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 UX 這行之前,你需要多一點探索熱情的空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我們家千綺設計正在進行實習生的線上面談,以及透過參與部分工作來評估哪些朋友的特質適合與我們一起合作。
我不太擅長面試,總覺得那種談話情境帶著不對等的地位。
所以我姑且把面談變成了訪談,好奇的想問問投遞實習生計畫的朋友們,到底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
聊了幾位朋友之後,有個現象引起我的注意。
是不是......大家的朋友都很少啊?
我是說,每當我問到身邊有沒有認識從事相關工作的人,這個問題時,希望了解大家平常是如何接觸業界以及理解從事這個行業的設計師的工作與生活型態的。
通常我得到的答案是,身邊沒有人是從事軟體產業相關的設計師,好一點狀況是,認識的人是工程師、或者 PM。
​帶著這樣的疑問,這兩天剛好與朋友約了吃飯,現場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資深的設計師、工程師或 PM,我們聊起了一個話題
「你上次參與過覺得有社群感的地方是什麼?」我們興高采烈的舉例,然後再一一推翻。
​讀書會算嗎?
有人推翻,有些讀書會帶著目的而讀,讀完就解散了,有些讀書會雖然當下討論很熱絡,但結束之後沒有更多激情的火花(?)
似乎不一定有社群感?
FB 的社團算嗎?上面是常常會有人來問問題沒錯啦。
但一個社團如果成千破萬人之後,人與人之間反而淡薄了,沒有彼此之間同屬於一個社群的連結感。
先前在一個強調是新手村的社團,我看到版主貼了篇文討論,結果參與回應的都是資深老手,新手村都不新手村了。
聊天群算嗎?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伸手牌跟潛水的人居多。
為什麼社群這件事情對於剛踏入或者想要踏入業界的人是重要的呢?
在關於動機研究的心理學中,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為五個步驟:
  1. 探索,發揮好奇心了解一個領域的各種事務,點燃內心的小火花
  2. 熱情,累積內心的小火花之後,點燃成為了強大的內心驅動力
  3. 目標,我們的熱情需要方向的指引才不會乾燒
  4. 自主選擇,前往目標的路上,我們渴望有所選擇,而不是被規劃好一切
  5. 專精,經歷上述的步驟,我們越走越遠,有機會攀登專家之路
如果缺乏探索與熱情,我們沒有足夠的動能前進。
如果缺乏目標,我們原地打轉,浪費生命。
如果缺乏自主選擇,我們會困惑這一切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以上每個步驟在邁入職業之路的過程,都有許多陷阱會推你一把。
而我看到許多對 UX 工作有所追求的朋友,可能探索不足、可能已經被以前的工作消磨掉對生命的熱情、可能不知道該如何立定目標、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做出選擇而不是等待答案。
這些心理動機上的缺陷,都將導致踏上這條職業之路的歷程充滿荊棘。
所以為什麼我認為社群重要呢?
重點在於分享這些歷程,以及看到原來其他人也正在攀登這個艱困的長路,我的困境似乎有人能夠同理了。
在韓劇《我的大叔》裡面,有個女明星角色喜歡講一句中肯的話:
「看到大家日子過得不好,我就安心了」
這話雖然白目,但貼切。
我們的人際關係發展過程,有許多強連結與弱連結的社會關係。
強連結是與你的社會身分綁定比較緊密的關係,例如血緣父母、親戚、伴侶、親密好友、甚至是有可能干涉影響你工作與生活模式的人,你通常會跟強連結關係的人有直接往來頻繁接觸的機會。
通常強關係的人,都不太懂我們這個行業,所以你很難從直接連結的強關係中,尋求對於 UX 相關行業的同理與支持。
弱連結是你稍微認識、點頭之交,甚至是偶爾見過一次的朋友的朋友,以及上面提到的可能在各種社群之中偶爾聊過天的網友們。
探索新的職業領域過程,發展弱連結對我們進行「探索」有很好的幫助。
甚至看到別人如何點燃熱情、如何立定目標、如何做出選擇,都是增加我們腦袋中模式辨認資料庫的範本。
多看看,我們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這是我想與渴望進入業界的朋友分享的觀點。
各位朋友,我也好奇的想問問,你們參與了什麼 UX 相關的社群呢?
介紹我認識一下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以一個資深網路產品設計師的眼光,討論網路思維、產品思維以及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四月份的某一天,平常遠距的我們,整個工作室聚集在一起吃午餐以及會議。 飯後話題聊到最近想學習的東西,覺得自己還想補什麼能力之類的。 「所以 Soking 你覺得怎麼樣才算獨當一面的設計師?」同事小樓對我提問。 我邊說邊想,大概講了三種判斷的方式。 「首先是在進行專案的時候,不需要其他相同職能的人來支
經歷的專案越多,我更少公開詳細談論經歷過的案子。 我看著整理起來的作品資料,總是感覺心情複雜,因為永遠感覺還有許多事情想做,但產品規劃總是要設定一個里程碑當作執行的階段離開我的手。 就像完整的新生兒待在母體子宮中是不可能完全成熟,必須脫離胎盤與這個世界互動,才能完成個體持續成熟的成長過程。 既然我對
最近因為一個案子參與的工作坊,裡面來參與的人是不同政府機關網站的主要承辦人員,他們一起來學習使用者為中心的 UX 理念。 我們分配到的小哥很有趣,如果我不知道他的職業,只觀察互動過程、聽聊天內容以及興趣,會以為他根本就是個工程師轉 PM 的技術宅。 跟他聊電影,可以談文青片。 跟他聊網站,可以談 G
四月份的某一天,平常遠距的我們,整個工作室聚集在一起吃午餐以及會議。 飯後話題聊到最近想學習的東西,覺得自己還想補什麼能力之類的。 「所以 Soking 你覺得怎麼樣才算獨當一面的設計師?」同事小樓對我提問。 我邊說邊想,大概講了三種判斷的方式。 「首先是在進行專案的時候,不需要其他相同職能的人來支
經歷的專案越多,我更少公開詳細談論經歷過的案子。 我看著整理起來的作品資料,總是感覺心情複雜,因為永遠感覺還有許多事情想做,但產品規劃總是要設定一個里程碑當作執行的階段離開我的手。 就像完整的新生兒待在母體子宮中是不可能完全成熟,必須脫離胎盤與這個世界互動,才能完成個體持續成熟的成長過程。 既然我對
最近因為一個案子參與的工作坊,裡面來參與的人是不同政府機關網站的主要承辦人員,他們一起來學習使用者為中心的 UX 理念。 我們分配到的小哥很有趣,如果我不知道他的職業,只觀察互動過程、聽聊天內容以及興趣,會以為他根本就是個工程師轉 PM 的技術宅。 跟他聊電影,可以談文青片。 跟他聊網站,可以談 G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一、前言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沒關係就找關係,有關係就沒關係。」,在職場上,有沒有建立起良好的人脈很重要,這也會是未來你要考教師甄試時的一大助力。再來,教育的圈子其實很小,很容易在大家聊天的過程中發現特別的緣分,所以在教育實習時建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是一門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你會重視職場上的社交關係嗎?你會在意自己的在職場的人脈嗎?我們常常聽到在社會上人脈很重要,人脈就是一種資源廣,許多事就好辦,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先前到某北部私立大學協助職涯諮詢,來談的學生嚮往的工作與職涯路徑,大多跟所唸科系沒有直接相關,這在現在多元發展的趨勢下,似乎正常不過。不過,我也觀察到有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將重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對於想做的工作停留在蒐集資訊階段,缺乏實際接觸經驗,以及過度放大與未知競爭者同台較勁的恐懼。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剛畢業時,初投入職場,還很學生心態, 許多事情都會很願意敞開心與人交流,直到某一天受了傷,爾後關上了心房,但內心也難免會在交流與不交流間猶豫著,所以很意外,有人的心態,是會希望要在職場交朋友,其實上班就是上班,也少點私交比較好,如果遇上了比較好相處的同事,那是幸,卻非必然。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關於社交與人脈。 我不喜歡為了特定的目的認識人。保持連絡的多半都是交心的朋友。 商學院講究人脈,曾經在學時聽朋友嘆說經營的人脈在需要謀職時都沒能幫上忙。大概是這一嘆讓我對人脈心生負觀感。一方面是我可能就是那個沒能幫上忙的人,二方面是我要用這態度去擴展人脈嗎?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一、前言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沒關係就找關係,有關係就沒關係。」,在職場上,有沒有建立起良好的人脈很重要,這也會是未來你要考教師甄試時的一大助力。再來,教育的圈子其實很小,很容易在大家聊天的過程中發現特別的緣分,所以在教育實習時建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是一門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你會重視職場上的社交關係嗎?你會在意自己的在職場的人脈嗎?我們常常聽到在社會上人脈很重要,人脈就是一種資源廣,許多事就好辦,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先前到某北部私立大學協助職涯諮詢,來談的學生嚮往的工作與職涯路徑,大多跟所唸科系沒有直接相關,這在現在多元發展的趨勢下,似乎正常不過。不過,我也觀察到有些有趣的現象,像是將重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對於想做的工作停留在蒐集資訊階段,缺乏實際接觸經驗,以及過度放大與未知競爭者同台較勁的恐懼。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剛畢業時,初投入職場,還很學生心態, 許多事情都會很願意敞開心與人交流,直到某一天受了傷,爾後關上了心房,但內心也難免會在交流與不交流間猶豫著,所以很意外,有人的心態,是會希望要在職場交朋友,其實上班就是上班,也少點私交比較好,如果遇上了比較好相處的同事,那是幸,卻非必然。
Thumbnail
曾經有人跟我說,這世界就是各種關係的組成: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在各種關係裡,我們或進或退,有時候付出得太多,有時卻又給得不夠,有時候很滿意自己,有時又對自己生氣。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過程裡,我們都在慢慢地練習,練習愛與被愛,練習接納不完美,但可以完整的自己。
關於社交與人脈。 我不喜歡為了特定的目的認識人。保持連絡的多半都是交心的朋友。 商學院講究人脈,曾經在學時聽朋友嘆說經營的人脈在需要謀職時都沒能幫上忙。大概是這一嘆讓我對人脈心生負觀感。一方面是我可能就是那個沒能幫上忙的人,二方面是我要用這態度去擴展人脈嗎?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