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淺談巧用不平等優勢的事業發展

前些日子筆者為了瞭解一般創業者的思維,買了幾本有關於創業的書籍,其中有一本書《用你的不平等優勢創業》提到了如何利用自己在財力、才智與洞見、地點與運氣、教育與專業、地位幾個面向來找出自己獨特優勢,讓自己有機會在市場脫穎而出。相同的不論創業或受僱,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在不同公司規模、職業階段、所在的高度等,都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就筆者淺薄的觀察,或許可以從經營、管理及產業這三種面向來思考。

經營、管理及產業的三元思考
筆者就自身淺薄觀察,嘗試著用經營、管理及產業的三元素來思考及說明所謂的不平等優勢,或許囿於自身能力限制,有不逮之處再請指導。 經營或經營者所重視的是why,組織為何而戰,為什麼要往這個方向去,為什麼不做這個?是偏向思想性、理念性及戰略性的思維,並把理念帶給組織,讓組織跟隨著這樣的意念自然而然前進。所以經營者更重視的組織願景、事業的本質及長遠的共同利益,而非短期的績效。 管理指的是管人理事,重視的是how,如何把事情做好,如何提高組織的績效,更甚者會去設計一套管理系統,來增加組織運作的績效,達成短期目標。通常專業人士,尤其具有MBA/CPA這種專業認證的人士,最善操作管理,當組織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時,管理介入機會就越大,這是必要之事,但或許迷信這種疊加式管理,只會越來越複雜? 產業除了組織自己定義外,其實更重要的是你的客戶及你的競爭者怎麼定義你。產業最重要的是懂行及組織的定位,或許從技術、產品、業務切入,深知這些特定的需求或細節,選擇對的戰場,用相對優勢的商品打勝仗並取得根據地,再逐步擴大版圖。在公司草創階段或業務部隊,通常都會極度依賴對產業的熟悉度,來取得戰場上局部戰役勝利。 此三元並非獨立概念,而是三個互相交疊的集合,一個人無論是自僱或受僱,在經營、管理及產業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積累,著墨的深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不平等優勢。

找出自己的不平等優勢
筆者在幾家公司服務過,有幸受教於幾位老闆及長官,或許有幾個的共性:1. 通常第一代成功創業家在經營及產業上,會有相當體悟。2. 幕僚類主管,如財務、人資、企劃等更側重於管理,直線部門如業務、開發、生產等更側重於產業。3. 第二代成功的老闆,通常有機會在三元中取得平衡。4.跨越多個部門的總字輩主管或董事,通常已具備經營者視野,並至少在管理或產業其中ㄧ元中已紮根頗深。每個人的精力都十分有限,當你在一元取得優勢並獲得成功後,就會再正向加強,但相對也有可能就會忽視某些元素。 在筆者創業過程中,筆者深知自己側重於管理加上部分經營作為自己的優勢,因此找了具備產業及經營理念的股東來補強自己的弱勢。透過融合與學習,來補強自己弱點。另外,在公司規模很小時,基本上管理要做的是對未來業務系統的規劃,流程及步驟上要儘量輕省或自動化。更重要的是,在經營及產業上,確認公司的定位,在同業的縫隙中找到可以著力的點發展。 如果在組織裡,或許也是異曲同工之妙。不管你是專業人士或基層往上的業務主管,都必須修煉對於經營或經營者全面的視野與思想。如果公司是成功的學習型組織,那就太幸運了,透過非正式/正式的集體會議或課程,都可以耳濡目染得學習。再者,不要去排斥了解其他元素,許多業務出身的主管,會特別排斥條條框框的管理,或專業人士出身主管,對於現場一無所知,更遑論理解行業。或許放下一些成見,虛心的請教同事或調整自己的心態,互相尊重與配合,才會真正理解對方,達到融合互利的結果。

管理的迷思:150人上限
如上所述管理包含了許多面向,若試著借用法律觀點,筆者會認為管理執行的是組織的程序正義。當組織到了需要以法治逐漸取代人治時,組織就會開始設計一些規定,有了規定就會有對錯,而管理就是在判斷這些對錯,好的管理者會去維護法的存在,好的管理者及領導者,除了保護法外,還會兼顧人性與同理心。而好的經營者,或許有時候寧可破壞法,先不管對錯,也要先把事情做對,事後再檢討法的問題。 然何時我們開始需要法跟複雜的管理呢?若在遵守政府要求的基本合規下(很多經營者會去對抗,但建議不要),或許可以套用150人原則。依照人生物本能,150人的組織是人際溝通交流的上限,超過150人就需要較為複雜的法來管理。如同《人類大歷史》一書所提,智人之所以超越其他生物,主因在於超過150個體時,可以創造一種集體想像,來約束或引導更大的團體集體行動,這種想像可以是社會法律、文化或願景。反思自己所在的組織(包含外圍有影響力的團體),若是小於150人,重點是領導原則及情感,法並不太重要。超過150人時,應該思考的是法的適用性,遇到爭議時,不應該被不適用的法框住,花費過多時間爭論對錯,而是回到常識判斷,先把事情做對,再去修改法不適用之處。另外,在合理的狀態下,要保持彈性及創意的作法,讓法可以幫助管理者完成任務,而非一昧抵制任務。

深/廣/博:透過學習及實踐成為全才型人物
筆者在碩士班時,指導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職業生涯初始會在一兩個領域深入,後面開始學習橫向的廣度整合,透過多年累積與學習後,才有機會變成全面的博才,脫離匠的層次進入師的層次。當時筆者是聽不懂老師的教誨,隨著自己工作有機會與許多高人的老師及長官共事後,才漸漸理解這個道理。不管從深或廣開始,三元組的能耐,都會隨著學習及實踐的循環,慢慢累積變得既深又廣,希望有天能與自己老師看齊,對所在的組織及社會能有一點微薄的貢獻。
↓↓如果本文對您有幫助,請給筆者一個讚,對筆者創作是莫大的鼓勵,謝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