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殺感情、遏制良心的可怕 ──要不要幫助忘恩負義的基督徒?(2021B)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1. 當頭棒喝

德雷莎修女謬誤,信徒、非信徒都有,通常是不自覺的。不過,信徒有另一種自覺的情形,並非德雷莎修女謬誤,形式上卻類似,很有意思:非基督徒幫了基督徒的忙,受惠的基督徒不但把恩人的非基督教信仰撇開,還明目張膽地把非基督教因素換成基督教因素。
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幾個人聊天,虔誠的基督徒陳女士提起,多年前曾在某大名牌服裝公司當小職員,期間身體出了狀況,拜佛的老闆不但體諒她打掃不力,還特加照顧。大家聽了都很感動,我隨口說了一句:「那你一定很感激他──」陳女士突然觸電似的抖了一下,轉頭對我說:「拜託!都是神的安排!」
這一記當頭棒喝,可謂發聾振聵,我對基督教的認識才深刻起來。此後每讀到《沉思錄》這一段,都不期然想起陳女士來:
2.1 每日清晨對你自己說:我將要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狂妄無禮的人、欺騙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們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不能分辨善惡。(梁實秋譯)
我要強調,基督徒感恩圖報、施恩不望報,都很多。不能因陳女士的例子而以偏蓋全,但是基督徒受了非基督徒的恩惠而忘恩負義,也決不止陳女士一個。許多人都有經驗,覺得身邊那些品德高尚的基督徒,品德本來就高尚,跟信不信無關;反而是不高尚的那些,有時候叫人懷疑,未信前會這樣嗎?以陳女士為例,我深信如果在她未信前提起老闆,一定感激不已。無論如何,有朝一日,那個老闆有難,陳女士挺身而出,回報恩人,而且像福音書裡那個好撒瑪利亞人一樣,只救人,不傳教;我一定寫文章為陳女士平反的。
那些基督徒不感恩,不是單純的忽略,而是故意的另類「護教」(模式類似的情形很多,不一定涉及忘恩負義,恕不一一討論)。結果就算不是信仰埋沒了道德良知,最少是以信仰埋沒良心的練習。

2. 不是真正的蘇格蘭人(No true Scotsman)

說到這裡,一定有基督徒大聲抗議:「陳女士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好比神父、穆斯林恐怖分子幹了什麼壞事,總有人說他們「不是真正的天主教徒」「不是真正的穆斯林」。那麼誰才是真正的信徒呢?信徒要驗明正身,跟《聖經》的教義要釐清一樣,非常困難(參看〈耶穌自助餐〉)。誰才是真正的信徒?什麼才是真正的教義?說到底,誰說了算?牧師、神父?哪一個教派的?神學家?還是說,由非基督徒定奪更客觀中肯些?假如陳女士做了好事,誰會斟酌她是否真正的基督徒?到時候,連不同的教派也與有榮焉的說:「陳女士真是咱們基督徒的好榜樣呀!」我不想蹚渾水,所以一直都用籠統而可能準確的常識為標準:如果陳女士參加的是主流的教會,受過洗,又自稱基督徒,你憑什麼說她不是?

3. 合作的演化

那麼,要不要幫助這樣的基督徒呢?也許有人說,既不望報,只是樂於助人,又何必計較,何必跟基督徒一般見識呢?說到底,人為什麼要互助,又為什麼會互助呢?
人會合作、互助,甚至不惜損己而利他(altruism),都是演化出來的;因為在群體而言,這樣有利生存。然而,在個人而言,助人卻主要是同感(empathy)的作用,而不是想到群體的生存競爭。我們助人,根本的原因是感同身受,往往不由自主地人悲我悲、人喜我喜,然後急於拉他一把,甚至甘願為人捨己。孟子所謂人溺己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是這個意思。簡單說,道德是基於感情的。
不過,同感也可遏制,「關掉」,甚至逆向(參看Pinker(2011)counterempathy的討論),尤其把某些人當作「他者」時。另一方面,毫無節制的同感有種種流弊,例如:大增感情上的負擔,被人利用,窄化我們的觀點等等。有些學者就認為,不該以同感為道德抉擇的主要動機(詳參〈3. 目的、意義、道德的客觀基礎(下)──《無神世界的人生意義》大要2019A5〉3.6.1節「同感」)。

4.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那麼,合作不合作,有沒有「正確」的策略呢?著名的「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政治學家、生物學家、數學家、心理學家等等各自設計出不同的版本,來模擬現實世界。比方說:兩個黑道被警察抓了,分別偵訊,有三種結果:
1. 雙方都不告密,兩人都無罪。
2. 任何一方告密,輕判;另一方重判。
3. 雙方各自告密,兩人都重判。
而在現實世界裡,類似的考驗是不斷上演的。好比說,甲被乙出賣了,坐完牢出來,很可能再碰到乙。他還信得過乙嗎?還能跟乙相處嗎?乙可能會想:如果甲關一輩子倒好,萬一關一陣子,出來不會找我算帳嗎?以後還能合作嗎?還是不要出賣他好了?上次他也沒有出賣我……換言之,面對一次的困境跟面對連續的困境,考慮的條件是不同的。而人生其實就是連續不斷的囚犯困境。
於是R. M. Axelrod等學者想到電腦的用處,用程式來模擬不同策略,例如:
1. 一律不合作,總是出賣對方。
2. 一律合作,即使對方出賣自己。
3. 一報還一報:第一回先合作,下回就看對方先前的作為而定。
電腦競賽的結果,大都是「一報還一報」勝出。換言之,心存善念,卻不當濫好人;你這一回忘恩負義,下一回就不跟你合作;你改過,饒你,再合作。其實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是這樣教人的: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14.34)
「直」就是公平正直,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5. 為什麼不願意?

言歸正傳,到底要不要幫助忘恩負義的人,尤其忘恩負義的基督徒呢?看見陌生人出事,當然幫了再說;知道是基督徒,人還好,看情形斟酌;人不算太好,不願意。

5.1 心裡不好受

試想:基督徒有難,你幫了他。他最感恩的是神,不是你;差一點,就像陳女士一樣,只感謝神,不感謝你。這也就算了,糟的還在後頭:他上教會講見證,上帝如何信實,如何奇妙,如何大能,如何借你的手來幫助他云云。他不會提你是不信教的或者拜媽祖的。也不會說你只是「工具」,但是意思等於這樣。換言之,你身為人的特性,被他打了折扣,你成了打折扣的人(詳下)。請問你有何感想?我不是施恩望報的人,但是除非是「孺子入井」之類情形,可真不願意幫這種忙。反正基督徒一天到晚讚美主,強調有耶穌萬事足,什麼人都沒用,神才是真正的靠山云云。算我鐵石心腸,成全他們的「有耶穌萬事足」好了。

5.2 不想鼓勵人自戕人性

人與人之間,感情最可貴,正常人珍惜都來不及,怎麼會傷害感情呢?
或許有人說,陳女士不過嘴巴硬,心裡是感恩的云云。既感恩又要否定,難道不是反人性練習嗎?陳女士的心裡,不知道盤算、模擬、覆誦了多少遍,一聽到有人讚美老闆,就要大聲反駁。試問這種「練習」不就是折磨自己良心的過程嗎?用傳統的話說,叫做「心魔作祟」。作祟下去好嗎?
狐狸教會了小王子「建立(感情)關係」,因為這樣才能互相了解,才有了意義,也才能愛。陳女士做的剛好相反。
我聽過基督徒私下、但旁人可聞的議論:「證嚴死了,慈濟就倒了……」「法輪功在故宮外擺攤很奇怪……」姑不論他們對中共作惡的無知、料敵又是否太樂觀,這種話不就是反人性練習的小小成果嗎?你很難想像,他們是心中有愛的人。
如果基督徒把恩人出於同感的幫助只當成神的安排,不止抹殺了恩人的感情,也抹殺了自己的感情,就算還沒埋沒,最少遏制了自己的良心;換言之,不但斷絕了人與人的感情交流,而且傷害自己,戕害自己的人性。

5.3 捍衛道德的基礎

陳女士的態度,等於把老闆出於同感的自主抉擇,當作不可抗力的上帝安排,把道德主體當成盲目的棋子(《聖經》裡有許多記載得清楚明白的例子,神故意叫某人心裡剛硬,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然後神就有理由懲罰他了!)
抹殺了人的同感,就抹殺了道德的基礎;抹殺了抉擇的主體,就抹殺了道德。

5.4 以儆效尤

Nowak(2012)指出,社會名聲是互助的重要條件。很簡單,以動物為例,我幫你抓癢,他會幫我抓癢;因為他從名聲得知我是會回報的。反過來說,甲幫了乙,乙忘恩負義,丙就不想幫乙了。基督徒忘恩負義,既小有名聲,大家就不該當濫好人。
或許有人提醒我,狡猾明智的教會早就為平信徒發展出一套方便好用的罐頭神學,抵制他們是沒用的。是的,除非不信了,不然陳女士不會知錯,很難改過。但是,正如囚犯困境的研究顯示,多少給非信徒一點警惕才是對的。

6. 抹殺感情、遏制良心不是小事

最後,緩頰的人可能會說:陳女士也沒做什麼大不了的壞事,那個老闆不介意,我何必煞有介事地計較呢?
因為我認為,為了信仰而抹殺感情、遏制良心不是小事,而是大壞事,為害可大可小。這不是滑坡推論。陳女士只是個普普通通的人,決不會當恐怖分子;但是恐怖分子不見得是凶神惡煞,說不定平日也是普普通通的,就跟陳女士一樣。關鍵是他們的心理是差不多的,只是恐怖分子的魄力更大而已。恐怖分子當然知道世貿大樓裡有以萬計的人,就是跟自己一樣有血有肉、會哭會笑的人,為什麼捨得殺死他們呢?為了信仰,抹殺了感情,埋沒了良心,就捨得。
世上有許多一邊滿嘴說愛、一邊奴役自己良心的陳女士,都是宗教的受害者。這就是我不斷批評宗教的原因。
馬克思很可恨,但是他有些話不無道理:
假定人就是人,也假定人與世界的關係合乎人性,那麼人就只能以愛交換愛,以信任交換信任。
If we assume man to be man, and his relation to the world to be a human one, then love can be exchanged only for love, trust for trust, and so on.
(Marx. 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Early Writings / 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and Gregor Benton. This edition first published in Pelican Books 1975. Reprinted in Penguin Classics 1992.)

參考文獻:

Axelrod, R, M. 2006.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revised edition). Basic.
Lewis, Ralph. 2018. Finding Purpose in a Godless World: Why We Care Even If the Universe Doesn't. Prometheus Books.
Nowak, Martin A. 2012. “Why We Help: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July 2012.
Pinker, Steven. 2011.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Vikin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局外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基督徒對科學又愛又恨,往往雙重標準。經常謊稱明星科學家是信徒。為了詆毀跟信仰衝突的科學,玩弄「理論/事實」這些名詞,混淆邏輯可能性和經驗可能性。廣義的科學是惟一的求知方法,而科學只是理性的一種形式,理性是人類思考的惟一工具。理性思考以外的選擇,只有不理性的思考和不思考。
所謂真正的耶穌、真正的教義都是自助餐式的。你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耶穌身上,選擇喜愛的經文,認為「重要」,選擇性地從經文詮釋出自己喜愛的價值觀。不是你注《聖經》,而是《聖經》注你。
科學一向只研究自然現象,但是自然的領域卻隨科學發展而擴大。因為自然和超自然是兩個此消彼長的領域:超自然代表了人所未知的現象,等到人明白其中道理,就不再是超自然了。天象、天災,疾病等等,都是從超自然變成自然的。連道德也可以用科學來研究。總之,「我們的無知是上帝,我們的知識是科學。」
宗教所得的知識不但與科學矛盾,而且與別的宗教矛盾。可見其求知方法不能認識真理。有神論的神,像基督教那種,科學當然能證明祂不存在。因為《聖經》錯誤百出、現代沒有神迹、嚴謹的禱告實驗、世上的苦難等等,證明沒有基督教宣稱的那個全能、全善的神。該有證據而沒有,還堅持「沒有證據不等於不存在」是愚蠢的。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基督徒對科學又愛又恨,往往雙重標準。經常謊稱明星科學家是信徒。為了詆毀跟信仰衝突的科學,玩弄「理論/事實」這些名詞,混淆邏輯可能性和經驗可能性。廣義的科學是惟一的求知方法,而科學只是理性的一種形式,理性是人類思考的惟一工具。理性思考以外的選擇,只有不理性的思考和不思考。
所謂真正的耶穌、真正的教義都是自助餐式的。你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耶穌身上,選擇喜愛的經文,認為「重要」,選擇性地從經文詮釋出自己喜愛的價值觀。不是你注《聖經》,而是《聖經》注你。
科學一向只研究自然現象,但是自然的領域卻隨科學發展而擴大。因為自然和超自然是兩個此消彼長的領域:超自然代表了人所未知的現象,等到人明白其中道理,就不再是超自然了。天象、天災,疾病等等,都是從超自然變成自然的。連道德也可以用科學來研究。總之,「我們的無知是上帝,我們的知識是科學。」
宗教所得的知識不但與科學矛盾,而且與別的宗教矛盾。可見其求知方法不能認識真理。有神論的神,像基督教那種,科學當然能證明祂不存在。因為《聖經》錯誤百出、現代沒有神迹、嚴謹的禱告實驗、世上的苦難等等,證明沒有基督教宣稱的那個全能、全善的神。該有證據而沒有,還堅持「沒有證據不等於不存在」是愚蠢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如果她讓我們不悅,我們可以看見她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不利的條件使她如此。 為了要保護及培養她內在的良好特質,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保護及培養外在可以讓她有朝氣又可愛的因素,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她也會既安詳又愉快。by《一行禪師說金剛經》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情緒勒索的要求你將心比心一般都出自一些非常「本位主義」的人口中,他們會不斷的要求你「將心比心」。 但根據筆者的經驗,這些人他們只會要求你單方面的付出,他們字典裡沒有「將心比心」,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心。 真的會「將心比心」的人會設身處地的為你著想,根本不會開口。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我們在毫無隱藏營會中,都會邀請一些弟兄姊妹來到台前,進行內在醫治的禱告服事。有些弟兄姊妹所分享的生命議題,在過去的信仰生活中已經嘗試處理過。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Thumbnail
學佛正確思惟,在幫助冤親債主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這篇文章探討了冤親債主的概念,提出以功德來迴向和超渡他們是最好的唯一途徑。並介紹了觀音山《藥師經》暨煙供施食超渡法會的詳細信息。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如果她讓我們不悅,我們可以看見她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不利的條件使她如此。 為了要保護及培養她內在的良好特質,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保護及培養外在可以讓她有朝氣又可愛的因素,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她也會既安詳又愉快。by《一行禪師說金剛經》
Thumbnail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情緒勒索的要求你將心比心一般都出自一些非常「本位主義」的人口中,他們會不斷的要求你「將心比心」。 但根據筆者的經驗,這些人他們只會要求你單方面的付出,他們字典裡沒有「將心比心」,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心。 真的會「將心比心」的人會設身處地的為你著想,根本不會開口。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我們在毫無隱藏營會中,都會邀請一些弟兄姊妹來到台前,進行內在醫治的禱告服事。有些弟兄姊妹所分享的生命議題,在過去的信仰生活中已經嘗試處理過。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Thumbnail
學佛正確思惟,在幫助冤親債主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這篇文章探討了冤親債主的概念,提出以功德來迴向和超渡他們是最好的唯一途徑。並介紹了觀音山《藥師經》暨煙供施食超渡法會的詳細信息。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