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監獄裡的聖誕:讀潘霍華《獄中書簡》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939年,潘霍華回到了德國。那時德國在納粹的統治下,已經開始迫害不同政見者與猶太人。就在希特勒即將自殺的前一個月,1945年4月9日,潘霍華被納粹政府宣判叛國罪,處以死刑。

意義與解釋

他為什麼要回來呢?他已經離開了,有選擇的機會,要回去或是暫時遠離德國。但是他卻回來了,然後白白的被監禁、審判、和殺死。他或許沒有想那麼多;但他肯定知道這一去,除非推翻整個納粹政權,否則以自己剛正不阿、不願意同流合污的個性,很有可能會陷入危險。回到德國,回到一個不自由的國家,又能做多少事呢?難道留在外國,就不能幫助自己所愛的人嗎?如果我們這樣想,要不要回到故鄉好像並不重要,還增加了自己與家人、朋友的風險。
不過,「如果可以再選一次」,這是潘霍華最討厭的一句話。事實上,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發生了的事不可能撤回。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所能做的只剩下解釋:把事情解釋成有意義的。要不然,我們該怎麼辦呢?和我們一起毫無道理的、無辜受苦的人,又該怎麼辦呢?
你肯定了解,我不曾後悔過1939年回國的這一件事。我清楚的知道我所做的是什麼,而且憑清白的良心行事。我不希望在我的生命中塗抹任何回國之後所遇到的事情,無論對整個世界或對我個人來說(施俄蘇弗,東普魯士,以達爾,我的疾病,你一切的幫助,在柏林的時候,以及我目前的禁錮)。我認為我現在的坐牢(你記得我去年3月間預言今年所要發生的嘛?)是在整個德國命運中,我個人所承受的一部份。我以無愧的心回顧以往,也以同樣的精神來接受現在的處境。
——1943年12月22日

被囚禁的情感(聖誕)

在生命的最後三年,潘霍華都被關在監獄裡,失去自由;即使在獄中,他還是不停的謀劃各種事項,期待外頭所發生的希特勒刺殺能夠成功,自己在其中,能夠盡一份微薄的力量。然而,從我們的後見之明來看,所有刺殺希特勒的計劃都失敗了;杜南毅與潘霍華等人的行動,對戰局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即使接連的失望著,也仍然在行動。其實,殉道的勇士也與我們常人一樣,會孤單、會害怕、會極度的沮喪。他在寄給父母、朋友的信裡,一寫再寫說:監獄裡的生活,和外面一樣,都同時具有失望與希望、沮喪和快樂;所以,不需要太擔心他的精神狀態。他只是在告訴對方嗎?或者,他也是正在說服自己?
當然的,你們不免會想到我是在監獄裡度過聖誕節,在你們那可享受的歡樂的時辰裡,難免會因此而蒙上陰影。但我要向你們保證,我相信你們將與我以同樣的精神來守節期,因為我們都同意應該如何守聖誕節。我對聖誕節的態度全是由你所傳授的。不用說,我是如何盼望得到釋放,可以見到你們大家。但是這麼多年年,你已給我們許多歡樂的聖誕節,所留下來的愉快美麗的回憶,其光輝足以強烈的照亮這幽暗的聖誕節。
——1943年12月17日

希望

在《聖經》的說法中,所有被敵人、被「惡」擄走的人,有一天將一同被解放,重獲自由。潘霍華朝向那一天,在艱困的處境裡保護希望,一直堅定的等待著。但是,他自己卻在未被釋放前,就被敵人絞死了。如果早知道會迎來這樣的結局,他還能保持希望與忍耐嗎?
我常常感覺到好像我的生命最好的那部份已經過去了,我現在所要做的只是去完成我的倫理學,然而你知道,當我如此想時,有一種不可想像的渴望,渴望我今生能夠留下一點痕跡給後代,這種希望在舊約聖經裡似乎比較在新約裡強烈......我如果能作為一個自由人,在你離開之前能見你一面,那是多麼的好啊......
——1943年12月15日
當我們挺起胸膛,躲避流彈和正面襲來的炮火。我們只想關上心房,像是沒有感覺的生物,延長自己存續的時間。希望卻在背後追趕我們,硬推我們前進。絕望卻在前方等著,一次次的打擊、傷害我們。我們,在同一場戰爭中向前,奔赴死地,用相似的身體受傷。
或許,我們還能在戰爭中會面,作為同伴;或許,我們還能期待再相見,在倒下之後?
潘霍華:《獄中書簡》,許碧端譯。截自校園網路書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8會員
142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老師在講台上說:放開一步,讓萬物自己存在、生長;我們能通過這樣的心境,去感受它們存在的意義。意義,意義在哪裡呢?我們終有一天不會看見明天的太陽,也不保持期待;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當我從窗外慢慢轉醒,回過神來,課堂已經進入問答時間。
但痛苦還是痛苦。約伯茫然的看著,現在;每一天都在重複著的現在。他失去了所有兒女;不是不和、爭吵,然後離家,有一天可能還會再回來——而是全部都死去了。約伯茫然的看著眼前的東西,望著天空。但是他的上帝——如果真的有的話——卻沉默著,沒有出聲,連一隻手指都不肯動。
生命中的不確定,總是干擾著我們。有時候我們感到恐懼,在路口前窺視著,徘徊著,卻始終不敢向前。停留在原地。有時候,我們把害怕掩埋起來,若無其事的生活。好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過。害怕在心底漸漸的膨脹。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活著,不想也不願去想到這件事。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回憶是不能拯救現在的。現在,還
中國傳統有句老話,叫做「養生」,意思是人全面的發展自己的生命,並盡量保護它的完整,不受損傷。不過,我們要怎麼達到這個目標呢?這就牽涉到人的身體的運作方式,在不同的「機制」間轉換的問題。「機制」是法國學界研究「身體」時常用的一個術語;簡單來說,我們身體的能源就像是一個發電機,根據不同的轉速、有沒有上機
「與缺席者的對話」,有人這樣子稱呼信件,這種在Email與社群網站之前的傳達方式(好像是一個很遙遠的時代,連回憶都難以把它清楚的塑造出來)。雖然你不在這裡,但我還是想跟你說話;這是在我任何說出口的內容以前,所隱藏著的,第一個單字。
《烽火與流星》,燈火與燭光。這本書是討論梁朝文學史的一本好書。但是在談到書的內容之前,我們首先會問說:梁朝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讀(或者只是聽過)他們? 梁朝是一個文人終於下定決心,公開發表一些「沒用」文章的時代。
老師在講台上說:放開一步,讓萬物自己存在、生長;我們能通過這樣的心境,去感受它們存在的意義。意義,意義在哪裡呢?我們終有一天不會看見明天的太陽,也不保持期待;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當我從窗外慢慢轉醒,回過神來,課堂已經進入問答時間。
但痛苦還是痛苦。約伯茫然的看著,現在;每一天都在重複著的現在。他失去了所有兒女;不是不和、爭吵,然後離家,有一天可能還會再回來——而是全部都死去了。約伯茫然的看著眼前的東西,望著天空。但是他的上帝——如果真的有的話——卻沉默著,沒有出聲,連一隻手指都不肯動。
生命中的不確定,總是干擾著我們。有時候我們感到恐懼,在路口前窺視著,徘徊著,卻始終不敢向前。停留在原地。有時候,我們把害怕掩埋起來,若無其事的生活。好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過。害怕在心底漸漸的膨脹。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活著,不想也不願去想到這件事。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回憶是不能拯救現在的。現在,還
中國傳統有句老話,叫做「養生」,意思是人全面的發展自己的生命,並盡量保護它的完整,不受損傷。不過,我們要怎麼達到這個目標呢?這就牽涉到人的身體的運作方式,在不同的「機制」間轉換的問題。「機制」是法國學界研究「身體」時常用的一個術語;簡單來說,我們身體的能源就像是一個發電機,根據不同的轉速、有沒有上機
「與缺席者的對話」,有人這樣子稱呼信件,這種在Email與社群網站之前的傳達方式(好像是一個很遙遠的時代,連回憶都難以把它清楚的塑造出來)。雖然你不在這裡,但我還是想跟你說話;這是在我任何說出口的內容以前,所隱藏著的,第一個單字。
《烽火與流星》,燈火與燭光。這本書是討論梁朝文學史的一本好書。但是在談到書的內容之前,我們首先會問說:梁朝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讀(或者只是聽過)他們? 梁朝是一個文人終於下定決心,公開發表一些「沒用」文章的時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者──威托德.皮雷茨基在1940年時,故意被納粹士兵抓獲並冒用波蘭地下軍事司令官托馬什.塞拉芬斯基之名,進入位於奥許維茲集中營,希望以此蒐集營內的情報、組織營內其他被捕人士,在必要時與在外的波蘭軍隊裡應外合,對抗納粹。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正在讀王爾德獄中之書後半段,好幾段都能深感受。我經歷過痛苦,就像他在獄中一樣,想死過,卻又不斷理出一層又一層(現在看來很無敵的)人生信念。好幾次的痛楚已化成經驗深刻在骨子裡,讓我能感受更多,「就像天啟,讓我看見從前所未看見。」雖然靈魂同在,我卻和他不同,我還是一塊未被世人注意的一塊小石子,沒有產出。
Thumbnail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天父美善力量》是牧师彭霍费尔—— 德国二战期间“认信教会”(反抗希特勒的教会联盟)的领袖之一,被捕枪决前在狱中写的最后一首诗。 之前没听过,周日敬拜需要写这首歌的祷告词,因为近期的疲惫不愿意动脑,一直拖着不想写。今早睁眼发呆缓不过神,客厅里单曲循环响起了这首歌,旋律把我魂游的心绪抓了回来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
Thumbnail
  朋友们好,二战时期,在希特勒出席的仪式上拒绝行纳粹礼,结果会怎么样呢?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古斯特·兰德梅塞尔的故事。   这张照片是1936年德国军舰下水时拍摄的,当时希特勒本人也出席了仪式。出席的每个人都在对“霍斯特·韦塞尔号”战舰敬礼以及积极地表达他们对元首的永恒
Thumbnail
作者──威托德.皮雷茨基在1940年時,故意被納粹士兵抓獲並冒用波蘭地下軍事司令官托馬什.塞拉芬斯基之名,進入位於奥許維茲集中營,希望以此蒐集營內的情報、組織營內其他被捕人士,在必要時與在外的波蘭軍隊裡應外合,對抗納粹。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正在讀王爾德獄中之書後半段,好幾段都能深感受。我經歷過痛苦,就像他在獄中一樣,想死過,卻又不斷理出一層又一層(現在看來很無敵的)人生信念。好幾次的痛楚已化成經驗深刻在骨子裡,讓我能感受更多,「就像天啟,讓我看見從前所未看見。」雖然靈魂同在,我卻和他不同,我還是一塊未被世人注意的一塊小石子,沒有產出。
Thumbnail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天父美善力量》是牧师彭霍费尔—— 德国二战期间“认信教会”(反抗希特勒的教会联盟)的领袖之一,被捕枪决前在狱中写的最后一首诗。 之前没听过,周日敬拜需要写这首歌的祷告词,因为近期的疲惫不愿意动脑,一直拖着不想写。今早睁眼发呆缓不过神,客厅里单曲循环响起了这首歌,旋律把我魂游的心绪抓了回来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
Thumbnail
  朋友们好,二战时期,在希特勒出席的仪式上拒绝行纳粹礼,结果会怎么样呢?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古斯特·兰德梅塞尔的故事。   这张照片是1936年德国军舰下水时拍摄的,当时希特勒本人也出席了仪式。出席的每个人都在对“霍斯特·韦塞尔号”战舰敬礼以及积极地表达他们对元首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