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認識過的人當中,一百個大概難找到一個經常讀書的,看一個人是不是經常讀書,從他的談吐中就可見一二。 想找到一群經常讀書的人,得去特定的場所,或者找到某一個特定的人群。 我說的還只是知道讀書重要性的人,真正愛讀書的人恐怕就更少。 說到愛讀書,其實我也沒達到那個程度。 對於我來說,是因為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才去讀,最開始的時候我也是通過微習慣讓自己慢慢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人都是喜歡即時享樂的,當下就能獲得快樂的方式,讀書實在是排不上列。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不愛讀書,也看不進去書呢?
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缺少及時反饋
為什麼遊戲那麼吸引人?就是因為遊戲的即時反饋機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輕鬆得到一些獎勵,讓人一步步沉迷進去。
讀書卻是短時間內看不到什麼效果的,如果不是真正熱愛讀書的人,是很難沉下心來繼續讀的。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怎樣讀書更有效果? 》中建議,想要培養讀書的習慣,在最開始可以挑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來讀。
把讀書變成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才有動力持續讀下去。
二、注意力經濟
在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裡,每個人每天都在遭受各種注意力經濟的爭奪。
點開微博,幾分鐘一變的熱搜話題,看的人應接不暇;
點開短視頻app,只需輕輕滑動一下手指,一個接一個的短視頻就開始不斷搶奪著人們的注意力。
與這些按一下按鈕就能得到刺激的事物相比,讀書實在是跟不上節奏。
但是你到底是想當多巴胺實驗裡的那個小白鼠,任由這些短暫的快樂操縱,還是想要掌握人生的主動權,做出對自己長遠發展有益的選擇。
三、主動付出極度消耗精力
與其他的娛樂項目相比,讀書是需要動腦的。
不能只是死讀書,還要學會把有用的知識和觀點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這些都需要主動付出很久以後才會看到成效。
在這個主動付出的過程中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所以很多時候會有種吃力不討好的感覺。
讀書的作用像滾雪球的原理一樣,在最開始真的很難看到什麼成績,可能要經過三五年的持續積累才能有成果,大多數人是沒有那個耐心的。
懂得做時間的朋友,才有耐心等待那個質變點的到來。
四、真正的成長都是反人性的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反复提到了熵增的概念:
一切自發的物理過程,都是熵增的過程,也就是從有序走向無序的過程,熵增是系統的必然趨勢。
成長也是如此,你什麼時候放棄了成長,你就在那一刻開始走下坡路。
之所以很多人放棄了成長,就是因為即時享樂太舒服了,成長的過程太痛苦了。
兩相比較還是放棄算了,反正折騰來折騰去也就那樣了,還不如刷刷手機看看劇來的痛快。
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很多人活到30歲就已經死了,80歲才埋葬。意思就是很多人活到30歲就放棄了自己,不再求上進,失去了對世界探知的好奇心。
很多父母過不好自己的人生,於是把矛頭轉向自己的孩子,希望子女能夠成龍成鳳,自己卻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的作用。
孩子只會依葫蘆畫瓢,有樣學樣,很多孩子最大的瓶頸就是自己的父母。
人的思維在後天的成長變化中會出現很大的差異,曾經舉過一個猴子吃香蕉的例子:
你給猴子一根香蕉,你告訴它現在不吃這根香蕉,10天后會得到10個,猴子是聽不懂的,它一定要現在立刻得到這根香蕉。
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差異,動物是沒有時空思維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時候也是如此。
讀書是成長過程中難得的低成本投資,但是讀書的過程也是需要付出心力的,有多少人能夠為了讀書這種長線投資而放棄眼前看得見的即時享樂呢?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
時至今日,也讀過了一些書,走過了一些路,認識過了各式各樣的人,也有幸結識過一些自己心目中的高人,也算是對這個世界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不管世界變化多快,讀書是一直會堅持下去的事情。
從只注重數量,到現在更加註重對書的理解和運用,不在多而在於精;
從微習慣的培養,到現在一天不讀書就好像少了些什麼。
我終於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體會到了讀書帶給我的改變,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讀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