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概念的反思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人們所說的「人民」( People)指的往往是受到特定憲法權利保障的公民。然而,嘗試追溯人民這一詞彙被使用的歷史時,卻能感受這其所意指的是一群積極的政治行動者,而不是泛指一個民族國家中的所有人口。
那麼,究竟人民要如何與其他人口區別呢?著名的政治學者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在其著名的《極權主義的起源》( The Origin of Totalitarianism)中以法國大革命時的革命組織作為人民概念的原型,鄂蘭指出當革命黨人在號召人民加入革命時,所指的並非是路易十六政權轄下的所有人口,而是一群居住於巴黎近郊、不分階級、具有相同國家想像的人們彼此結盟而成的團體。以此歷史典故為原型的人民概念確實也相當符合近代以來所有政治鬥爭中所提出的人民之範圍,由於一個國家實際能長期關注政治的人口幾乎不可能超過五成,而五成的人口中也因每個個人的經驗與利益不同而難以形成彼此相同的政治想像,因此,實際形成國家公益之意見的人往往就只是少數能互相溝通的各團體與階級代表的菁英人物,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人民」。這樣的概念界定或許會讓理想的民主派人士感到焦慮或不適,但從社會結構上和歷史經驗上都指向的這種定義方式的適切性。當然,在實際的政治都爭場域裡,政治家們總是刻意保留人民的模糊性以盡可能地去拉攏鬥爭中能夠彼此合作的人們。
在觀察政治行動時,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必須要能看出各種行動背後所欲整合的對象?誰時民族國家的「主體」?「主體」的意識形態與利益內容具有哪些?以及「人民主體」在整個權力競奪中的勢力大小?以上種種需考量的問題,都會影響到觀察者在觀察國家(有時甚至是國際政治)時能夠有效判斷行動效力、發展性的精確程度,也能夠更細緻的鑑賞權力關係的流動過程,而不至於被與論宣傳家的模糊論述牽著鼻子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今人們所經歷的全民普選與參政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產物,為了彌補在戰爭中所動員的全國人口而實行的權力制度。當大眾民主的概念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一部份之後,伴隨而來的並非啟蒙運動知識份子所設想的以理性方式來實踐國家政治發展策略,相反的大眾民主正以相當的破壞力顛覆了十九世紀時期中產階級所假設的一切價值觀
    當民族國家佔滿了世界上最後一塊陸地以後,人們便不再擁有宣稱他們已獲得上帝所賜與的「奶與蜜之地」的特權,強權所維繫的國際政治環境壟斷著大地上的人們自我主宰的權利,弱小民族只能等待著以強權碰撞所散落的權力碎片拚揍出自己的容顏。
    民族國家在政治上往往假設領土內的公民屬於個人、同質且平等的存在,但在實際的政治場域中權力的分布經常是由國家組成以前便已存在的權力分布來決定的,其中又以族群間的權力差異最為明顯。
    現代政治往往被學者們稱呼為「巨靈」(Leviathan),用來形容國家政治的力量無遠弗屆,且鉅細靡遺,當渺小的個人面對國家政府時,彷彿無所遁形,一切都在這頭怪物的控制之中。
    人類在其短暫生命過程之中所承受的那些痛苦根源總是隱藏在超越其認知能力本身的結構或自然因素。然而,如果將宗教視為人類排解痛苦的結果,那必然會發現人類的存在本身就相伴著痛苦,因為痛苦存在,因此人類必須要預設或想像一個「不痛苦」的情境來緩解或解決當下面臨的痛苦。
    誕生於解嚴前夜,歷經非法組黨運動、成為台灣國會唯一本土勢力在野黨到現今的完全執政,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DPP)可以說是台灣人從中華民國國民黨殖民下完成政權奪還的政治代表。然而,台灣人建立完整的民族國家政權的歷史任務尚未結束,對內需脫離中華民國憲政制度,對外則要面對中國政權日益緊密的兼併策略。
    現今人們所經歷的全民普選與參政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產物,為了彌補在戰爭中所動員的全國人口而實行的權力制度。當大眾民主的概念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一部份之後,伴隨而來的並非啟蒙運動知識份子所設想的以理性方式來實踐國家政治發展策略,相反的大眾民主正以相當的破壞力顛覆了十九世紀時期中產階級所假設的一切價值觀
    當民族國家佔滿了世界上最後一塊陸地以後,人們便不再擁有宣稱他們已獲得上帝所賜與的「奶與蜜之地」的特權,強權所維繫的國際政治環境壟斷著大地上的人們自我主宰的權利,弱小民族只能等待著以強權碰撞所散落的權力碎片拚揍出自己的容顏。
    民族國家在政治上往往假設領土內的公民屬於個人、同質且平等的存在,但在實際的政治場域中權力的分布經常是由國家組成以前便已存在的權力分布來決定的,其中又以族群間的權力差異最為明顯。
    現代政治往往被學者們稱呼為「巨靈」(Leviathan),用來形容國家政治的力量無遠弗屆,且鉅細靡遺,當渺小的個人面對國家政府時,彷彿無所遁形,一切都在這頭怪物的控制之中。
    人類在其短暫生命過程之中所承受的那些痛苦根源總是隱藏在超越其認知能力本身的結構或自然因素。然而,如果將宗教視為人類排解痛苦的結果,那必然會發現人類的存在本身就相伴著痛苦,因為痛苦存在,因此人類必須要預設或想像一個「不痛苦」的情境來緩解或解決當下面臨的痛苦。
    誕生於解嚴前夜,歷經非法組黨運動、成為台灣國會唯一本土勢力在野黨到現今的完全執政,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DPP)可以說是台灣人從中華民國國民黨殖民下完成政權奪還的政治代表。然而,台灣人建立完整的民族國家政權的歷史任務尚未結束,對內需脫離中華民國憲政制度,對外則要面對中國政權日益緊密的兼併策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國家」常被視為人類文明的象徵,但它的出現並非自然而然。國家是人類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滿足特定需求而創造出的社會組織形式。從最初的小型部落到現代複雜的民族國家,國家的演變無不體現著設計的痕跡。這種人為產物不僅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然而,國家
    未入正文之前,首先要正題;也就是說,必須先界定何謂「民主」?何謂「文明」? 民主,以筆者的信念來界定,所有的國策、一切的施政,都必須以民為主,也就是以人民為優先的考慮對象,也以人民的福祉為依歸。故此,無論哪一種政體,共和政體,抑或君主政體,只要是以民為主的,都稱之為民主政體。 文明,是指精神文明
    Thumbnail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Thumbnail
    大多數理性、善良、美麗和道德的東西都被集體盲(忙 茫 氓 )人抹殺了。 集體主義 認為個人沒有權利,他的生活和工作屬於群體(社會,部落,國家,民族),並且群體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隨心所欲地犧牲他。實施這種學說的唯一方法是使用蠻力——而國家主義一直是集體主義的政治必然結果。
    說實話,每當聽到或見到「老百姓」三個字時,內心總會「咯噔」一下。以前在國內生活工作,身為「老百姓」的一員,對「老百姓」三字毫無感覺。但後來移居香港,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民主和法治,領略到堂堂正正的公民社會所賦予的公民權利和義務時,從而對「老百姓」這一名詞生出巨大的隔閡感。 查閱百度「老百姓」的定義
    Thumbnail
    前文〈政治〉節錄了 ❙孫文❙ 的「『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 這顯然是不對的,...
    Thumbnail
    筆者在上周的最後,並不是在講笑話,你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切入人性。不然各位自問,為了弱勢訂立法案,你會想支持那個你熟悉的,還是根本不知道這是哪位的? 熟悉,指的是住你家對面的那個阿桑,小時候每天出門都會遇到的老農,你會知道他們的苦,曉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案......
    Thumbnail
    ❙孫文❙ 為了界定民權,對「政治」一詞先予定義: 「『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漢語❙ 文化中沒有「政治」的概念,但有「政」和「治」兩個概念。按語源,「政」是征伐的「征」,原義就是武力統治之意。「治」則是政權穩定之義。 ...
    Thumbnail
    6.〈社會分子與鄰居〉   何謂人?呂格爾欲從人與人最直接的關係找出人的圖像。聖經說:「愛鄰如己」,人與人的關心先於社會角色,呂格爾提出社會人(歷史人)與鄰人(遺憾的人)辯證關係,兩者為歷史的兩個層面。從上一篇談論歷史意義是隱蔽的,轉向歷史神學,本篇再轉向慈善神學。如果歷史有意義的話,
    Thumbnail
    以前曾經讀到:「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到他人的自由為範圍。」這其實表示真實的自由還是受到社會人我之間的分際,而呈現受限的狀態。 同樣的,「一個人的人權也以不侵犯到他人的人權為範圍」,這在某些程度也表明人權是受限,特別是當他侵犯到他人的人權以後,人權勢必受到限制,甚至取消,不然政府就沒有權力把侵犯人
    Thumbnail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國家」常被視為人類文明的象徵,但它的出現並非自然而然。國家是人類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滿足特定需求而創造出的社會組織形式。從最初的小型部落到現代複雜的民族國家,國家的演變無不體現著設計的痕跡。這種人為產物不僅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然而,國家
    未入正文之前,首先要正題;也就是說,必須先界定何謂「民主」?何謂「文明」? 民主,以筆者的信念來界定,所有的國策、一切的施政,都必須以民為主,也就是以人民為優先的考慮對象,也以人民的福祉為依歸。故此,無論哪一種政體,共和政體,抑或君主政體,只要是以民為主的,都稱之為民主政體。 文明,是指精神文明
    Thumbnail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Thumbnail
    大多數理性、善良、美麗和道德的東西都被集體盲(忙 茫 氓 )人抹殺了。 集體主義 認為個人沒有權利,他的生活和工作屬於群體(社會,部落,國家,民族),並且群體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隨心所欲地犧牲他。實施這種學說的唯一方法是使用蠻力——而國家主義一直是集體主義的政治必然結果。
    說實話,每當聽到或見到「老百姓」三個字時,內心總會「咯噔」一下。以前在國內生活工作,身為「老百姓」的一員,對「老百姓」三字毫無感覺。但後來移居香港,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民主和法治,領略到堂堂正正的公民社會所賦予的公民權利和義務時,從而對「老百姓」這一名詞生出巨大的隔閡感。 查閱百度「老百姓」的定義
    Thumbnail
    前文〈政治〉節錄了 ❙孫文❙ 的「『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 這顯然是不對的,...
    Thumbnail
    筆者在上周的最後,並不是在講笑話,你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切入人性。不然各位自問,為了弱勢訂立法案,你會想支持那個你熟悉的,還是根本不知道這是哪位的? 熟悉,指的是住你家對面的那個阿桑,小時候每天出門都會遇到的老農,你會知道他們的苦,曉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案......
    Thumbnail
    ❙孫文❙ 為了界定民權,對「政治」一詞先予定義: 「『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漢語❙ 文化中沒有「政治」的概念,但有「政」和「治」兩個概念。按語源,「政」是征伐的「征」,原義就是武力統治之意。「治」則是政權穩定之義。 ...
    Thumbnail
    6.〈社會分子與鄰居〉   何謂人?呂格爾欲從人與人最直接的關係找出人的圖像。聖經說:「愛鄰如己」,人與人的關心先於社會角色,呂格爾提出社會人(歷史人)與鄰人(遺憾的人)辯證關係,兩者為歷史的兩個層面。從上一篇談論歷史意義是隱蔽的,轉向歷史神學,本篇再轉向慈善神學。如果歷史有意義的話,
    Thumbnail
    以前曾經讀到:「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到他人的自由為範圍。」這其實表示真實的自由還是受到社會人我之間的分際,而呈現受限的狀態。 同樣的,「一個人的人權也以不侵犯到他人的人權為範圍」,這在某些程度也表明人權是受限,特別是當他侵犯到他人的人權以後,人權勢必受到限制,甚至取消,不然政府就沒有權力把侵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