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突如其來升溫的中國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教育部宣布全國各級學校自 5 月 19 日起停止到校上課,改採線上教學。不同於 109-2 學期高中以下學校延後開學,實質上並沒有影響到學期長度,當時就算採取「停課不停學」措施,充其量也只是額外的補充學習,減低寒假延長所擴大的學習滑坡。這次改採線上教學視同正式課程,現場老師們則須面對「如何在教學模式轉變的情況下,仍能盡可能維持孩子學習成效」的課題。
由於對數位工具的不熟悉,或者狀況來得突然而缺乏事前準備,許多老師在進行線上授課時遇到大量的困難。然而,經過幾天的瀏覽與梳理,筆者發現其中很大一部份事實上在實體課堂中就存在了,只是線上授課的模式更凸顯了這些狀況。
要特別強調的是,筆者所提到的教學「問題」一詞,並非是要把責任歸咎到單一個人或單一件事上。在教育場域中,任何問題都是由很多不同層面所疊加起來的。
同樣地我們也要注意,教學現場出現的狀況絕對不只在教學端,也包含政策面主管機關與學校端的資訊同步與信任問題、城鄉間數位資本的差距、家庭環境等,此文僅先針對教學端進行討論,其他部分留待未來有機會在探討。
盤點常見的線上教學困境
筆者整理了三個比較常聽到,在線上教學時老師所遇到的教學困難,並描述為何這些狀況其實在實體課程就存在了。
- 線上教學時,孩子很難管控: 如果把全國各地老師反應的所有狀況做成排行榜,這點大概會排在第一名而且遙遙領先。由於孩子們不在同一個空間中,老師較難一一確認孩子的狀態,或者馬上把孩子「拉回來」。然而,筆者認為在學習環境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本來就是透過課程設計引發孩子主動投入課堂的動機。 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學習活動安排,讓孩子在過程中有自主進行的時間,或者將課堂切為數個短的區塊 (Session),確保孩子能夠處於專注的狀態。反過來說,若是 40 分鐘的線上單調講述沒有辦法讓孩子全程坐在螢幕前聆聽,沒有理由在實體課堂就行得通了,我們只是讓他們看起來好像如此而已。
- 對數位工具、資源的不熟悉: 當採取線上授課已成定局,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老師四處詢問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或者不曉得怎麼順暢地運用他們。 筆者從過去於教學現場推廣數位學習的經驗中觀察到,因為相對於業界其他工作環境,學校裡的教學工作較沒有運用數位工具的需求,所以很多已經習慣傳統教學模式的老師甚至只會使用基礎的文書處理工具。 事實上,這反應出的問題在於,教學現場的運作模式並沒有跟上真實世界的變動趨勢,而疫情下的教學則凸顯了「數位化」這個趨勢的重要性。未來若遇到其他的特殊情況,也可能被迫面對其他的趨勢改變,因此老師們除了鞏固原有的教學專業,也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能力。
- 無法維持既有的作業與考試模式: 在一般的教學模式中,筆者認為這點背後的關鍵之一在於,大部分的評測仍舊是以封閉式問題的方式進行,而遠端的情況我們很難確認孩子有沒有認真做。 不過事實上,評測的目的除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還有同樣重要的目的在於透過評測的安排,確認孩子的參與、投入程度,無論是線上還是實體課程皆然。筆者就有看到老師將作業減量,並以「一頁學習單」的方式呈現,孩子寫完拍一張照上傳即可,不但省事也能同樣檢視他們是否用心。 至於大考的部分,由於離期末還有一段時間,停課的時候又滿多學校剛考完第二次段考,所以目前還相對較少聽到有關期末考的擔憂,不過一些想得比較遠的老師確實已經開始討論這件事。考試和作業其實概念上是類似的,最大的差別在於,考試作為檢視孩子學習成效的工具,對其成績的影響也更大。 然而若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在真實世界中處理問題時,本來就會參考各式書籍、網路資源。我們不妨藉此機會採取「開放資源」的考試內容,設計一些更高層次的開放式的問題,讓孩子不是只要翻翻書或 Google 一下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
化危機為轉機,重塑我們的教學模式
筆者無意批評任何教學現場認真的老師,事實上,我認為這段時間最辛苦的就是那些試著提供同樣優質的學習內容、情境給孩子們的老師,我也十分敬佩許多平時對數位工具不熟悉,但為了此段特別時期硬著頭皮去學習的老師們。
然而,既然上述問題在實體課堂就存在,只是因為實體課堂、傳統教學模式更容易「掌控」一切,而疫情下的教學把他們凸顯了出來,那我們何不試著拋棄試圖掌控課堂的思維,轉而營造孩子們會願意主動投入的課堂?
此外,不可否認的是,確實還有很多情境是實體課程才做得到,或是能運作得更好的。這也是為什麼筆者認為,我們更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會,盤點這些狀況,然後運用疫情結束重回校園之初的時間,大家專注度最高狀態最好的時機,做出教學上的調整。
這個世代的孩子們面臨的是一個比過去變化速度更快、更劇烈的世界,而這次的疫情真真切切地讓教學現場體會到這點。在這個強調素養導向教育的當下,若希望孩子們能具備面對這樣的大環境的素養,作為引領他們的老師,我們更應該不斷調整、修正自己的教學模式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