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辨識】割手自傷的情緒是什麼,及處理原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近幾年很多孩子割手被送來輔導室。
看到割手切勿驚慌,通常很少是重要部位(動脈區)或深割到肌肉組織(這就要縫),除了止血消毒包紮外,也要留一些時間、空間幫孩子梳理「你怎麼了?」。梳理,是辨識孩子情緒種類,協助孩子找出情緒因果,最後可以談困境的解決方案。
割手是無言的情緒行為,不責備就是一種同理。
要慢慢來,年紀越小的孩子能口述的線索越少,大人不要自己激動起來,越激動反而孩子驚覺到事情大條,越害怕就更說不清。
是情緒驅動割手的,而割手也確實有功能,所以孩子才會冒著風險繼續下去。

先談什麼情緒驅動割手,約略分為下列三種:

1.痛苦

起因為無能解決的壓力,造成「矛盾衝突、痛苦糾結、情緒出不去、悶到爆」,爆的時候像是水庫山洪式爆發,自我暫時解離(不會攻擊他人。若為向外攻擊者也不會選擇割手),情緒會衝動地、無意識地尋找熟悉有效的方式「宣洩」,此時無關正負向,只要能快速宣洩、解除痛苦都好。
割手的功能是「宣洩」。等情緒降到一定量,意識才能回來收拾殘局。
比較輕微的狀態是意識仍在,功能則屬「逃避面對」,孩子在宣示我是受害者,無能處理現況。
痛苦是綜合形容詞。就像我們習慣說肚子痛一樣,其實有可能是胃痛、腸痛、消化不良…是不同症狀,只是習慣用一個詞代替。
痛苦是矛盾相依、愛恨不明的,既混沌難辨又無能掌握,當事人會逐步限縮自己的視野,僅專注在「如何脫離苦海」,繼而衍生各種藉身體宣洩的方式。自殘、自虐甚至自殺,都是轉移痛苦,而不是真的想死。

處理原則:

第一步:助人者不可譴責當事人已經做過的宣洩方式,只要接納,存而不論。主動與當事人保持連結感,可使用NLP的輕拍(觸覺)、喚名(聽覺)及眼神(視覺)。
第二步:請轉向抽絲剝繭「到底那一大坨(痛苦)是什麼?」試著解開死結,如果是綜合果汁,就分析成分有什麼。耐心地以客觀面、認知面去拆解每一條情緒線──當事人愛什麼、恨什麼、氣什麼、投入什麼、攻擊什麼、保護什麼…正負面都要找,直到「解碼」,讓每個情緒呈現因果。在詮釋過程,助人者要當自己為一個「涵容」對方情緒的器皿,承受情緒線解出時當事人的情緒張力,將炙燙玻璃冷卻,之後看看各條情緒線怎麼辦、怎麼安置、怎麼調節。
第三步:痛苦不是一次解開,生活還會繼續。請與當事人保持聯繫,讓他不致孤單,能「與人連結」。
第PS步:確認自殘行為是否已養成習慣,如果是,也需要行為指導,逐步以新習慣代替舊習慣。

2.緊繃

起因為無法解決的壓力,造成「緊張、神經質、害怕、恐懼,緊繃到爆」,爆的時候像是心臟要跳出來那種。割手的功能是「放鬆」。個人意識仍在,切膚的生理痛覺可以「轉移」心理上的緊繃感(也不會攻擊他人)。
緊張是面對情境卻不知道可以怎麼做的情緒,為壓抑害怕,身體就像緊繃的弦,起初撐得住,後來就一直抖了。緊張所引發的割手,通常傷口較淺,也多與習慣養成有關。

處理原則:

第一步:傾聽與理解情緒張力的由來,並運用身體放鬆的即時感受,EX深呼吸、體操運動、泡澡按摩…先行舒緩,「遠離壓力情境」也可以,是運用安靜、安全的空間自行修復。
第二步:冷靜後,以「問題解決」為主,談論各種執行方法,事前告知情緒訊息,或拆解成更簡易步驟讓當事人可以練習、抓到要訣,逐步有掌握感。

3.空虛

不同於前兩者,沒有明顯壓力源,反而接近無所事事、人生無意義的虛無,類似人處在一個偌大空白的房間裡,因孤單而焦慮而發狂(動物園裡不斷走來走去的動物)。
最後是恐慌感,綜合了不知道要做什麼卻覺得該做什麼的慌張感,想找人陪卻也說不出具體的孤寂感。恐慌會帶出身心反應,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強烈快要失控的焦慮。
割手的功能是「確認自己存在」。以鮮血、受傷畫面或刺痛覺來喚醒自己還可以掌握的感覺。像走來走去的動物偶爾去撞牆一樣。
比較輕微的狀態,會用「吃」來填補。
空虛是無以名狀的情緒,結合了「不知道要做什麼」卻「覺得該做什麼」的慌張。前者與自我概念有關,自我越不穩固者越會無所適從,沒有喜好、無法決定,而後者則好像該遵守某個社會角色的設定/行為。之所以出現矛盾,是當事人開始抗拒這面具,但也不知道該怎樣才好。相衝突的空虛有時候也會引發痛苦。

處理原則:

第一步:允許沉默。協助當事人接納空虛,要確認自己是誰及要做什麼是需要時間的,現在開始學也可以。
第二步:與當事人保持連結感,此處以「陪伴」,EX:保持談話與傾聽,沒有目的沒關係。生活上也可連結,如一起吃中飯,提供有界線的日常聯繫。
第三步:行為指導。助人者可當一個靠山(依附)或導師(範本),對各種情境做行為指導,教導當事人適應適切的行為,EX:確認存在感的其他方式,也當反射鏡,演出或說出當事人不自覺的行為。「空虛」的應對就是「建構」,築夢踏實,把那個實,以具體實例教導。

割手行為的共同點:

  1. 一定是長期情緒的累積
  2. 一定是沒有出口(或當事人自認為沒有出口)
  3. 是習得行為,多源自青春期看同學做過
我的觀察,割手多數是女孩子,男孩子若有相同情緒累積,痛苦時可能會捶牆、破壞物品;逃避時會打電動玩具、飆車;緊繃時會用自慰放鬆;空虛感時用吃、自慰,甚至吸毒。當然這些都是負向行為,正向的情緒調理表示情緒就出的去了。
割手是無言的情緒行為,幫孩子梳理時要先辨識情緒種類(那三大項的哪一種),再沿著此線索探查可能內外在原因、組織推理心理歷程,找出「怎麼了」並與孩子核對。情緒先確認好,就像水管通了順了平靜了,接著再談問題解決的對策。
割手時,當事人腦袋處理不了某種情緒,當下解離去了,由情緒操刀。什麼情緒則要與當事人推敲才知道(直接問他他也不知道的)。可以增加一個線索:問他是「想看血流出來?」、「想看傷口(對血沒興趣)」還是想要「刀劃下去的刺痛感?」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4會員
222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Thumbnail
在憂鬱狀態下,自我價值感會直線下降,低到塵埃,無用感油然而,所以我一定要界定自己的最低限度,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做的事,對我來說,就是自傷。可能有些人不懂,為什麼會有人自殘?其實就像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愉悅,相同的,自傷行為所產生的痛覺,可以舒緩情緒的壓力,也是大腦處理痛苦訊息的一種舒緩方法。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自傷行為的出現,並非等待著被去除,而是期盼著被聽見與理解。
Thumbnail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Thumbnail
在憂鬱狀態下,自我價值感會直線下降,低到塵埃,無用感油然而,所以我一定要界定自己的最低限度,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做的事,對我來說,就是自傷。可能有些人不懂,為什麼會有人自殘?其實就像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愉悅,相同的,自傷行為所產生的痛覺,可以舒緩情緒的壓力,也是大腦處理痛苦訊息的一種舒緩方法。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自傷行為的出現,並非等待著被去除,而是期盼著被聽見與理解。
Thumbnail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