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尋找正義?讀:《不平等的審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臉譜出版)是一本談論美國刑事司法制度、擲地有聲的好書,整本書的頁數非常厚,因此我花了滿久的時間才將整本看完,但是內容相當好看、絕無冷場!透過書中一個個精彩的真實案例,足以顛覆一般人對審判制度的看法。
本書作者是一位大學法律系副教授,他在書中援引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新近研究,點出隱藏在美國司法制度的問題,從案件調查過程中對受害者貼的標籤、偵查人員判斷上的失誤,到檢察官、陪審團、甚至是受害者指認嫌犯上的判斷錯誤(書中舉出的真實案例令我吃驚到下巴都快掉下來.....),導致將無辜者平白打入冤牢,而真正的罪犯卻逍遙法外。作者也指出,透過審判制度讓犯罪者吃牢飯並非萬靈丹,而應該進一步從腦科學角度理解犯罪者的犯罪動機並給予治療,才能真正遏阻犯罪事件再次萌發。
這本書告訴我們:刑事司法制度是由人所創造而生,然而人並非是全然理性的,因此絕對無法全然依賴人的想法、記憶和判斷。所幸,新近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指出人的諸多限制,引領我們一步步朝向光明、找到真相,但司法體系本身必須有足夠的彈性與耐性,以對科學證據做出回應。
很喜歡書中的這兩段話:
這個(司法)體制的問題,在於其中的人對於他們的環境都太習慣了,他們做事的方式和假設的前提都太過於固定,所以,他們眼裡看不到被告席上的囚犯......
正義的主要敵人不是幾個心虛狹窄的警察、腦袋不靈光的陪審員,或是自我本位的法官做出了貪汙腐敗的事。正義的主要敵人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閱讀本書後,我心裡想的是:回歸到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想要避免不正義的發生,除了寄託於司法制度上的改革,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還能夠做什麼呢?畢竟我們都不希望還有下一個「徐自強」,得花上人生最寶貴的二十一年歲月,才終於能獲無罪定讞、洗刷清白。
或許,最根本的還是得從人心做起!至少,你、我、我們,都得願意真的關心,共同攜手走在尋找「正義」的道路上。對這本書的議題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閱讀去年出版的同類型議題書:《尋找正義:一位聯邦檢察官的首度告白,顛覆你心中的公平和真相》(遠流出版)。

搭配聆聽:Brad Mehldau,〈Blackbird〉(出自Beatles)
可能讀起來有點奇怪,但絕對少不了對書、音樂、電影滿滿的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生路上光是一直向前看還不行,無論是高興的事還是悲傷的事,都要好好呵護,讓它們變成美麗的回憶……」
一個十九歲的日本少年,某天走進一家專門販售西洋原文書的古書店,他找到了一本關於阿拉斯加的攝影集,書中刊載的村落空拍照深深地吸引著他,他好想知道:在世界的盡頭、在攝影集之外,真實的阿拉斯加是什麼模樣?那裡住著什麼樣的人們?他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我沒嗑過藥。但我猜嗑藥的感覺,大概跟閱讀Junot Díaz的《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已絕版,新版書名改為《阿宅正傳》)相去不遠。
去年爆發疫情前,女兒的學校要進行新學期的親職演講規劃,請我推薦合適的演講者。輔導主任說這次的主題是「特殊孩子」,左思右想之後,我向主任推薦家有自閉兒的蔡傑爸。 過去閱讀過幾本關於「特殊孩子」的親子教育類書籍,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本談論自閉症的書...
「二戰小說」一直是我偏愛的閱讀主題之一。為什麼?主要原因是自從讀了《安妮的日記》,身為讀者的我實在很想知道,除了從「安妮」的書寫視角之外,還有哪些文學作品能幫助我們從「歷史中的脈絡化(contextualizing)」進行觀察,試著透過不同的視角更貼近歷史一些些...
事實上,人生中沒有什麼正式聘用或是約聘,所謂的差別待遇是虛幻的。在同一條路上,任誰都只是背負著自己的背包往前走罷了……出自小說《明日行進曲》
「人生路上光是一直向前看還不行,無論是高興的事還是悲傷的事,都要好好呵護,讓它們變成美麗的回憶……」
一個十九歲的日本少年,某天走進一家專門販售西洋原文書的古書店,他找到了一本關於阿拉斯加的攝影集,書中刊載的村落空拍照深深地吸引著他,他好想知道:在世界的盡頭、在攝影集之外,真實的阿拉斯加是什麼模樣?那裡住著什麼樣的人們?他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我沒嗑過藥。但我猜嗑藥的感覺,大概跟閱讀Junot Díaz的《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已絕版,新版書名改為《阿宅正傳》)相去不遠。
去年爆發疫情前,女兒的學校要進行新學期的親職演講規劃,請我推薦合適的演講者。輔導主任說這次的主題是「特殊孩子」,左思右想之後,我向主任推薦家有自閉兒的蔡傑爸。 過去閱讀過幾本關於「特殊孩子」的親子教育類書籍,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本談論自閉症的書...
「二戰小說」一直是我偏愛的閱讀主題之一。為什麼?主要原因是自從讀了《安妮的日記》,身為讀者的我實在很想知道,除了從「安妮」的書寫視角之外,還有哪些文學作品能幫助我們從「歷史中的脈絡化(contextualizing)」進行觀察,試著透過不同的視角更貼近歷史一些些...
事實上,人生中沒有什麼正式聘用或是約聘,所謂的差別待遇是虛幻的。在同一條路上,任誰都只是背負著自己的背包往前走罷了……出自小說《明日行進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司法制度中人性的不完美如何對公正與公平構成挑戰,並就如何改進制度提出了建議。文章強調了在司法運作中,公平正義不僅依賴於法律形式,也需要程序與結果的公正。此外,強調心證應受證據法則規範,並且呼籲對權力有效監督與制衡,以保障司法透明度與問責。提出變革的具體措施,旨在提高司法體系的公信力與效率。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無罪推定原則是國際公認的刑事訴訟原則,但口號和實際執行之間,似乎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保持公平、公正、毫無偏見,是我們對法庭正義的基本認知,但有多少時候,不管是攸關到利益抑或是你所想相信的,我們總在尋找蛛絲馬跡去構建出一個符合想像的故事,一個你稱為「事實」的故事呢? 我很喜歡於2023年上映的法
Thumbnail
逛書店時看到了這本書,書名有點吸引我,個人對法律不太懂,但蠻喜歡看法律相關的知識,包括書籍或是影音形式的內容。之所以喜歡,是因為畢竟法律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在法律人的答辯之間,閱聽眾可以客觀的立場,來培養思辨的能力。但前提是不能太深奧,或全都是法條類,這樣可能翻兩頁就看不下去了。比較喜歡看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品格不是建立在如何對待擁有特權的有錢人身上,而是如何對待貧窮、受忽視的族群上的」律師布萊恩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個理念、是個觸不可及的理想,在看完《不完美正義》後,這句話儼然成了笑話,因為只要種族正確了,你可以在薄弱到站不住腳的證據下被定罪。當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偏見中,而非事
Thumbnail
  「台有有將近七成的人對司法的公平性缺乏信心,將近八成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卻有八成五的民眾支持死刑。」   此為劇中引述廢死聯盟公布的數據,卻也存在民眾對死刑的矛盾,既對司法公平缺乏信心,又支持死刑判決。或者說,對司法缺乏信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沒有符合民眾對公平的想像。本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繼續看《恩仇鎮魂曲》。 護老院謀殺案中,殺人動機、機會、行兇手法、兇器、證人俱備,而且兇手自白,甚至要求得到應得的懲罰,這次御子柴律師最大的敵人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或陪審團,而是他所辯護的被告。其實這系列之前兩本,都出現不肯吐露真相的被告或證人,而主角得找出被隱藏的真相,這一次被告更不停扯他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司法制度中人性的不完美如何對公正與公平構成挑戰,並就如何改進制度提出了建議。文章強調了在司法運作中,公平正義不僅依賴於法律形式,也需要程序與結果的公正。此外,強調心證應受證據法則規範,並且呼籲對權力有效監督與制衡,以保障司法透明度與問責。提出變革的具體措施,旨在提高司法體系的公信力與效率。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無罪推定原則是國際公認的刑事訴訟原則,但口號和實際執行之間,似乎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保持公平、公正、毫無偏見,是我們對法庭正義的基本認知,但有多少時候,不管是攸關到利益抑或是你所想相信的,我們總在尋找蛛絲馬跡去構建出一個符合想像的故事,一個你稱為「事實」的故事呢? 我很喜歡於2023年上映的法
Thumbnail
逛書店時看到了這本書,書名有點吸引我,個人對法律不太懂,但蠻喜歡看法律相關的知識,包括書籍或是影音形式的內容。之所以喜歡,是因為畢竟法律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在法律人的答辯之間,閱聽眾可以客觀的立場,來培養思辨的能力。但前提是不能太深奧,或全都是法條類,這樣可能翻兩頁就看不下去了。比較喜歡看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品格不是建立在如何對待擁有特權的有錢人身上,而是如何對待貧窮、受忽視的族群上的」律師布萊恩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個理念、是個觸不可及的理想,在看完《不完美正義》後,這句話儼然成了笑話,因為只要種族正確了,你可以在薄弱到站不住腳的證據下被定罪。當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偏見中,而非事
Thumbnail
  「台有有將近七成的人對司法的公平性缺乏信心,將近八成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卻有八成五的民眾支持死刑。」   此為劇中引述廢死聯盟公布的數據,卻也存在民眾對死刑的矛盾,既對司法公平缺乏信心,又支持死刑判決。或者說,對司法缺乏信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沒有符合民眾對公平的想像。本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繼續看《恩仇鎮魂曲》。 護老院謀殺案中,殺人動機、機會、行兇手法、兇器、證人俱備,而且兇手自白,甚至要求得到應得的懲罰,這次御子柴律師最大的敵人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或陪審團,而是他所辯護的被告。其實這系列之前兩本,都出現不肯吐露真相的被告或證人,而主角得找出被隱藏的真相,這一次被告更不停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