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菩提心與正見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時間:民國86年10月31日(農曆10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上半月與各位研究「心地」法門,今天繼續研究,這裡説菩提心與正見是不可分離。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説:「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所以,菩薩發菩提心,是要相應於大悲,最重要的是為利益一切眾生。
《華嚴經》這段文,我相信各位也都很明白。可惜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的因緣變化,感覺每時每刻的因緣都在變化著,非常無常。然而在這因緣變化中,有兩種問題:第一種:譬如大家在一起共修,彼此看起來都很相應,若因緣比較具足的同修道友,就感覺非常契機。
然而大家能在一起共修,這個緣起法能這樣具足,但真正講起來,這個因緣,念頭的當下殊勝處,也是一種分別,你就是在分別某某與我,誰的因緣比較具足,誰比較不具足。這種分別心,會產生散亂,都是障礙著我們日常的修行。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平等心,所以平常儘量能以平等心待人是最重要。相反的,你若沒有平等心,覺得「好」是生;「壞」是滅,這種「好壞生滅」的分別心,就是分別生死,這是非常可怕的。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是最重要的,自己一定要能自覺。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修行一定要時時提起正念覺知,不可隨因緣變化而迷執浮動。若沒有正念覺知,那就變成盲修瞎練。盲修就迷惑造業,不只你自己浪費時間,又惱害他人修行,這就是造業。一旦憂惱到他人,不但自己缺乏菩提心,又惱他造業,這是非常可怕的。
菩薩依大悲心故,救度一切眾生,因此菩薩發菩提心,是以度盡眾生為目的。所以,菩薩觀一切眾生,猶如慈母對待自己的兒子,非常的疼愛照護。你看,過去的時代與現在的時代,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就很不一樣了。
過去的時代,慈母養育子女,是用母乳養育,母乳是血精。有時經濟不好,營養不良,嬰兒要吃母乳,母乳不夠供應,慈母就想盡辦法來撫育嬰兒,只要是可以取代母乳的,通通都會取來供給嬰兒食用。
例如煮稀飯時,等米湯滾了,不停火,煮到米粒味道出來繼續再煮,等到米粒暴破,煮到非常軟爛之後,再取稠湯餵子。若水滾得不夠,那米粒未軟,慈母又會用牙齒咬破嚼細,而且嚼到非常細,使嬰兒食用不會去噎到喉嚨;不但這樣,孩子一年一年長大,這當中若有比較好吃的,或比較好的物品,就會留給她的子女享用。你看做慈母的,每餐煮好,都等子女吃飽,自己才吃冷菜飯,而且還撿子女吃剩的菜尾(台語),終年如一日,都是這樣的為自己的子女付出。
現在的時代,孩子一出生,就給褓母帶,每天喝奶粉沖泡的牛奶,被母牛養大的。所以現在的人,對自己的生母感覺不到母親的恩情;而當母親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當母親,應該盡什麼義務與責任,所以現在已經一代不如一代。
這幾天,有一位從加拿大讀書回來的男眾,他母親前天來,説她的兒子兩個月前與兩個月後,變化很大。兩個月前,是一個非常孝順、單純,又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但經過兩個月後,他母親去加拿大,看見他睡覺是睡在地上,以前不會開車,現在也學會了開車,並且對她説:我根本就沒有父母親。在他心目中完全沒有父母的存在,這樣的大轉變,實在是非常驚人。
他母親非常傷心,把他帶回台灣之後,就強制送他去光田精神病院,醫生診斷說是精神分裂,已經發狂了。以前他也曾經來過這裡(淨律寺),是他母親帶他來皈依的,去加拿大讀書後,改信基督教;他母親說:現在他做什麼事,都說是主的恩賜;像這樣的想法問題非常大。
在佛教裡說眾生的苦樂,皆是菩薩的責任。一切菩薩都是由利益眾生,才能得成無上菩提。那麼依這樣看來,不是菩薩對眾生有恩德,而是眾生於菩薩有大悲德。這種道理,你們了解嗎?是我們發心,還是眾生發心?
學員答
是我們要發心。
院長開示:
我們要發心。嗯!我們發心,若無眾生讓我們發心,你要如何度呢?例如台北市的臺北車站,人不是很多嗎?那你發心要度他們,你已發心了,人家就會理你嗎?那就要看你發什麼心?
過去有一位住桃園市大溪區的學生,她從小就小兒麻痺,當她大學畢業後,到臺北找工作都被人拒絕、排斥,都說:「你是小兒麻痺,請你要做什麼(台語)?」她聽了很生氣,她氣她的父母說:「為什麼你們把我生成這個樣子?害我到處抬不起頭。」她天天都在生氣,而且埋怨她的父母,不但埋怨,還想要自殺。
當她氣忿激動得正要自殺的時候,剛好她有福報,正巧有人跟她結緣念佛的CD,她聽了之後,知道念佛的殊勝。
後來,再看一些佛教的經典,看了之後,她明白是自己前世所造的惡因,才招感今世小兒麻痺的惡果。後來她以非常誠懇的心念佛,並觀阿彌陀佛的聖像,跪在阿彌陀佛聖像前,悲痛流淚不止,直呼阿彌陀佛為爸爸說:「爸爸我就是不孝,所以在這裡流轉生死。」
她一直流淚不停,這就是第三品的懺法。她如是虔誠懺悔,大約經過一年時間,她小兒麻痺就好了。所以,我們人一定要不怕做錯,只怕不敢面對現實求懺悔。我曾請她到田中感化院,為那些年輕人開示。
那時候,她剛剛開始學佛,小兒麻痺的腳也還沒有好,有人就對他說她這樣子為何還不趕快念佛。她每天回到家裡就在佛前求懺悔,除了懺悔還是懺悔。她爸爸一向都很愛釣魚,直到有一天,她對她爸爸說:「爸爸不要再釣魚了」。她爸爸回她說:「妳這個瘋査某(台語)」,就不理她也不聽她勸諫。
有一天,她知道爸爸差不多早上十點左右回家,她就在外面等他,當她爸爸回來時她就說:「爸爸您今天釣的魚,我要親自殺並煮給您吃。」她爸爸說:「你這個瘋查某(台語),以前妳叫我不要釣魚,今天這些魚,妳卻說要親自殺來煮給我吃。」
她就把那些魚接過來,對魚說:「我不入地獄,誰要入地獄。」她又說:「魚仔!我若成佛,一定先度你們,我今天先代你們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們不要執著,我現在要把你們殺了,還要煮一煮。』說完後她就到廚房,開始殺魚煮魚,煮好了端上桌,就去請她爸爸說:「魚煮好了,請您來吃。」
她爸爸看了以後,就說:「從今以後,我不再釣魚了。」從此,她爸爸就開始念佛。你們這麼有智慧,會像她這樣子做嗎?她以前是一個小兒麻痺的人,為什麼她沒有死,反而又度了自己的父母學佛?
所以說,煩惱可以轉菩提,她以前到處被人家排斥,思想幾乎走到最極端,直到她有因緣接觸佛法,了解因果之後,她信心具足,突破自己進而改變整個人生。她能夠這樣,那我們呢?我們就是太依靠,那是要依靠誰?你們現在都是怎麼樣依靠?
現在有的人,被自己的剃度師講一下,就說要下山了,要跑去別的道場,這就是依靠麼?如果現在沒有這樣的觀念存在,我相信大家就不會覺得苦了。
現在末法時代,大部份的人都是有這種心態;比如你們光量寺,在用齋的時候,師長還沒有到,你們是供養偈念完,大家就開始用齋呢?還是等到師長來了才用齋?若是師長不如法,用齋時間到了,還拖拖拉拉的,如果是這樣子,你們是不管她不等她,還是一樣恭敬她,等她來了才用齋呢?
就實相菩提來說,是沒有這樣分別的,若有分別,就沒有現觀般若的智慧,那就不能有實相菩提。所以我們要先去了解,她如果不是辦常住的事情,還故意拖拖拉拉,讓人起煩惱,那這個因果,她自己要負責。
這就是我們在誦戒時講:「惱他人」,這一點要明白。她若真的在辦常住的事情,大寮的執事人員也要趕快派一個人,去請師長用齋,如果師長在忙說:「你們大家先用」,這樣大眾才可以用齋。如果她沒有說:「你們大眾先用」,即使她拖拖拉拉的,你們還是要等到她來用齋,大眾才能開始用齋,一定要這樣做。
如果等到飯菜全部都冷了,大眾吃下去肚子痛,這個因果還是要由她負責的,你們還是如如不動的依教法行事,這樣默默修行,你們還是會有成就的。這個就是沒有相,我們講到修行,有相、無相,這就是無相。無相,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修,並不是說你要特別怎麼樣去修無相的。
所以,我們要明白,菩薩修行,並不是菩薩對眾生有分別,而是眾生於菩薩,有大恩德故。菩薩發菩提心,不捨離一切眾生,常以無所有不可得,為眾生修菩薩行。譬如我們今天在大寮,假如今天住眾不多,那何必煮這麼多的飯菜,是不是?所以,我們要知道對象有多少人,該煮多少飯菜?點點滴滴的事情自己要明白。
在我個人方面,因為我每天讀誦《普賢行願品》的關係,其中,禪宗五祖座下神秀大師有一首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句中的「菩提樹」,這三字下面可以加四個字,就寫成「菩提樹灌慈悲水」。「心如明鏡臺」。「明鏡臺」,三字後面加個「掛」字,則改作「明鏡臺掛喜捨腸」。這根據五祖的評論,講神秀大師所作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心,本來就無塵埃了,還要拂拭什麼?所以,在用功當中要常觀照徹證才好。
隨後六祖大師也作一首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本來的自性就是清清淨淨,哪還要有拂拭這一種功夫。講是要究竟徹悟真理,但要再詳細解釋這兩首偈,為何不依六祖大師的意思,而依神秀大師的意思。因為我們發菩提心,尚處於修行時期,所以取神秀大師的詩偈,還是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不取六祖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用神秀大師的詩偈來勉勵行人用功的意思。那我們現在就是凡夫心,凡夫心一定就是像桌子,時常要拂拭,不然桌面就會有灰塵。
所以依神秀大師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在修行期間,有必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你們現在有沒有人要發大心,行持斷食看看?若有人要隨喜護持,自己一個人行持看看,也很好喔!
學員問:
院長!若有人護持,可以自己一個人行持。
院長開示:
對啊!那是也不必要有人怎麼護持的,另外結一個淨地用齋,不要跟大眾過堂,以免看到大眾食用的齋飯,而起一個分別心,那就行持不下去。最好的方式,也是最有福報的方式,就是團體行持,力量更大。
依我看大家如果,發心行持下去,什麼病都會沒有,哪裡還會有什麼病?好啦!修行,就是要你的心,時時刻刻沒有分別,時時刻刻清淨,時時刻刻都法喜充滿。
你若有分別心,順了你的意你就歡喜,不順你的意你就煩惱,這樣你說在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時,就算你用了二十小時的時間在用功,也不算是修行,因為那樣不是修行。即使你說佛在你面前,你還是一樣,不是修行。所以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這句話就是說明修行盡在我們自己的內心而已。
現在的人沒有福報,都容易起分別心,都說哪一位修的有多好。哪一位修的多好,與你有什麼關係?你若常有喜悦的心,就算只有一碗白飯盛上來不用配菜,你就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很歡喜了。外人說那個人最愚痴,都不會吃有營養的食物,那就不知道真正愚痴的人是誰?所以,真正懂得修行的人,就知道凡事要內觀,不要起分別心。
戒!就是在戒自己,不是在戒別人。要知道凡事越聰明的人,就是越麻煩。你看過去有成就的祖師,都是讓他的師父視為最沒出息的,説你這個人很沒路用(台語)。啊!被看成最沒路用的人,就是如如不動的人,若那些有路用的人,一天到晚就是翻來覆去的真麻煩。這樣你們聽得懂嗎?說實在的,我們的道場,除了常住日常運作,五堂功課,環境保養、出坡、聽課之外,並沒有天天要你們去趕經懺。
所以,你們要明白,這才是辦佛事。我們吃常住的飯,就要做常住的工作,千萬不要說吃常住的飯,而去做其他的工作。你若吃用常住,而專做私人或其他別的工作,這樣就是犯戒。不是說你今天出去,沒做常住的工作,才叫做犯戒,而是你在這裡起心動念、生煩惱等,這都不是常住要你做的工作,你們要明白啊!
我們住在常住一天,就一定要護持常住,身心清清淨淨的,不離開道業,不攀緣。除非你本身具有大福報,不然師父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坦坦誠誠的,你做的不對,是師父指導不對,是他要負因果,你知不知道?所以,你們實在是很有福報,要懂得尊重珍惜,不要說不知道要如何?
譬如現在名氣大一點的,或年紀大一點的信徒來,不要講趕經懺,也不要說是星期日。每天來來往往的信徒就很多,看你要如何?一下子要你跟他去幫信眾皈依,一下子又請你去說法,等一下又要你去做什麼的,這樣子要怎麼用功辦道呢?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子,那也要隨緣。
所以我們儘量一天要動一下,用完午齋沒有在大察工作的,也要出來經行,或看到哪一個地方玻璃不乾淨就擦一擦,或哪一個地方須要處理的就主動去做;像早上我走到水槽邊,看到上面的玻璃窗框有灰塵,我就順手去擦一擦。
如彌陀院外面的窗戶,你去摸看看,絕對比室內還乾淨。我就是利用經行的時候,一面擦玻璃也一面在念佛,這樣我也是在修行啊!一點也沒有浪費時間。我們說要福慧雙修就是這樣,對麼?看一看,想一想,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說是執著什麼東西的。若是沒有福報、沒有自在的人,就會說我沒有時間,也沒時間看書。
例如我早上六點半就去工作,做到達公八點上課,我七點五十分才進來,先去聽達公的課,聽到九點下課,我就接著講《普賢行願品》,也不用拿上課當藉口,說我沒有時間工作。重要的講一講就好了,名相講那麼多做什麼?
若依演培法師那本《普賢行願品講記》來講,我若名相再加上去詳細解說,那《行願品》就要講十年了。講到十年,你若功夫比較好的,就要去阿彌陀佛那裡上班,怎麼有那麼多時間,做演繹解說的工作?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裏,大家回去好好的思惟一下,菩提心與正見是不可分的。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4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37心口耳三根普被即真念佛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44廣大法味喜樂無邊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91福報具足因緣就具足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45早晚課出聲唱誦功德大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40妄想似髒水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39誦戒為憶持防護三業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48日本的時空膠囊系列||源義經(下)-成吉思汗乃源義經也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源義經在被老大哥源董追殺的途中,於吉野山與自己的愛妾靜御前十八相送的橋段。這次就讓我們繼續聊聊兩人在告別之後,源義經究竟跑去哪裡了。  
Thumbnail
avatar
NANA濕婦
2021-09-26
48小時偶然的憶舊之旅 谷關是我永遠的家
Thumbnail
avatar
任任
2021-09-04
#01 【閱讀補腦】⟪找到你的為什麼》 你一定認識這樣的人,每天充滿動力的起床,工作之餘還能做喜歡的事,有活力得過每一天;相反的,有些人常唉聲嘆氣,過著怨天尤人,過著數饅頭的日子。 兩者間的差異,就是有沒有找到你的「為什麼」。
Thumbnail
avatar
人類圖的哲學思考
2021-07-14
歷時五年籌備!北富銀核心系統大升級,不惜服務暫停48小時是為了什麼?  台北富邦銀行將停機48小時,進行系統大升級,所有自動化設備和帳戶、金融卡各項交易都將暫停使用,北富銀為何要這麼做?  科技與數位化能力,是現在金融產業重要競爭指標,尤其台灣首家純網銀開業進入倒數,各家銀行更是卯足全力拚創新。 金融科技(FinTech)要長久發展,銀行底層的核心系統也必須跟上腳步,
Thumbnail
avatar
陳小編
2020-10-07
【筆記】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前提】 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為阿彌陀佛,是因為他在修行菩薩道的階段,發了48個大願,最後不但修行成佛,也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救濟一切眾生。而敘述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以及發願的願文,就是《無量壽經》的主要內容。
Thumbnail
avatar
龎演向
2020-05-20
48. 《一流的人為什麼不會感冒?》讀後感本書介紹了什麼是感冒,解釋了感冒的主要傳染路徑為何等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還有最重要的--預防手段。提供了還算可行的操作守則,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還有注意事項。有些對我來說是基本常識,像是小心公用物品、密閉空間等,但也有些沒這麼清楚,像是原來公用的烘手機這麼危險……
Thumbnail
avatar
大類
2019-03-21
離職倒數48天-面對親友的關心昨天和大哥聊起接下來的生涯規劃,我說我已經向老闆辭職,年後專心準備研究所考試,但我沒告訴他的是,我仍然有出國留學的想法,我的家庭思想比較保守傳統些,這也是我當初一直不願意住在家的原因,我知道會有太多太
avatar
Ashley Yu
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