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行為模式,無法換得不一樣的對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關係中感受到受指責時,我們很容易立刻豎起防衛的城牆,以逃離內心不舒服的感覺。
會使用的防衛機制之一便是,「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你原先就知道,怎麼還可以拿來攻擊我?」有可能是在內心吶喊,也可能是直接說出來反擊回去。
當我們這麼說或想時,就可以把問題推回對方身上,而非面對內心受指責的難過。
可曾想過,你在潛意識中為自己下了什麼樣的定義嗎?
而且深信不疑,絲毫沒懷疑過,自己只是穿上了某件戲服在生命中遊走。
這就是我,我就這樣的人
「我就是一個內向的人,所以不敢在大家面前發表意見。」
「我就是一個不會說好聽話的人,所以才沒有稱讚你。」
「我就是一個粗線條的人,所以不會注意到這種細節。」
「我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所以不喜歡請別人幫忙。」
「我就是一個說話不經大腦的人,所以才會不小心傷害到他。」
「我就是一個不喜歡計較的人,所以才沒有拒絕對方。」
這樣的自我定義都是真的嗎?是與生俱來的嗎?
應該沒有一個人剛出生,就被醫生判定是內向的、是不拘小節的,或是口拙的吧?
其實,許多習性都是後天養成的,是從出生開始每時每刻的經歷,而逐漸塑造出自己覺得適合生存的方式和狀態。
我們常常不假思索地就說出上述對自己的認知標籤,當成最有力的擋箭牌,杜絕外界射向自己的劍。
當我們在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時,背後同時在傳遞「我只能這樣」,如此一來就不須承擔責任,能把矛頭指向他人或環境,認為自己本性就是如此,沒有更多可能也就無法改變,因此需要改變的是其他人事物。
卻絲毫沒有發現這個擋箭牌,不只擋下了攻擊,也同時成為畫地自限的限制性信念,阻擋自己的視線,只能深陷無止盡鬥爭對立的城牆之內,同時失去找到內心和平的機會。
舒適區是不用突破的最佳理由
我們為自己下的定義,其實就是所謂的「舒適區」。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的狀態以及習慣的行動,會感到舒適並且熟悉,以至於好似沒有危機。
意即一種精神狀態,會導致我們陷入並維持一種不現實的精神行為之中,這種情況會給人帶來一種非理性的安全感,有點類似惰性。
通常我們圍繞自己生活的某一部分建立了一個舒適區之後,就會開始傾向於待在舒適區內,以此為疆域獲取安全感,隔絕所有企圖把自己拉出舒適區的人事物。
當認定自己是內向者時,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躲在這形象背後,不用面對自己可能在大眾面前失態的焦慮。
當認定自己是隨性的人時,就可以放過自己對時間安排的混亂,把自己的不安隱藏在慣性認知的背後。
當認定自己是不擅言詞的人時,就可以當作總是說話不好聽的最佳擋箭牌,假裝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重複觸發的大腦神經元會形成特定的習慣模組
《未來預演》一書中提到,習慣的形成是由於反覆活化同樣的大腦神經元,啟動的越多次,同一群神經細胞就連結的越緊密,以至於成為特定模式的長效組織。
因此,經常重複的思想、行為或感受,都會成為自動或無意識的習慣,創造出更多相似的經驗,而後又重複強化相同的神經元,形成僵化的大腦迴路,變成一個深陷其中的循環。
如此一來,我們就會誤以為自己只能是某一種狀態,根深蒂固的認定自己沒有其他可能。
使得自己成為環境的奴隸,形成一個由習慣打造出來的自我,允許自己放棄主宰命運的權利,甚至誤以為是環境和他人促使你成為受害者,而沒發現自己就是這個循環的創造者。
而所謂的常規,使我們把自己跟過去套牢在一起。
而所謂的習慣,使我們成為重複同樣行為的無意識個體。
若是情緒反應、思想感受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便會逐漸地變成一種「人格特質」。
因此,我們自認為的個性,也就是為自己所下的定義,通常是以過去為基礎塑造而成的。
然而,一旦活在過去,未來也都會活得如同過去,只能不斷創造相同的處境,不可能換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若是不想再受到同樣的對待,或者不願意再處於同樣情境,那麼唯一的方式,就是有意識的阻斷慣有思考模式,停止強化舊有的神經元模組,以新的思維取代,觸發不同的神經元,使新的模組逐漸形成,也就有可能重新定義自我。
有鑑於此,當下次再度認為自己就是某種既定形象時,請記得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我想要在生命中的存在狀態嗎?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大腦擁有無限的新可能
在《刻意練習》書中闡述,雖然人的大腦細胞不能再生長,但是長期的科學訓練卻可以促使大腦「重新布線」,進而產生大腦結構組成的變化。
書中陳述一項對倫敦計程車司機為期11年的追蹤研究,揭示刻意訓練是如何影響大腦。
在倫敦要想當一名獲得許可的計程車司機,必須通過一系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計程車測試。
倫敦這座城市的主幹道相互之間都形成奇怪的夾角,到處都是單行道、環形交叉路,斷頭路也隨處可見,甚至連GPS系統都會陷入混亂。
因此要成為一名「全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得有全面性的了解,背熟所有的街道、房產、公園和開放區域,以及遊客感興趣的其他地點。
結論是,與實驗相對組而言,長期駕駛倫敦計程車的司機大腦中,負責記憶發展的海馬體比普通人大。
換而言之,大腦跟肌肉一樣是會越練越大的,長期記憶鍛鍊促使大腦發生了改變。
將此研究結果套用到自我認知上就能明白,一旦我們選擇對自我有新的定義,就會願意嘗試有別於以往的行動,而透過不斷反覆的行為模式,建構出各種可能的新自我。
也意味著,當我們的思維模式更新,自然能換得一個截然不同的處境,以及充滿可能的未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5會員
35內容數
一個單親媽媽用生命寫下的故事 曾經不斷想要追尋完美,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直到經歷婚姻危機,才發現不完美是最好的禮物,帶我看見愛一直都在 ❤️FB粉絲專頁❤️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https://www.facebook.com/WinnieWithImPerfec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nni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事實上,發麻只是個警訊,提醒我們此刻的姿態對自己有害,最好換個不同的姿勢。 因此,發麻的反應雖然不受歡迎,甚至會抗拒它的發生,但在本質上卻是對我們有益處的存在。 就如同生命中的挫折苦難一樣,是帶著善意而來的提醒,也許當下會極度不舒服想逃離,卻是協助我們靈魂升級的最佳路徑。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相由心生 境隨心轉」,意思是外貌及外在的處境都是會隨著內在的心境轉變而不同的。 過去不是真的理解其深意,只認為是單純在形容,若是心態改變了,臉自然放鬆柔和,看事情的角度也會不同。 近幾年接觸靈性,又從科學的角度去了解許多事物的本質後,才發現佛法博大精深,早已闡明了萬事萬物,一切唯心造。
在牌卡諮詢正式開始收費以前,我開放了些免費的名額給親友。 有個一個十幾年不見的同學來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她依然是我當年認識的她。 「我覺得是一個在病床上等死的人。」抽出某張牌卡後,她這樣說道。 我問:「那與你生活有關聯的是什麼?」 「就是我啊,我覺得自己就是在等死而已。」
如果真的理解這句話,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腦中的認知無關乎於正確與否,都只是從過去各種經驗和蒐集的資訊中累積下來對自己個人生存有益的結論。 有鑑於此,站在中立且整體的角度而言,沒有任何人的觀念想法是錯誤的,就只是每個人基於各自經歷而產生的不同罷了。
前兩週與朋友聊天的過程中,發現我們人的腦袋真的好有趣,很擅長跟我們玩把戲,常常被頭腦耍得團團轉而不自知。 對,我也是三不五時受騙上當於頭腦說的話,忽然在某刻覺察時,才驚嘆自己怎麼會如此輕易落入腦袋的陷阱。 討論的開始是起源於朋友對未來的工作發展有些迷惘,對於是否要朝自己夢想中的畫面前進感到不確定
事實上,發麻只是個警訊,提醒我們此刻的姿態對自己有害,最好換個不同的姿勢。 因此,發麻的反應雖然不受歡迎,甚至會抗拒它的發生,但在本質上卻是對我們有益處的存在。 就如同生命中的挫折苦難一樣,是帶著善意而來的提醒,也許當下會極度不舒服想逃離,卻是協助我們靈魂升級的最佳路徑。
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相由心生 境隨心轉」,意思是外貌及外在的處境都是會隨著內在的心境轉變而不同的。 過去不是真的理解其深意,只認為是單純在形容,若是心態改變了,臉自然放鬆柔和,看事情的角度也會不同。 近幾年接觸靈性,又從科學的角度去了解許多事物的本質後,才發現佛法博大精深,早已闡明了萬事萬物,一切唯心造。
在牌卡諮詢正式開始收費以前,我開放了些免費的名額給親友。 有個一個十幾年不見的同學來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她依然是我當年認識的她。 「我覺得是一個在病床上等死的人。」抽出某張牌卡後,她這樣說道。 我問:「那與你生活有關聯的是什麼?」 「就是我啊,我覺得自己就是在等死而已。」
如果真的理解這句話,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腦中的認知無關乎於正確與否,都只是從過去各種經驗和蒐集的資訊中累積下來對自己個人生存有益的結論。 有鑑於此,站在中立且整體的角度而言,沒有任何人的觀念想法是錯誤的,就只是每個人基於各自經歷而產生的不同罷了。
前兩週與朋友聊天的過程中,發現我們人的腦袋真的好有趣,很擅長跟我們玩把戲,常常被頭腦耍得團團轉而不自知。 對,我也是三不五時受騙上當於頭腦說的話,忽然在某刻覺察時,才驚嘆自己怎麼會如此輕易落入腦袋的陷阱。 討論的開始是起源於朋友對未來的工作發展有些迷惘,對於是否要朝自己夢想中的畫面前進感到不確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自從我有意識後,我才察覺到自己是只有二分法的人。遇到任何狀況時,我通常選擇”離開”,我不想戰鬥、不想爭吵、不想做無謂的抗辯,為什麼?因為我的童年造就了這樣的我。我的人生彷彿電視劇,只有好人與壞人,好事好事與壞事,這讓我無法中立的評斷任何事情。這是生物本能,但它被演化的太過強烈,在我的思考邏輯中,「逃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Thumbnail
從小我算是個內向的人,內向到上台會發抖的程度,內心同時也會有很多很劇場,加上有口吃又很在乎別人的想法,常常把自己搞的很累。經過了這幾年的自我啟發跟探索,其實內向又如何?他就是我的一部分,台灣的教育好像都會定義一定要外向活潑。人的個性很多種,我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好,憑什麼要別人接受我。這幾年接受自己之後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瞭解自己、學習愛自己,似乎成為現代人最重視的議題。但過度的自省,試圖為自己的人生找一個標準答案、自我定位,反而比從前那個沒有框架,順流而生的自己更消粍能量。 當你真正瞭解自己,並學會愛自己的時候,你不會再因為自己沒有活在框架裡而迷失。因為你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可塑性。 每個人身上本就擁有不只一種性格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嗎?這個對話有時可能會變成自己的自言自語,或者當緊張時或對某事感到擔心時會對自己說的一些心理話,「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這次一定會搞砸!」,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讓人有些卻步的話。
賦了形象的基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自從我有意識後,我才察覺到自己是只有二分法的人。遇到任何狀況時,我通常選擇”離開”,我不想戰鬥、不想爭吵、不想做無謂的抗辯,為什麼?因為我的童年造就了這樣的我。我的人生彷彿電視劇,只有好人與壞人,好事好事與壞事,這讓我無法中立的評斷任何事情。這是生物本能,但它被演化的太過強烈,在我的思考邏輯中,「逃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Thumbnail
從小我算是個內向的人,內向到上台會發抖的程度,內心同時也會有很多很劇場,加上有口吃又很在乎別人的想法,常常把自己搞的很累。經過了這幾年的自我啟發跟探索,其實內向又如何?他就是我的一部分,台灣的教育好像都會定義一定要外向活潑。人的個性很多種,我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好,憑什麼要別人接受我。這幾年接受自己之後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瞭解自己、學習愛自己,似乎成為現代人最重視的議題。但過度的自省,試圖為自己的人生找一個標準答案、自我定位,反而比從前那個沒有框架,順流而生的自己更消粍能量。 當你真正瞭解自己,並學會愛自己的時候,你不會再因為自己沒有活在框架裡而迷失。因為你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可塑性。 每個人身上本就擁有不只一種性格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嗎?這個對話有時可能會變成自己的自言自語,或者當緊張時或對某事感到擔心時會對自己說的一些心理話,「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這次一定會搞砸!」,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讓人有些卻步的話。
賦了形象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