在於超過150個體時,可以創造一種集體想像,來約束或引導更大的團體集體行動,這種想像可以是社會法律、文化或願景。反思自己所在的組織(包含外圍有影響力的團體),若是小於150人,重點是領導原則及情感,法並不太重要。超過150人時,應該思考的是法的適用性,遇到爭議時,不應該被不適用的法框住,花費過多時間爭論對錯,而是回到常識判斷,先把事情做對,再去修改法不適用之處。另外,在合理的狀態下,要保持彈性及創意的作法,讓法可以幫助管理者完成任務,而非一昧抵制任務。


深/廣/博:透過學習及實踐成為全才型人物


筆者在碩士班時,指導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職業生涯初始會在一兩個領域深入,後面開始學習橫向的廣度整合,透過多年累積與學習後,才有機會變成全面的博才,脫離匠的層次進入師的層次。當時筆者是聽不懂老師的教誨,隨著自己工作有機會與許多高人的老師及長官共事後,才漸漸理解這個道理。不管從深或廣開始,三元組的能耐,都會隨著學習及實踐的循環,慢慢累積變得既深又廣,希望有天能與自己老師看齊,對所在的組織及社會能有一點微薄的貢獻。
↓↓如果本文對您有幫助,請給筆者一個讚,對筆者創作是莫大的鼓勵,謝謝。↓↓
跨境電商新手村中, 創業前有數年掛著財務長職稱的台資企業雜務長, 略懂財會、法務、人資、IT等等, 碎念一點電商過程遇到的一些合規作法的小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閱讀,開啟知識螺旋的鑰匙。閱讀可以是一種學習,一種休閒,可以是有目的學習,也可以漫無目的感受。拜科技所賜,人類獲取資訊的方式越來越多元,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否先打開手機呢?每天過多資訊反客為主的無差別轟炸,過多被動吸收資訊的方式,讓我們變得懶惰,而閱讀正是幫助你奪回主動權最好的利器。
對於一位撰寫學術論文的新手而言,光是蒐集相關文獻所花費的時間已相當可觀,如果每篇文章都要重頭看到尾豈不是一天有48hr也不夠用了。加拿大滑鐵輪大學S. Keshav教授,2007年六月寫了一篇文章,把他讀paper的訣竅傳授給大眾,對於剛進入研究領域的你我而言,絕對有助於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時間支出。
我們在任何場合與人第一次碰面,自我介紹的前面三句話,一定會問到:您是做什麼的?從行業及職位切入,總是比較好有共同話題可聊,且說白了,這也是社會上評估你是誰重要的一個角度。上個月筆者為了拜訪客戶,自行設計名片,一張空白的小紙卡上,說明你跟公司關係以及你是誰,而對一人公司而言,任何抬頭變得毫意義。
最近台灣因高雄市長選舉某位候選人論文抄襲的疑雲,讓大家重新思考碩士是否一定要經過論文歷練,就有實務經驗的在職班碩士生(其他地區翻譯為非全日制碩士生其實更貼切)而言,或許用報告取代純學術的論文尚可取,但一般全日制碩士生,或許純學術論文的歷練,很可能是你一生唯一的機會,也是你未來競爭的關鍵能力。
還好,在35歲就有幸閱讀到此書。作者Charles Handy是著名的英國思想大師,創辦了英國第一所管理學院:倫敦商學院,在組織及未來工作型態等領域引領管理學界的先驅,也真正落實自己著作《大象與跳蚤》及《第二曲線》中的理念,放棄了穩定優渥的職業生涯,成為一位自由作家、演說家、顧問等職,過上組合式生活
作者為2019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出身於印度,針對貧窮這件事,做了許多真正田野的研究,提出以收入S曲線概念來貫串全書。如用簡單得來概括此圖的含義:即落入貧窮陷阱的人們,當下的收入會高於未來收入,但隨著時間過去,當下收入會越來越少,陷入到貧窮與負債的漩渦裡。
閱讀,開啟知識螺旋的鑰匙。閱讀可以是一種學習,一種休閒,可以是有目的學習,也可以漫無目的感受。拜科技所賜,人類獲取資訊的方式越來越多元,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否先打開手機呢?每天過多資訊反客為主的無差別轟炸,過多被動吸收資訊的方式,讓我們變得懶惰,而閱讀正是幫助你奪回主動權最好的利器。
對於一位撰寫學術論文的新手而言,光是蒐集相關文獻所花費的時間已相當可觀,如果每篇文章都要重頭看到尾豈不是一天有48hr也不夠用了。加拿大滑鐵輪大學S. Keshav教授,2007年六月寫了一篇文章,把他讀paper的訣竅傳授給大眾,對於剛進入研究領域的你我而言,絕對有助於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時間支出。
我們在任何場合與人第一次碰面,自我介紹的前面三句話,一定會問到:您是做什麼的?從行業及職位切入,總是比較好有共同話題可聊,且說白了,這也是社會上評估你是誰重要的一個角度。上個月筆者為了拜訪客戶,自行設計名片,一張空白的小紙卡上,說明你跟公司關係以及你是誰,而對一人公司而言,任何抬頭變得毫意義。
最近台灣因高雄市長選舉某位候選人論文抄襲的疑雲,讓大家重新思考碩士是否一定要經過論文歷練,就有實務經驗的在職班碩士生(其他地區翻譯為非全日制碩士生其實更貼切)而言,或許用報告取代純學術的論文尚可取,但一般全日制碩士生,或許純學術論文的歷練,很可能是你一生唯一的機會,也是你未來競爭的關鍵能力。
還好,在35歲就有幸閱讀到此書。作者Charles Handy是著名的英國思想大師,創辦了英國第一所管理學院:倫敦商學院,在組織及未來工作型態等領域引領管理學界的先驅,也真正落實自己著作《大象與跳蚤》及《第二曲線》中的理念,放棄了穩定優渥的職業生涯,成為一位自由作家、演說家、顧問等職,過上組合式生活
作者為2019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出身於印度,針對貧窮這件事,做了許多真正田野的研究,提出以收入S曲線概念來貫串全書。如用簡單得來概括此圖的含義:即落入貧窮陷阱的人們,當下的收入會高於未來收入,但隨著時間過去,當下收入會越來越少,陷入到貧窮與負債的漩渦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顧人是創業中最不該碰的事情】 昨天有個仲介,問我說我這邊一直有很多裝潢工程, 那為什麼我不開公司請員工呢? 通常會請人,就是因為可以做出時間槓桿, 也就是花錢,買他人的時間, 本來老闆只有一天24小時工作, 但是可以藉由花4萬買到別人的一天8小時 就可以做更多的案子,賺更多的錢。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文章探討了企業內專才與通才的區別。專才在某一領域有深厚專業知識,起步快但風險高,因技術變遷可能被取代。通才具多方面知識,適應力強,後期管理潛力大,但起點低,需持續學習與堅持。建議成為專業型通才,同時在多個領域達到前25%,以應對未來挑戰。
Thumbnail
經營環境 一、競爭:是你的「產品」和「服務」再競爭。 幫底下的每一個層級(第一線人員)把客戶服務做到最好。 高層能為部屬做甚麼? 1.擴大營運,創造規模效益:用較低的成本把產品或服務送到客戶手上。 2.提供經驗,創造累積效益:可用遠比新事業自己建立的品牌還低的成本,為這個新品牌加分。 
Thumbnail
鄭自凱管理觀點: 根據美國貝恩策略顧問公司和其他機構的研究顯示: 「一個組織是由不到5%的角色,提供公司95%以上執行策略和創造成果的能力。COVID-19疫情已經挑戰了我們對工作生產力的各項假設,而在我們逐漸脫離疫情之際,企業必須重新思考,在日漸變為由科技賦能的未來,哪些技能會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有時候在職場的影響力多寡,不是專業多高,而是被權力中心的認同度多高。 在職場你要混得好,除了專業要夠,也要懂得與主管與老闆有良好的關係,畢竟公司是老闆的,某種程度我們的行動都還是服務他的需求。 「掌管決策與資源的人才是權力中心」 故事 在前公司的業務經理,他盡心盡力的為公司營收思考與努力,但
Thumbnail
準創業者應著重企業內部管理,包括顧客管理、商圈經營、進銷存管理、員工管理、行政管理、行銷(線上線下)管理等。從成功與失敗的路前進,關注內務管理及在競爭中優化,以提高營業效率。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顧人是創業中最不該碰的事情】 昨天有個仲介,問我說我這邊一直有很多裝潢工程, 那為什麼我不開公司請員工呢? 通常會請人,就是因為可以做出時間槓桿, 也就是花錢,買他人的時間, 本來老闆只有一天24小時工作, 但是可以藉由花4萬買到別人的一天8小時 就可以做更多的案子,賺更多的錢。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文章探討了企業內專才與通才的區別。專才在某一領域有深厚專業知識,起步快但風險高,因技術變遷可能被取代。通才具多方面知識,適應力強,後期管理潛力大,但起點低,需持續學習與堅持。建議成為專業型通才,同時在多個領域達到前25%,以應對未來挑戰。
Thumbnail
經營環境 一、競爭:是你的「產品」和「服務」再競爭。 幫底下的每一個層級(第一線人員)把客戶服務做到最好。 高層能為部屬做甚麼? 1.擴大營運,創造規模效益:用較低的成本把產品或服務送到客戶手上。 2.提供經驗,創造累積效益:可用遠比新事業自己建立的品牌還低的成本,為這個新品牌加分。 
Thumbnail
鄭自凱管理觀點: 根據美國貝恩策略顧問公司和其他機構的研究顯示: 「一個組織是由不到5%的角色,提供公司95%以上執行策略和創造成果的能力。COVID-19疫情已經挑戰了我們對工作生產力的各項假設,而在我們逐漸脫離疫情之際,企業必須重新思考,在日漸變為由科技賦能的未來,哪些技能會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有時候在職場的影響力多寡,不是專業多高,而是被權力中心的認同度多高。 在職場你要混得好,除了專業要夠,也要懂得與主管與老闆有良好的關係,畢竟公司是老闆的,某種程度我們的行動都還是服務他的需求。 「掌管決策與資源的人才是權力中心」 故事 在前公司的業務經理,他盡心盡力的為公司營收思考與努力,但
Thumbnail
準創業者應著重企業內部管理,包括顧客管理、商圈經營、進銷存管理、員工管理、行政管理、行銷(線上線下)管理等。從成功與失敗的路前進,關注內務管理及在競爭中優化,以提高營業效率。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