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量論第二品筆記:證成有前世的四種理路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我們想要證成有來生,必須先證成有前世,證成前世的方式統攝起來有四種理路:

第一種理路,同類先行。

這當中的「先行」指的是前行,在這之前一定要先形成。之前在證成有前世時,我們提到了哪幾個例子?呼吸、五根、意知,這些例子在形成時,是不是需要先觀待一個在它們之前的同類因才有辦法形成?如果這幾個例子的形成不是只觀待身體,而是必須觀待一個在它們之前的同類因,從這個角度去證成我們有前世,這個證成的理路稱為「同類先行」。在它之前必須有一個同類,例如:呼吸,它的同類是什麼?也是呼吸;五根,它的同類也是五根;意知,它的同類也是意知。由於這三個例子在形成前,都必須觀待同類先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證成我們有前世。
這個地方雖然提到了三個例子,但我們有特別強調,不管是呼吸或是五根,這兩者都是以意知作為因才有辦法形成。所以雖然有三個例子,但這三個例子當中是以意知為主。所以平時在介紹前後世的時候,強調的是意知,而不會強調呼吸,也不太會強調五根,因為這兩者在形成之前也必須觀待意知,沒有意知不會有呼吸,沒有意知也不會有五根;如果是先有呼吸、五根,再有意知的話,會出現很多問題。自宗在講的就是這個觀念,雖然有三個例子,它們在形成之前都必須觀待之前的同類因,但是這三個例子當中,最主要的例子應該是意知,而不是呼吸,也不是五根。這是第一點,同類先行。

第二種理路,近取因先行。

既然我們把焦點放在意知上,或是我們把焦點放在心上,這時透由證成心的近取因都必須有心,而來證成我們是有前世的。這是近取因先行。這時要思考的是什麼問題?物質與心的關係。對此,我們之前提到:物質與心形成的方式不同、本質不同、作用也不同。既然如此,那就表示物質無法成為心的近取因;如果物質能夠成為心的近取因,就表示物質能夠變成心。如果物質能夠變成心,就代表物質從原本沒有認知的狀態,變成有認知的狀態。請問:它是如何變成有認知的狀態?這個問題需要解釋。甚至它的本質從原本的四大變成了唯明唯知的體性,這是如何轉變的?這個問題需要解釋。所以第二個證成有前世的理路是「近取因先行」──只要是認知,只要是心,都必須以心作為它的近取因,或是它的近取因當中都必須有心;簡單來說,物質絕對不可能成為心的近取因。

第三種理路,串習先行。

例如:我們今生心續當中有善念也有惡念,我們都知道要生起善念非常不容易,生起惡念卻是輕而易舉。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如果不是因為之前曾經多次串習而造成的結果,請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如果不是因為過去生多生、多次地串習,為什麼在今生要生起善念如此困難,但生起惡念卻如此容易?這個問題需要解釋。因此,也可以從串習這個角度來證成我們是有前世的。

第四種理路,回憶先行。

在這個世間上,有非常多的實例能夠回憶起前世發生的事情;這當成例子會比較容易理解。
avatar-img
100會員
43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性法師 釋量論第二品 2018 南印度 筆記
《釋量論略解》法稱論師 造/僧成大師 釋/法尊法師 譯編
如性法師 釋量論第二品 2018 南印度 筆記
《釋量論略解》法稱論師 造/僧成大師 釋/法尊法師 譯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探究自己是誰,前世今生又有何關係?!是干擾現在的自己,找自己麻煩~還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找尋實現自我價值的連結呢~ 知道前世今生的關聯,是相信因,而不遵從果,進而改變成更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傳承。在東西方所有命理探索,例如:占星、紫微、八字、占卜、人類圖等,都是在談前世因與今生果。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所謂前世遇到的人在今生也遇到這種說法,是因為我們的慣性一直沒有改變所以我們一路上都遇到類似的人,依賴心重的人遇到願意被依賴的人,自卑的人遇到一直踐踏自己的人,那些生生世世的慣性一直被重複,那些生生世世的情緒也重覆累積。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Thumbnail
因為本身是量子催眠執業者的關係,總是有很多機會跟同系統的同學交流,也因此看了自己很多個前世。 從小我就一直覺得自己很有佛緣,當然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徒,也沒有特別修行什麼,就是會感覺到喜愛,但受到佛緣眷顧與庇佑這件事真的神奇,像是我冥冥中就完成了兩個長途旅行:絲路與四國遍路。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前世今生"的說法近年來廣為流傳,"前世"的觀念也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注目,有人信得深,有人將信將疑,有人不以為然。信得深的一有不順—不管是感情、家庭、工作、事業、人際、婚姻…—就會懷疑是否與自己的前世有關?然後呢,趕快找個能看到前世的靈媒、法師等,幫忙看看自己的前世是否是這些不順的主因?將信將疑的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探究自己是誰,前世今生又有何關係?!是干擾現在的自己,找自己麻煩~還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找尋實現自我價值的連結呢~ 知道前世今生的關聯,是相信因,而不遵從果,進而改變成更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傳承。在東西方所有命理探索,例如:占星、紫微、八字、占卜、人類圖等,都是在談前世因與今生果。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所謂前世遇到的人在今生也遇到這種說法,是因為我們的慣性一直沒有改變所以我們一路上都遇到類似的人,依賴心重的人遇到願意被依賴的人,自卑的人遇到一直踐踏自己的人,那些生生世世的慣性一直被重複,那些生生世世的情緒也重覆累積。
根據佛經,前世的因將造就今世的果,我們應該遇到問題就嘗試解決, 解決不了就止念,不要讓自己產生更多情緒及因果的種子。 坦然接受,並心無波瀾的面對這些業力。
Thumbnail
因為本身是量子催眠執業者的關係,總是有很多機會跟同系統的同學交流,也因此看了自己很多個前世。 從小我就一直覺得自己很有佛緣,當然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徒,也沒有特別修行什麼,就是會感覺到喜愛,但受到佛緣眷顧與庇佑這件事真的神奇,像是我冥冥中就完成了兩個長途旅行:絲路與四國遍路。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前世今生"的說法近年來廣為流傳,"前世"的觀念也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注目,有人信得深,有人將信將疑,有人不以為然。信得深的一有不順—不管是感情、家庭、工作、事業、人際、婚姻…—就會懷疑是否與自己的前世有關?然後呢,趕快找個能看到前世的靈媒、法師等,幫忙看看自己的前世是否是這些不順的主因?將信將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