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播領域經常會聽到這一句話:
媒介即是訊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
這似乎只是個無傷大雅的過失,而且麥克魯漢本人得知此事後,仍幽默地開個玩笑:「那將錯就錯吧!」此書出版時,麥克魯漢本人仍在世,傳播領域的學者仍然可以找他討論這無心之過下的核心思想;但如果今天我們手中的文本早已傳閱了幾千年,甚至也找不到原作者,我們還能正確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嗎?
《聖經》就是這樣一個在時間長河流傳至今的讀本。《聖經》很經典同時也很不經典,它匯聚了基督徒能夠有一個共同討論的文本,但是它也在信徒的傳抄下產生了無數個非官方的民間版本。我們手上的聖經,其實並非原貌!關於聖經的著作成千上萬,
《製造耶穌》(Misquoting Jesus)道出了不為人知卻又無比重要的事實:
原始版本的《聖經》並不存在
實質上,僅存有各個不全然相同的抄本。今日的聖經其實是經過無數更動的結果,這些更動有的是「無心之過」,有的則是「別有意圖」。聖經裡的耶穌與歷史上甚至你所認識的耶穌不盡相同,後人所認識的耶穌往往是「聖經」所建構、創造的耶穌形象。
因此本書中文譯為
「製造」耶穌我認為再適合不過,事實上這一本書也啟發了我,讓我在池上做田野、採訪農夫時有了
「製造觀光景點」的想法。雖然我會去教會也稱自己是半個基督徒,但我對於神的旨意其實有很大的歧異;因此我想用媒介生態學的角度來分析
傳抄文本這件事。
╴
標點符號的影響
在過往書寫尚未產生時,人類的傳播模式為口語傳播。這是一種很直接且直觀的傳播模式,並不需要有任何的物質基礎(當然你需要有嘴巴)透過開口與他人對談理解、產生意義的傳遞。
書寫產生之後,人們有了更進階的媒介來承載意義;我可以將口語的內容記錄下來,成為一種歷時性的見證。但是,這樣的思考模式在口語可以成立,書寫語言卻不見得如此,很大的原因便是「標點符號」的中介。
中英文可以互通往來的標點符號大致上有
我們得感謝這些符號,否則的話我們對於同一個文本將會有高度差異的解讀;這裡我可以舉中文裡很有名的句子來說明: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讓我們加入標點符號之後來讀看看
1.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同樣的句子加入了標點符號卻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詮釋,事實上光是這一句話就有
七種不同的詮釋!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太國高中生的課本內容,那我們不如來看看比較戲謔的範例:
兒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
基本上你可以這樣斷句
1. 兒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
2. 兒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
至於你想怎麼解讀,那就看你囉~
╴
在傳抄文本時,標點符號是一個無庸置疑會干涉我們解讀意義的媒介;光是標點符號就能對我們有如此的影響,西方的標點符號系統一直到了17 世紀才進入穩定階段,但是在這之前《聖經》已經傳抄了數千年,過程中難免會有解讀錯誤的可能。更不用提君權神授的年代,有多少君主是利用宗教治國、修改聖經文本來達成自身利益。
書中提到「新英王詹姆士欽定版」(NKJV, New King James Version)就是一個典型出於個人治國而更動經文的案例,「新英王詹姆士欽定版」跟《聖經》的旨意完全相差甚遠。
作者巴特·葉爾曼 (Bart D. Ehrman)也在書的第一頁便給予我們這樣的建言
文本不會對誠實的探詢者揭示自身的意義,文本必須被經過詮釋,被活生生的人詮釋。
— 《製造耶穌》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