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本之外,我最早接觸的是洛夫的詩。」回想起和文學的相遇,當時讀到洛夫詩作的林餘佐,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為語言極度地被扭轉、不斷地錯置與壓縮,讓他認為詩人在其中,必定有其他想要表達的東西。
「對我來講,那是一種新的語言方式,有別於教科書和課本──我覺得它有種謎語的感覺。」對他來說,謎語的意義並非是將讀者「難倒」,而是「溝通」;而這種設下一道門檻,只邀請同頻率的人進入的模式,讓當時的他備感興趣。
在與趙文豪、崎雲、謝予騰合著的詩論
《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中,林餘佐寫道「傷口是我們書寫的源頭」與「寫作是一種逃脫」。若想理解為何會產生這種觀點,則必須回溯他的童年經歷。
專訪全文刊於《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臺北:臺灣師大,2023)
▎詩人簡介
林餘佐,東海中文系助理教授。出版《時序在遠方》、《棄之核》。
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