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謀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於孔子《論語》。一般的解意:「人各有志,不能強勉。」我個人認為「道」字指喻廣泛,可指:人生志向,思想觀念、學術主張、宗教信仰等等。因此,我覺得不論為人處事,或是朋友相待,都不宜執著;既然彼此磨合了,仍然有感:道不同,志不合,就應當做出明知選擇。有些時候分道揚鑣,各自發展志向,不但對彼此都好,也舒服暢懷。太過勉强自己去配合别人,反而非好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57內容數
修行有道,徹悟筆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陀壹之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吃素」的定義是指以不食肉性食品為飲食方式,並非宗教信仰。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無條件的選擇成為一名素食者,常期短暫,都無所謂。吃出健康就好。倘若不吃肉類,也不葷食(指:葱韭芥蒜煙酒肉蛋都戒食),是嚴格的素食者,一般為佛門弟子或修道人士才如此食法,俗人吃不慣的話,大可免之,不必强求。
當受到委屈之時(任何委屈都好),不要怨天怨地,痛心喊冤不公平。說破了,這世上從古至今不曾有過公平的事,唯一真正公平公正的是「時間」;它給予每一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會多一秒,也不會少一秒,沒有商量餘地;至於如何用它,看個人。而對於那些真正的冤情,總有一天會水落石出,還冤者一個公道。
一個人之所以會「心靈空虛」,是因為沒有寄託。「寄託」則是把自己多餘的時間安排在有意義的活動上。而「活動」讓人身心愉快,無暇鑽牛角尖;另一方面,是由於自己享受了參與感,不知不覺走出了孤獨感,於是「空虛」便自然而然消除,不再纏身。
治心有方,分為對內和對外兩種。對內:是因為心不對口。從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話並非由心而發,心虛感導致。若不口是心非,坦蕩蕩的,當然舒心。對外:是因為對人對事無法稱心。不如意,不如所願,故而心生反感導致。若學會豁達,任由它去,自然可以寬心自在。
「滿」雖然喜氣,卻不是一個好字。原因是世間一切事物,只要滿了,便無法繼續,比如:水桶的水盛滿了,就添不得;人自滿了,就不會再去突破自己等等……總而言之,不管什麽事,不「滿」,才有延伸的空間。
「吃素」的定義是指以不食肉性食品為飲食方式,並非宗教信仰。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無條件的選擇成為一名素食者,常期短暫,都無所謂。吃出健康就好。倘若不吃肉類,也不葷食(指:葱韭芥蒜煙酒肉蛋都戒食),是嚴格的素食者,一般為佛門弟子或修道人士才如此食法,俗人吃不慣的話,大可免之,不必强求。
當受到委屈之時(任何委屈都好),不要怨天怨地,痛心喊冤不公平。說破了,這世上從古至今不曾有過公平的事,唯一真正公平公正的是「時間」;它給予每一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會多一秒,也不會少一秒,沒有商量餘地;至於如何用它,看個人。而對於那些真正的冤情,總有一天會水落石出,還冤者一個公道。
一個人之所以會「心靈空虛」,是因為沒有寄託。「寄託」則是把自己多餘的時間安排在有意義的活動上。而「活動」讓人身心愉快,無暇鑽牛角尖;另一方面,是由於自己享受了參與感,不知不覺走出了孤獨感,於是「空虛」便自然而然消除,不再纏身。
治心有方,分為對內和對外兩種。對內:是因為心不對口。從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話並非由心而發,心虛感導致。若不口是心非,坦蕩蕩的,當然舒心。對外:是因為對人對事無法稱心。不如意,不如所願,故而心生反感導致。若學會豁達,任由它去,自然可以寬心自在。
「滿」雖然喜氣,卻不是一個好字。原因是世間一切事物,只要滿了,便無法繼續,比如:水桶的水盛滿了,就添不得;人自滿了,就不會再去突破自己等等……總而言之,不管什麽事,不「滿」,才有延伸的空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 , 都有不同的緣份不同的原因 , 為何有的人是多采多姿 , 有的人卻坎坷多變 ,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得看法 , 老子曾說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同樣是聽到一個道裡,有的人聽到那刻就悟道了, 就起來親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 , 都有不同的緣份不同的原因 , 為何有的人是多采多姿 , 有的人卻坎坷多變 ,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得看法 , 老子曾說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同樣是聽到一個道裡,有的人聽到那刻就悟道了, 就起來親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