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藍偉瑩《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一次接觸到藍偉瑩老師,是在 2018 年親子天下的教育創新論壇,當時才剛開始現在這份工作。回想起來當下並沒有太大的想法,反倒是後續拿出當時的筆記來看,或許因為累積了一些接觸教學現場的經驗,所以多了滿多共鳴。

到現在才讀這本書,其實是拖得有點晚了,儘管沒有親身經歷過,但一直很敬佩藍老師和瑩光教育協會在做的入校陪伴工作。面對與過去不同的教育趨勢,如同學生過去不習慣也不曾經歷過這樣的學習模式,大多數教師亦不曾受過這方面的訓練。因此,便需要有經驗的夥伴陪伴,引導學校建立出有系統的文化以及教育哲學,藍老師和瑩光帶來的是這樣的價值。

比起學習設計方法,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教育哲學

這本書引領讀者從課程設計的角度,剖析「素養導向」教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如同書中強調在課程設計時,要引導學生從真實情境、問題切入,開啟其學習歷程,作者在第一章中對這個世代的教學環境做出描繪,並透過一些對教師的提問,引導讀者一面閱讀一面思考。

剛開始表面上看上去,直覺會認為是一本提供方案的工作書,從領域課程與跨域課程設計、到課堂與教師社群的建立。然而,其中更重要的在於其背後的思考脈絡和教育哲學。

舉例來說,無論是在設計領域課程或跨域課程的時候,我們都要時刻回頭檢視剛開始所設定的學科思維或大概念,以及我們究竟希望學生透過課程,培養什麼樣素養。這麼做的目的之一,是確保自己不會流於表象方法的模仿,更重要的事,面對未來一直發生的變化,才能見招拆招不斷調整。正如藍老師在書中強調的:

沒有「教育哲學」的人,一種是隨波逐流,不知道為什麼改變就跟著改變;一種是為堅持而堅持,拘泥形式而不改變。有「教育哲學」的人知道任何主題都是素養培養的載體,教學法不再是要死守的,而是要善用的。[1]

從《教學力》重新檢視自身學習經歷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感觸來自於同時檢視自身過去的學習經歷,作為一個在傳統教育體制存活地很好的人,在當時的學習過程其實並不太會去反思自己到底是真的學會了什麼,還是只是剛好能夠適應考試制度而已。如果是前者,那到底是學會什麼東西?自己是透過什麼樣的方法學會的?學到的東西可以如何幫助自己?

黃武雄老師在《學校在窗外》中提到:

一般人心目中的「聰明」,其實是抽象能力好⋯⋯他能在紛雜的現象中,一眼看到那關鍵性的東西,這正是抽象能力的表現。[2]

在過去的課堂中,絕大多數的場景都是老師準備了大量的內容,然後期待學生神奇地以某種方式領悟這些知識。我們並沒有培養學生具備這樣的能力,幸運一點的可以把這些知識拿來應付考試,甚至稍微做出跨知識點的連結,而極少數能轉換成真實生活中用得到的能力。而這就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的成長過程經歷與環境,但這並不是一位老師可以改變的困境。

和明宏交流這本書的時候,作為兩個讀了財金系卻都對在系上學習經歷不太滿意的人,我們藉此回頭檢視在系上的學習歷程中,到底缺少了什麼讓我們沒辦法產生共鳴,甚至招致許多人對管院學習環境的批評。

明宏提到後來在資工系的經驗裡,教授很常會透過專案模式的進行,引導學生去探索、然後在過程中尋找工具、歸納出方法思維。並不是說 PBL (Project based learning) 就一定好,這都只是教學方法的不同,重要的是能不能引導學生思考、課程背後有沒有設計的能力依據。大學教授都是領域專家,大部分必定能掌握這樣的概念,差別在於是否能將其轉換到課程設計。

結語

當初會踏入教育領域,來自於自身對社會發展、議題的關懷,最近在試著重新扎實連結這兩件事。除了常見的學科能力外,對社會議題的思辨、個人價值的建立,自己認為是學校裡比較可惜少被著墨的部分。在這個時間點讀這本書,正好提供了自己很棒的切入角度,期待接下來能產出越來越多東西。

如同許多人所推薦到,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不限教師的教育工作者一讀的書,除了吸收書中內容,更重要的是透過其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找到有用的內容運用於其中。

參考資料

[1] 藍偉瑩(2019)。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第一版)。臺北市:親子天下。
[2] 黃武雄(2013)。學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臺灣:左岸文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彥辰的沙龍
6會員
10內容數
江彥辰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01
由於突如其來升溫的中國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教育部宣布全國各級學校自 5 月 19 日起停止到校上課,改採線上教學。現場老師們須面對「如何在教學模式轉變的情況下,仍能盡可能維持孩子學習成效」的課題。
Thumbnail
2021/06/01
由於突如其來升溫的中國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教育部宣布全國各級學校自 5 月 19 日起停止到校上課,改採線上教學。現場老師們須面對「如何在教學模式轉變的情況下,仍能盡可能維持孩子學習成效」的課題。
Thumbnail
2021/05/19
Freire 在第二章中談到了「囤積式 (Banking) 教育」與「提問式教育」的概念與比較。在囤積式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上對下的,並且由教師來決定課堂中的學習內容、目標、進行方式。在提問式的教育場域中,師生間的權力不對等關係被打破,雙方透過平等的對話、溝通,一同建立起學習內容與方向。
Thumbnail
2021/05/19
Freire 在第二章中談到了「囤積式 (Banking) 教育」與「提問式教育」的概念與比較。在囤積式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上對下的,並且由教師來決定課堂中的學習內容、目標、進行方式。在提問式的教育場域中,師生間的權力不對等關係被打破,雙方透過平等的對話、溝通,一同建立起學習內容與方向。
Thumbnail
2021/05/19
Freire 被許多人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受壓迫者教育學》為其經典著作,本系列文試圖從本書的角度談論臺灣的教育環境與困境。
Thumbnail
2021/05/19
Freire 被許多人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受壓迫者教育學》為其經典著作,本系列文試圖從本書的角度談論臺灣的教育環境與困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老師要從一個給予者變成引導者,從告知者變成提問者,也只有對世界仍就充滿好奇的老師,才有可能為學生創造學習經驗,感覺自己在過程中的直覺情緒,理性分析自己是如何思考走到這一步,學生也才能從老師的提問引導中開啟真實的探究歷程,最終成為能自主啟動學習的人。
Thumbnail
老師要從一個給予者變成引導者,從告知者變成提問者,也只有對世界仍就充滿好奇的老師,才有可能為學生創造學習經驗,感覺自己在過程中的直覺情緒,理性分析自己是如何思考走到這一步,學生也才能從老師的提問引導中開啟真實的探究歷程,最終成為能自主啟動學習的人。
Thumbnail
月初考研告一段落,整個月等著放榜的日子好焦躁,但也忍不住玩耍的性子,去了國際書展看看,買了好幾本台漫和幾本雜誌;另外也接觸到幾本教育類學習類的書,在文中分享了《讀書變成「高報酬投資」的刻意自學》和《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兩本書的讀書筆記。
Thumbnail
月初考研告一段落,整個月等著放榜的日子好焦躁,但也忍不住玩耍的性子,去了國際書展看看,買了好幾本台漫和幾本雜誌;另外也接觸到幾本教育類學習類的書,在文中分享了《讀書變成「高報酬投資」的刻意自學》和《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兩本書的讀書筆記。
Thumbnail
書名:《探究式閱讀》 作者:黃國珍 「人不是沒有答案,而是困惑於答案。」 我是一位老師,一位把「閱讀」作為主要教學技能也是教學內容的老師。 我會閱讀,我教閱讀。但當我打下這幾個字時,突然有一種,「這未免也太狂妄了吧」的聲音出現在腦海中。
Thumbnail
書名:《探究式閱讀》 作者:黃國珍 「人不是沒有答案,而是困惑於答案。」 我是一位老師,一位把「閱讀」作為主要教學技能也是教學內容的老師。 我會閱讀,我教閱讀。但當我打下這幾個字時,突然有一種,「這未免也太狂妄了吧」的聲音出現在腦海中。
Thumbnail
「我能否教得愈少,讓學生學得愈多?」當老師為了專題探究找來自己碩士論文研究法,到底是在幫助學生創造自己知識的能力,還是僅提供資訊要學生吸收呢?老師是否為學生多做那些,本來應該由他自己完成或查閱文獻,同儕討論即可完成的事情呢?老師是否努力培養學習者的正向感受,幫孩子克服恐懼,激發好奇與愉悅感呢?
Thumbnail
「我能否教得愈少,讓學生學得愈多?」當老師為了專題探究找來自己碩士論文研究法,到底是在幫助學生創造自己知識的能力,還是僅提供資訊要學生吸收呢?老師是否為學生多做那些,本來應該由他自己完成或查閱文獻,同儕討論即可完成的事情呢?老師是否努力培養學習者的正向感受,幫孩子克服恐懼,激發好奇與愉悅感呢?
Thumbnail
什麼是「素養」? 怎樣算是「素養導向的教學」?
Thumbnail
什麼是「素養」? 怎樣算是「素養導向的教學」?
Thumbnail
記得上學期下修大學部師資培育中心開設的教育哲學課,授課的老師是某校校長,也負責108課綱的教學輔導(到各國高中輔導任課教師如何教素養)。有一堂課,老師為了讓我們了解什麼是素養,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請問各位同學,紅燈可不可以右轉?可以的舉手...結果全部同學都沒有舉手。老師又問,請問你紅燈沒有右轉過的
Thumbnail
記得上學期下修大學部師資培育中心開設的教育哲學課,授課的老師是某校校長,也負責108課綱的教學輔導(到各國高中輔導任課教師如何教素養)。有一堂課,老師為了讓我們了解什麼是素養,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請問各位同學,紅燈可不可以右轉?可以的舉手...結果全部同學都沒有舉手。老師又問,請問你紅燈沒有右轉過的
Thumbnail
這本書已經買了有段時間,但直到最近才真正地讀完它。一個原因是來自這個podcast節目
Thumbnail
這本書已經買了有段時間,但直到最近才真正地讀完它。一個原因是來自這個podcast節目
Thumbnail
教學是什麼東西?以前從來都沒有想過,只知道接獲一個任務,是要到瑜伽協會去上6小時的課程。回想起來,還會覺得焦慮、緊張啊!記得那一天的課是十點,便提早一個小時就在外面的星巴克「預備心情」 每個專業都是有know how的關鍵,除了物理治療的專業以外,連教學也是。不禁心裡細想,如果國高中老師都能運用教學
Thumbnail
教學是什麼東西?以前從來都沒有想過,只知道接獲一個任務,是要到瑜伽協會去上6小時的課程。回想起來,還會覺得焦慮、緊張啊!記得那一天的課是十點,便提早一個小時就在外面的星巴克「預備心情」 每個專業都是有know how的關鍵,除了物理治療的專業以外,連教學也是。不禁心裡細想,如果國高中老師都能運用教學
Thumbnail
同一堂課程裡面對不同的孩子,總是有太多不同的細節要照顧,而一個在學習過程中好的陪伴者(無論是家長或是老師),很難從哪個方向確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最好的,甚至是不是好的,從結果看嗎? 那個結果是課程前設定的目標嗎? 還沒有開始上課設定的就是好的嗎? 開始上了以後發現原先的設定走偏了,就不是一件好事嗎?
Thumbnail
同一堂課程裡面對不同的孩子,總是有太多不同的細節要照顧,而一個在學習過程中好的陪伴者(無論是家長或是老師),很難從哪個方向確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最好的,甚至是不是好的,從結果看嗎? 那個結果是課程前設定的目標嗎? 還沒有開始上課設定的就是好的嗎? 開始上了以後發現原先的設定走偏了,就不是一件好事嗎?
Thumbnail
如果您想要了解這波教育體制內外,風起雲湧從下向上的改變力量,《學校最該教什麼?直擊12種非典型教育現場》是好棒的導覽手冊,政暉老師以個人走訪觀察及課堂實踐,記錄下不同於升學主義思維的12種教育現場及動人故事。
Thumbnail
如果您想要了解這波教育體制內外,風起雲湧從下向上的改變力量,《學校最該教什麼?直擊12種非典型教育現場》是好棒的導覽手冊,政暉老師以個人走訪觀察及課堂實踐,記錄下不同於升學主義思維的12種教育現場及動人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