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8|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情緒教育課】面對直接與迂迴的「情緒勒索」,我們如何有選擇?

直接命令的勒索,威脅簡單明確,主要情緒是怒氣,發作以權威者居多。更詭辯的勒索,來自受害者姿態的勒索,訴諸無能而引出對方必須HOLD住你的罪惡感情緒,讓自己逃避責任。 那麼,被勒索者與勒索者要如何有選擇?
不給糖,就搗蛋
不給糖,就搗蛋

什麼是「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是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情緒勒索」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包含職場、親子、夫妻、朋友等。
情緒勒索者可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連結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而被勒索者為了平靜這些感覺,同時也認為是關係裡的責任義務,於是願意提供資源安撫,以滿足對方需求。
情緒勒索者在面對自己需求時,他習慣用此逃避方式一味地要求滿足,不在乎被勒索者的心情,直到被勒索者失去了自主,心神耗竭。
──以上改編於《情緒勒索》寶瓶文化

兩大類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是最近很夯的討論,在我們社會裡尤其一陣共鳴,因為華人文化「不擅直接討論關係」,而習慣暗指、轉述、比較或以行為標準代替表達,導致婉轉表面上是尊重,實際上就是「命令」。被勒索時,我們會忿忿不平屈服再私下抱怨,但最可怕的是,有時被勒索了我們還會覺得抱歉不好意思都是我的錯,特別是「在孝順文化裡」。
情緒勒索的「黑暗原力」怎麼回事?簡單來分是兩大類,而後者並不容易分辨。

1.「不給糖,就搗蛋」:直接命令的勒索
萬聖節的「不給糖,就搗蛋」嚴肅一點的講,就是「不滿足我,就給你好看」的情緒勒索。直接命令的勒索,威脅簡單明確,主要情緒是怒氣,發作以權威者居多。
EX:「不聽話我就打你」、「不依我的意見,大家就拉倒」、「你執意談這個戀愛,就斷絕親子關係」、「你不可頂嘴,我是你母親」。
被怒氣勒索時,我們會有相同情緒激起,但即使不爽也必須屈服,只好臭臉乖乖去做,程度比較嚴重的,連臭臉也不允許的,反擊能量被迫吞肚,就會委屈落淚,在孩子被規訓時很常見。若「壓抑怒氣而哭泣」在下一瞬間又覺得丟臉/被遏止而再次壓抑,就會變成「無感──不允許情緒體驗」,這是很糟糕的回饋機制,可惜我們常常在做。

2.「滿足對方也不清楚的需要」:受害者姿態的迂迴勒索
更詭辯的勒索,來自受害者姿態的勒索,訴諸無能而引出對方必須HOLD住你的罪惡感情緒,讓自己逃避責任。
這段「迂迴心理」,勒索者放手負面情緒,無能無助,等待他人救援。放手的勒索者是無意識的,他要什麼也不清楚,讓被勒索者瞎子摸象,想盡辦法安撫/滿足他,做不好被勒索者還會覺得抱歉不好意思都是我的錯。

【舉情侶例子來說明】
某女下班回家,情緒沮喪一直哭不講話,男友問怎麼了?她說她很擔心他有一天會不愛她。男友莫名奇妙,先百般安慰,不料某女提的假如越來越多:沒工作時你還愛我嗎?不小心出軌時你還愛我嗎?…男友稍有遲疑或澄清,她就越往負面思考,她說:「我知道該相信你,但就是停不下來…」。
男友覺得無奈、無助,不知道哪裡做錯讓她沒安全感,她不說清楚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話題一直在情緒上繞圈。幾次還好,但常常這樣就受不了。無意間,男友總算得知女友情緒來自職場上長期委屈,但詳細情況她還是說不上來。
這個例子的某女可能有情緒障礙(述情困難),無能因應情緒又恐懼,無法辨識、消化及表達。她的情緒迷霧與焦慮無意識轉到伴侶身上,也就是她可以得到反應及控制的地方,同時「問題責任」也轉過去了,變成伴侶的問題:「到底愛不愛她?」,於是男友就要猜及安撫,回應她想要的安全感。但這是個假議題,男友即使回答「在任何絕對的情況下,我都愛你。」也不正確,因為這會引來另一層問題。
這個過程很長,但若某女能辨識情緒與表達,也許她只是想對男友說:「我上班以來一直受挫折,需要你的安慰。」而已。
某女越對情緒恐懼、怕被拒絕、自我懷疑,這段需求就迂迴很久,而且以無能姿態「情緒癱瘓」,激發對方罪惡感或心疼的情緒,讓對方扶她。以受害者之姿,要求對方抒解自己情緒和重擔,還指責對方不做是他的錯,便是「勒索」。迂迴心理的勒索,好幾層言外之意,主要情緒是無助,要惹人憐,但長久就惹人厭,被勒索的一方會疲乏,走向關係解體。
親子關係也是如此,傳統父母之所以傳統,因為他們不懂直面情緒壓力,也無法直述對子女的想念與需要,脾氣硬一點的以生氣,直接命令的勒索,姿態軟一點的覺得自己無助、多病、哀怨來日無多讓子女主動補位,順從老人家的想法。當孩子長大管不動,父母無法威脅控制,多以無能的受害者位置,以迂迴方式情緒勒索,他們的哀兵政策是:「我歹命喔~別人的小孩都怎樣我卻這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叫我怎麼面對列祖列宗…」、「唉呀,老婆比較重要,我們老了不中用了…」、「沒人給錢,以後生活怎麼過~」…期待子女聽話,以撫平他們也不甚清楚的情感需求。

如何面對情緒勒索
被勒索者怎麼辦:照顧自己,換個角度解讀,讓自己有選擇。

1.照顧自己
被勒索者通常是關係裡的照顧者,凡事以勒索者為中心,為了不被激起情緒,順從久了變成習慣,自主性也漸漸消失。因此第一要緊的是,「被勒索者要照顧自己,把生活焦點重回自己身上。」
可以的話,盡可能減少與勒索者的接觸及通訊,或者讓自己消失一陣子。照顧自己,不見得刻意要做什麼,只要過著以「自己為主的生活」就可以,關心情緒及身體健康,找信任的人說一說、找安靜的地方沈澱、找喜歡的儀式放鬆,關注自己就可以恢復能量,再來想一想怎麼跟勒索者相處。

2.置身局外,換個角度解讀
拒絕被勒索,只要讓那個「威脅的局」不成立。很多人被害怕牽著走,比較難思考,他們以為「拒絕勒索『可能』會發生什麼事」,但其實「拒絕勒索『真的』會發生什麼事嗎?」只要避免當局者迷,通常就有破解的方法。
試著置身局外,思考勒索者最初的情緒起點在哪?情緒通常有個引發事件,如果左思右想實在跟自己無關,就拒絕接下這個轉移或勒索。源頭既然不是我們,是對方處理不了自己所遭遇的情緒,換個角度解讀,就比較不會陷於這個局,也避免陷入二選一的勒索困境。改以勒索者的視角聽故事,詢問情緒背後的事件脈絡,想像勒索者的情境壓力與情緒轉折,同理他的不安,讓問題就只是問題,而不是情緒勒索的局。

3.讓自己有選擇
不陷入那個局,不當拯救者,讓情緒勒索無法成立,我們就會有餘裕決定接下來怎麼做。怎麼幫?幫多少?如何雙贏?都是可以思量與決定的範圍,想一想,讓自己有多種選擇。

勒索者如何改變:自我接納、自我覺察、練習同理心
如果我們自己就是勒索者怎麼辦?底下有幾個方式可以先急救:

1.自我接納,就有選擇
勒索者不是逃避情緒就是有情緒障礙(述情困難),我們不允許負面情緒存在,認為它帶來軟弱、可怕、災害…之所以恐懼,是因為不瞭解。先從情緒教育開始吧,認識與理解情緒存在的功能,它協助價值判斷,決定喜好厭惡。情緒出現後不要馬上跑開,喜怒哀樂都要與之共處,才會知道下一步怎麼辦。
先自我接納,承認與接受自己述情困難,所幸「情緒障礙」只是一個症狀詞,並不是一輩子的事,只要學習,情緒調控都可以自主,都會進步的。只有襁褓中的嬰兒才無法行動,只剩一張嘴可以哭,但我們永遠有選擇。接受現況,會有選擇;有了選擇,就有力量。

2.自我檢視:覺察才能破曉
學習一件過去不會的事,尤其是情緒調控,先想想改變動機,確認想要什麼比害怕失敗更重要。如果我們過去常常任其情緒勒索破壞關係,使自己更孤單更寂寞,那麼唯有學習改變,唯有覺察才能破曉。「自我覺察」是種自我檢視,看看自己在做些什麼,又為何如此做?
接納情緒後,進一步覺察能辨識情緒,才知道怎麼共處。無助情緒需要安撫,否則會迂迴勒索,怒氣情緒需要宣洩,否則會命令勒索。覺察不是要改變情緒,反而是照顧情緒,辨識情緒出現的前兆,就有應對的方法,就會建立自信與安全感。
覺察的練習可先從「寫日記」開始,紀錄自己一天的情緒變化,也藉由文字練習表達。

3.同理心的練習:如何照顧那些愛你的人
一段關係是你來我往、互相支持的,難道自己不想也當個照顧者,去回饋那些愛我們的人嗎。唯有當自己接納情緒,覺察與行動越過「需求沒辦法被滿足的恐懼」,懂得照顧自己,才有餘裕去注意重要他人的感受與需求。
同理心的意思是,如果明白自己的情緒如何來如何去,就可如此想像他人,他們也是經驗一段歷程才有現在的情緒,他們可能又需要什麼回饋。同理的練習讓我們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不再放大自己的情緒,將眼光擴大到「彼此關係」這個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