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由韓國作家金雅緣所著作,寫給媽媽們的心理勵志書。
其實,勵志類型的書籍不常是我的選項,只是有次書店亂晃時,意外看到這書名,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翻開試試,沒想到它竟成為接住我的一本書。
自序標題寫著「成為母親後,遇見最真實的自己」,作者娓娓道來成為母親之後,所遇到的各種難題,身為職業母親的作者金雅緣,面臨工作與育兒兩頭燒,常在忙完一整天之後,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
「我今天有把孩子顧好嗎?」
「我今天上班有認真嗎?」
連如此簡單的問題,她都無法自信的回答,她雖然很喜歡「媽媽」這個角色,卻不喜歡自己當媽媽時的樣子。所以開始重新思考媽媽這個角色以及工作對她的意義,拋開世俗的「好媽媽定義」,以及「成功人士標準」,因此遇見真實的自己,活出了她想要的生活。
記得,第一次觀看這本書時的我,其實已經低潮一陣子了。表面看來平靜,生活也按著既有的秩序走著,但我內心卻常滿載各種負面情緒,感覺焦慮,老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那時是全職主婦的第七年,老大開始上小學,老二幼兒園中班,我白天的時間變多了,以為即將迎來睽違已久的個人自由,沒想到卻是另一場心靈的煎熬。
本書〈當心情低落時〉的這篇中,作者引用韓國知名的精神科醫師尹鴻鈞書裡的調查:
「有些工作長時間下來會造成自尊心低落,其中一項工作是職業媽媽。因為職業媽媽表面上光鮮亮麗,但她們心裡面還是放不下孩子,把心力集中在工作時,又會被罪惡感包圍。回到家還得繼續做家事,在身心俱疲的狀況下,不容易對自己的工作和處境感受到存在的價值。
緊接著下一個職業受災戶就是全職媽媽。雖然社會上總是說家庭主婦一邊帶孩子一邊做家事,地位跟外出工作的男性一樣重要,但等到真的當了家庭主婦,馬上就會感受到社會歧視的眼光。」
這時我才明白,自己沒來由的焦慮與不安是來自於什麼。也明白為什麼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不相干的人問起「白天小孩上學後,你都做些什麼?」,就讓我覺得心煩意亂。一度我還以為,或許我放下家庭主婦的身分重歸職場,就能解決這個煩人的問題,也能拋開自己的低價值感。而由於此書,才讓我明白就算我重返職場,仍然會面臨到相同的價值感問題。
找到了負向情緒的源頭後,我決定慢慢由內探索自己,並開始尋找自己人生的目標。也漸漸明白,「工作」跟「家庭」對一個母親而言,可以不是二擇一的難題,它們可以同時存在我們的人生之中,只要在心態上先進行好微調。
在〈終究是「我」的人生〉這篇章裡,作者提到精神分析學家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的研究,認為一個人會經歷兩種階段的成年期。
「第一階段是12-40歲,這個時期會把自己定位成是誰的兒子女兒,誰的爸爸媽媽、哪間公司哪個部門的主管。這個時期內心深層的自我感不夠強大,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把自我價值依附在他人身上,透過這樣的方式建立自我感。換句話說,這樣的自我並非真我,是假我,而假我,是一連串選擇的產物。 第二階段的成年期,是重新找回自我定位和蛻變成長的機會,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這時的你,會想拿掉那些外在的角色以及定位,重新檢視自己。」
作者說她在成為母親之後,剛好來到這樣的轉捩點。我也是。我在每個情緒糟糕的當下,總是不斷地反問自己:「我到底怎麼了?我真的很愛孩子,也很想陪伴孩子,我在不滿意自己什麼?」我在這裡找到了解答,也因此出發開始尋找屬於我自己生活的意義與目標。
因為這本書,我發現自己所面對的困境,也有人在相同的路上,讓我有了陪伴。雖然作者金雅緣是以職業媽媽的身分書寫,但我覺得身為全職媽媽,也同樣被她安慰著。她在自序裡面提到,當她跟友人提到她想寫一篇跟媽媽有關的心理勵志書時,友人問她:「寫這種書,不是要等成功再來寫會比較有說服力嗎?」她聽完後反問:「所謂的成功是什麼?」她繼續說著:「至少我很滿意現在的自己,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時不再感到空虛寂寞。」
至今,我仍把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位置。一旦感覺沮喪,我便拿起它翻閱,像一個朋友時時在那邊等待一般。我實在很感謝作者,沒有因為友人用世俗的成功定義她,讓她因而打消書寫這本書的念頭。而我也能因此從這本書當中找到勇氣跟力量,它是接住我的一本書,誠心分享給跟我一樣面臨困境的媽媽們,讓我們一起加油。
❤️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歡迎給我小愛心讓我知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