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Ping讀書】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孩子們的情緒是很純粹、很直接的,開心就笑、難過就哭。或許某些時間是這樣的。但比起直接衝到滿的情緒,還有一些咬著唇、說不出來,或是曾經嘗試說了但卻被忽視、被反對的情緒。孩子們是會學習壓抑的,即使是一個3歲的孩子。所以我特別討厭『制約反應』這個詞。
  我一直都在學習理解孩子的情緒,因為那些說不出口的,遠比說出口的擁有更多含意。但理解了,然後呢?
  在幼兒園工作時期,有一個我特別偏心的孩子(是的,偏心是本能。)。他來幼兒園的第一天,園長把哭得淅瀝嘩啦的他,從媽媽身上拔下來,放在我身上繼續嚎啕大哭。當天的午休時間,我抱著他到附近的公園,整整走了一個小時,他依然哭。
  隔了幾個禮拜,熟悉幼兒園的作息和人後,他不再成天掛在我身上,在課堂上也總是想盡辦法惹怒我,連我張開雙臂擁抱他的時候,不知從哪裡學來的翻了個小白眼,說:「吼,又來了!」。      某天,我經過園長辦公室,看到他一個人坐在門口,嘟著嘴,一臉委屈的樣子。   「屏屏姐姐!」看到我經過,他的表情瞬間扭曲後迸出眼淚,張著雙臂朝我衝來。   『怎麼了?』我問他,他的解釋片段又模糊,眼淚和鼻涕在我左肩擦了又擦。就在那個一分鐘,園長辦公室只有他嗚咽的哭聲。老實說,面對孩子的眼淚,經驗不足的我著實慌了。   「好了!」幾秒後,他突然抬頭,「我要去玩玩具。」   『好了?』我有點驚訝。   「我可以玩積木嗎?」除了還有點紅腫的雙眼,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他看著我徵求同意。
  然後呢?好像沒有然後。   後來我才明白,比起真的去做些什麼,『理解』是最初、也是最困難的那個步驟。當孩子從你的眼神中得到『當自己也完全沒問題喔!』的那個訊號時,他們在你面前就會是個完全不同的樣子,毫無保留的真實。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Kids Talk 童曰》由Ping和猩猩老師創立於2019年10月,初期以Podcast頻道(2019.11.19 - )為主,從2021年2月正式於方格子VOCUS平臺, 分享教育和教養相關文章。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