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閱讀時間 ‧ 約 15 分鐘

50修行要實際受益才能自在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二月十二日(農曆正月十六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謙受益,滿招損。「謙」是謙虛的謙,「受」是受益的受,「滿」是圓滿的滿,「招」是招待的招,「損」是損失的損。大家學戒、學經,一定要會回歸德行。若沒有回歸德行,沒有實德,那怎麼叫做沙門呢?那實德要怎麼表現出來?平時在家要謙恭和藹;能謙虛的人,凡是有人上台講經說法,大家都能隨喜護持,不會有怠慢之心。
又經上這麼講: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菩薩都有謙虛的德行,就如無盡意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樣都是大菩薩,無盡意菩薩為了隨從觀世音菩薩,自己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供養觀世音菩薩。
而維摩詰居士是十地菩薩應現,彌勒是一生補佛位的菩薩,彌勒菩薩為隨從維摩詰居士,在佛遣派行詣維摩詰問疾時,而白佛陀說:「我不堪詣彼問疾。」其實,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怎麼不堪詣彼問疾呢?這就是他的謙德。
古德有一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人要謙敬、謙恭,處處行動表現和藹;這個部份你們回去自己去研究看看。那天講「七不退法」和「七增長法」。說修道人「處下不處高」。現在請問各位,六根之「意識根」和「耳根」要怎麼樣分別?
學員答:
耳根對著聲塵的時候,假使它是現量的,落在意識根的時候,它就沒有執著,就只是現量明白,清清楚楚的,它沒有分別好壞。假使說根塵相應的當下,意識根,生起分別和執著的時候,這樣就變成意識根,起作用了。即從耳根對著聲塵,產生耳識的分別,意識根能夠了別,而加以恒審思量,執取善惡好壞的時候,就是第七末那識的作用,這樣回答不知可否?
院長開示:
你們就名相,講是這樣講,但是在修的過程要怎樣修?當根塵相應的時候,要怎麼樣去制止?不要只在那裡說,是沒辦法制止的。說要「反聞聞自性」,你若沒有反聞自性,就隨根塵流轉。比如我們的眼睛,是最清楚的,一點灰塵,一點點的沙子跑進去,它就受不了,對麼!你說平常嘴巴內的牙齒,若有一點菜屑塞在牙縫,就感覺怪怪的,這種道理了解嗎?
那耳根比起這兩方面更加敏感,比如說你起心動念,耳根聽了一句話,你十八般武藝全盤都拿出來使用,這到底是為什麼?聽到讚歎就高興,聽到不愉快就起貪瞋痴,三毒(貪瞋癡)全部搬出來,這樣你看修行是不是起顛倒?
我們半月半月在誦戒,希望大家持戒念佛,惜福利生,修道的人要「處下不處高」。佛陀說過,高者必墮。老子也說:修道如水,大海處低,才能是成其為大。比如說大海,它是最深最低,所有的水都流入大海。大海因為這樣變大,因為它能容納百川。所以才說不可要求處處比人家高,說要名要利,名利兩者絕對要不得。
我活到這個年紀,看得太多了,不管是大人物或小人物,都在最鼎盛的時候墮落下來。比如說水,若暴漲它是向低處流,不會向高處流的。又如一個水桶,一直注水進去,到了最滿的時候,水溢到外面也是往下流。
剛才坐計程車來的那一位女居士,你們有看到嗎?你看她幾歲?她七十多歲,還是日本的留學生,住在斗六,她早年丈夫就往生了,她自認為很強,一切事情她很會處理,她還會教人插花,什麼她都會,她比一個男人更會處理事情。
四年前,她來見我時,我告訴她,你一切要放下;結果四年前和四年後大不相同了,現在她全部的財產給人家抵押還債都還不夠,幾個月前她逃到南部,親近一位專門修地藏法門的師父,聽說她那位師父有神通,是通什麼呢?
現在末法時代,邪師湧起,我們出家了,要好好的保護自己,好好的安住道場,不要隨便出去,自己的心還未定,若動來動去,那結果是很苦的啊!你看《楞嚴經》裡所講的五十陰魔,是怎麼講的?你要把佛法拿來對照看看,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現在末法時代,人們都喜歡問卜求神通,許多信徒都是這樣子,跑過來跑過去的,一聽說哪一個地方,有什麼神通異士,就跑過來跑過去。有一位師父在自己徒弟的寮房,安裝錄音機;他的徒弟說,有居士去掛單一夜,那晚講了什麼話,三個月以後,那位師父就對掛單的那位居士如數說出;因為這樣,那位居士就說:「喔!這個師父有神通喔!我說什麼話他都知道。」
然後就因為這樣,被創造出神通,所以有很多人去那裡出家,後來還不是七、八個都離開,現在也不知跑去哪裡去了?
其實,你發現寮房牆壁安裝錄音機,那是他的事情。我們今天道場清淨,他怎麼做,我們不管,我們只要有這一念清淨心,他跟我們剃度,我們有感念這個恩就可以了,我們做好自己就好,不用去管這個道場主的事情,他做的事,是他的因果;我們做我們自己的。
所以,大家要明白,不要看到什麼事情,就說怎樣又怎樣的?你住道場,不要隨便議論這些事情。若你隨便議論師長的大小事,那你是要負因果的。修行是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我們只要不違背共住規約,那其他的事,我們就不要去起心動念,不要讓這些事情障礙自己的修行。
剛才要用齋之前,六龜那裡有一個精舍,精舍的男眾法師打電話來問,他說:「大殿的花瓶很多,是否可拿來誦戒的地方用?」你看人家修行,做事這樣謹慎細微,這樣對戒律謹慎是非常好的,要知道佛制這一些戒法,專門是用來對治我們一些隨便,放逸的習氣。
我告訴他說:「看你當初買花瓶的因是怎麼起的?若說要買來供佛的,那就可以;若說(特定)要買來大殿用的,就不能拿到其他地方去用,這樣有犯到(別用)。」你不能說法堂也是佛堂,那緣起的因是這樣,果地上是怎樣就是怎樣,才說如是因如是果,我們這一輩子的修行,為什麼戒律那麼重要,就是要我們明因識果,才不會處處在那分別、執著。
佛在世的時候,世尊順著街道而行,巧遇兩個小孩在旁邊玩耍,其中一個出生高貴種姓的婆羅門,另一個是剎帝利,他們一起在沙堆中嬉戲。
那個出生自婆羅門家庭的小孩名叫闍耶,另一個名叫毘闍耶。他們看見世尊走過來,又見世尊身具三十二種大人相,於是心生恭敬與歡喜。
他們想供養世尊,於是手捧著麥麩與細沙,分別放入世尊的缽中。
隨後,毘闍耶合掌隨喜,發願說道:「真是善哉!善哉!今日我看見大悲世尊通身散發著一尋的光圈,又目睹世尊完美的容顏,著實令我心生大敬信,所以我捧沙立即奉施給世尊,願以此功德令我得離生老死際【譯按:解脫】。」
而闍耶則天真地發願道:「那麼我願以此惠施善根之功德,令我得以統一天下,成為一個深受人民敬愛的大國王。」
世尊接受了這兩個小孩的供養,便微微一笑。
阿難尊者站在世尊的身旁,他看見世尊微笑,便合掌問佛:「世尊!過諸佛世尊絕非無因緣而微笑,不知今日佛世尊是以何因緣而微笑呢?」
世尊對阿難說:「沒錯,沒錯,就像你說的。過去諸佛沒有因緣是不會笑的,我今天會笑,的確是有因緣。阿難,在我滅度百年之後,這個叫做闍耶的小孩來生將統治巴連弗邑這個地方,當大國王,他的姓氏是孔雀,名字叫阿育。他會以正法治理天下,又廣為收集我的舍利,建造八萬四千座法王之塔,安樂無量的眾生。」
「阿難!你回去後把我缽中的沙放到如來平時經行的地方,以後我經行時都會踏過上面。」
「是,世尊。」。
這是出自北傳《雜阿含經》第六○四篇文義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這完完全全是佛在顯示給我們看,我們要明白這個因果道理,妙法蓮華經的譬喻品云:以慈為行,多結善緣,不與眾生結惡緣,開示因果同時的,成佛因緣更多。你們只會說要請我開示,但開示是無效的,你若真正知道明白因果,一句話就明白了,這要自己去思考,自已去對治自己,不能只是聽,而不知去做是沒有用的。
我們要依法,「去除今世欲」,不要令自己欲望提得那麼高。「通常均以今世為主,這種心是錯誤的,我們要以來世為主」,這句你們聽得懂嗎?你若依今世為主,那處處就是要面子。你若是為來世,就要了解因果,你今世所做的因,是來世的果。你今世若執著欲望,就成為來世的惡果啊!要怎樣以來世為主?「要有心為來世做些事」,不能說我們現在造做的,都是沒有原因,沒有道理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三惡道苦,也說皈依。這種主要是對治,希求增上生者說,讓他們思惟痛苦以後要皈依,希望可以得到增上生。
但這種思惟暇滿人身,不只是不要貪著來世的增上生,而是要脫離六道輪迴中,要生起出離心。」出離心,這「不只是不要貪著,來世的增上生,而是不要再沉淪六道輪迴,要生起出離心。這與菩提道次第廣論講法不同。業果不爽輪迴苦,說明業果是不爽的。如果惡業一直造作,以後一定會受到痛苦果報的。」這篇你們誰讀一遍?
學員讀:
「修持佛法要集在心上修,噶當派格西說:二證取其主。修持要以自己為證人,觀察自己是否有錯?暇滿人身及無常,以今世來說很重要,處理今世,不是靠他人能知道的,我們要依這方法,去除今世欲。通常均以今世為主,這種心是錯誤的,我們要以後世為主,要有心為後世做些事。
道次第說:三惡道苦,也說皈依,這種主要是對於希求增上生者說,讓他們思惟痛苦以後要皈依,希望可以得到增上生,但這種思惟暇滿人身,不只是不要貪著後世的增上生,而是要不在輪迴中,要生起出離心。
這與道次第講法不同,業果不爽輪迴苦,說明業果是不爽的,如果惡業一直造,以後一定會受到痛苦果報,每個人都要得樂不想痛苦,我們因無明,不了解事相而造許多惡業,受這麼多痛苦。
這無明及煩惱是我們最主要的敵人,是毒藥進入腹中無法取出。一般敵人我們可以逃避可以遠離,但煩惱無法隔離,它一生起來,心中無法拿掉它,也因為它給我們受了種種痛苦,使我們一再輪迴。所以我們要思惟煩惱的過失,要真的生起出離心。
出離心修習好的話,自然對三寶的信心會增長,更會了解法寶是什麽?宗大師在緣起讚中說,我們如對滅諦有更深的了解,同樣的我們對三寶的法寶會有更深的認識。因出離心是修菩提心的根本,是非常重要的。」
院長問:
現在你們光量寺有共住規約嗎?
教務主任:
院長!有。
院長開示:
有在履行嗎?處理事情是按照戒律做羯磨法?還是依人情呢?我看大家是不是要斷生死?若真正要斷生死,就是要一心一意護持常住的事,不能說、堅持自己的意見在那裡起爭執。大家共住在一起,能夠護持常住,這個完全是我們自己的福報,不是跟大眾的關係,也不是跟誰的關係。你若沒有按照戒律作羯磨來說,那怎麼履行共住規約呢?
十幾年前,我們淨律寺在開山的時候,不管哪一位法師,只要是因為私事要外出,若沒有叫車,就要自己走路出鄉搭乘公車,任何人都不能因為自己的私事,來使用常住的交通工具,除了是為常住的事,或是常住派你出去,不然都是不行的。
比如常住派我們去台中辦一件事,我們就一定要辦那一件事,不能因為俗家住台中,剛好在附近就順便回俗家,那這樣做還是不行的。你不要說就在隔壁啊,方便一下!那是不可以的。真正持戒,就是要這樣遵守的。你這個因,就是這個因,不能參雜其他,才算是持戒。你不要用這個因,又兼去做别的什麼事。
現在的道場,都礙於人情覺得歹勢(台語)!覺得講他怕他離開,卻沒想到不講,反而害了他。末法就是這樣,法才會末阿。現在你看啊!大家請假回到俗家,都是在俗家住一住,以前是不能住俗家的,如果路途遙遠,那就去道場掛單再回去。
我們在誦戒時說,不能洗缽水棄白衣家内,偏偏現在的人認為沒有關係,一切方便就好,反正我是最大的。你自認為自己最大,卻沒有意識到因果相隨的道理,就算你不相信因果,因果還是跟著你走。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
現在的道場大多不曉得,為什麼當初的人去道場掛單,要先去照客室等候?像演培法師說他年輕時去參學,他們四個人,一進到道場,第一就是先在照客室等,還不能馬上見到知客師咧!照客室四角落各放一張椅子,四個人恰好坐在四個角落。
一坐就是兩個鐘頭,照客師才從那一扇門出來,那演培法師稍微用眼尾看一下而已,照客師沒有講什麼,一走過去,朝嘴巴就「啪!」打下去,並說:「你看什麼」?若換作現在的人,你這樣對待他,可能他就要告你了。
你看,古人的成就,都是經過相當考驗出來的。例如他問你:「從哪裡來?」你若答:「我從秀峰村光量寺來」。你講這個是行不通的,只要不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都是說不通的。話說回來你若有功夫,安住在道場修行,心怎麼還會向外去攀緣呢?想要去外面的大多都是,無法安住身心才會向外攀緣。
現在的人都說方便!要做什麼事情?只要打一下電話,就請人家來啦!因為現在有電話,影印機,種種的3c產品,要講課或什麼的,就影印一大堆資料。以前若要一本佛經,大家抄到天亮都還在抄,即使這樣辛苦,大家還是求之不得。
我去大陸參訪,看他們佛經都刻在石板上再拓印,他們去藏經樓一定要搭衣,我們要去參觀藏經樓,他們就搭衣;到了藏經樓,又要先到佛像前頂禮三拜,再向經櫃問訊,才拿鎖匙去打開經櫃。感受到他們對藏經,是非常的恭敬,所以他們把藏經樓的書,整理得一點灰塵都沒有。我們現在印刷術發達,對佛經就不是那麼珍惜了。
現在的人對佛法的恭敬心非常不夠,例如香燈,若只派一個人負責香燈,大殿這麽寬,整理的時候,就會抱怨說哪有辦法?所以,佛陀才說末法眾生沒有福報,對麼!你覺得在這裡太辛苦了,要整理那麼多東西;出去了!也不怕沒有地方住,因為很多道場都會說:「趕快來!趕快來!」而且還給你很好的條件。 唉!這樣子就是耽誤啦!你若沒有覺悟,就是耽誤自己,還以為得了什麼利益?
你們光量寺,在做羯磨法,處理事情,事先有向大眾宣佈嗎?還是只說:「通過嗎?大家舉手。」如果沒有按照規矩做羯磨,這樣怎麼會進步?大眾共同羯磨,就是該怎麼做,就要怎麽做,不要只偏在那個事相上。你若只偏在那個事相,這樣規矩怎麼會貫通呢?
我看大家現在都礙於人事,你看我、我看你的,就像前幾天我拿一本佛教寶典給你們看,說那個徒弟,當初、他師父沒有好好的約束他,沒有教導他,隨他造業,結果墮落成龍身,每七天就要全身受火,焚燒到剩下脊椎骨,然後長滿了肉又再被焚燒,深受這種果報,痛苦萬分!那隻龍為了報復,就趁他師父坐船的時候,畜心大發要撞翻那艘船,那艘船中還有其他的人乘坐啊!船上的人說:「我們與你沒關係!怎麼可以翻船?」牠說:「那你們叫那位師父跳海」。
他師父聽了之後,跳入海裡,那也是要去地獄報到的。所以,當師父的,若見弟子不如法,你該講就要講,不該講就不要講,不能說:「那不能講」!只有該講不該講,沒有能講不能講的問題,這你們要明白。
你看!道場的一針一草,都是一切施主供養的,我們一定要按照規矩來。你看懺公,過年時剩下他自己一個人,他對弟子說:「你老菩薩九十歲了,你回去陪他過年。」他弟子說:「師父!我回去過年,那剩下您自己。」老人家他說:「不要緊!我跟佛祖過年。」
修行,若只是嘴巴說有受益,那就不實際了,想要有受益,就要真正去對治。人生無常啦!你看去年一下子,就走了兩位大德,性梵老法師走了,達公也走了,他們說走就走。像性梵老法師的癌細胞是遍全身的,達公他的癌細胞是吃骨髓的,若不是出家人,那一定痛苦萬分。但你看他們都沒有痛苦。所以修行,一定要實際受益,才能自在,好啦!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