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彌爾是十九世紀英國知名思想家、經濟學家及政治理論家,他的著作《論自由》(On Liberty )關心的核心思想是,在個人自由與國家秩序之間如何平衡的問題。他提出「自由原則」,目的在於捍衛個體性的發展;他還寫了一本書名為《女權辯護:婦女的屈從地位》(The Subjection of Women ),來為女性爭取權益。
彌爾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後世政治與經濟制度的設計,他最重要的著作《論自由》字字珠璣,即使是150多年後的今日讀來仍深具啟發。
很多人對於彌爾能夠橫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領域深感欽佩,究竟彌爾是如何成為一名「通才」大師呢?答案全都寫在這本由他親筆撰寫的自傳《我的知識之路》裡。
人為什麼要讀書?
彌爾在書中一開始就批判了教育體制,認為年幼的孩子用多年寶貴的光陰,卻學得過淺、過於狹隘,他直言:「這是多麼值得惋惜的浪費啊!」 這個反省套用到今天的學校教育內容,是不是仍然能夠給予我們一些提醒呢?
當然,彌爾自身從小的教育過程是由學者父親一手指導,為彌爾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在這本書裡也做相當忠實的描述,其中閱讀的樂趣不能破梗,故在此不多做介紹。我猜有些讀者讀完書後會認為,彌爾的父親對他太過嚴厲,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我認為這必須還原到當時的時代,從人的動機來思考。
今天,身為父母和師長的我們當面對孩子心生疑惑地問:「為什麼我們要讀書呢?」很多家長可能會回答:「因為等你長大以後,可以找一份好工作啊。」
可是對於彌爾之父和彌爾來說,讀書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個人,更重要的是累積知識的力量,用來改善社會與改變世界,彌爾本人在這本書中也多次提到這點。因此,如果我們從這個觀點來閱讀書中彌爾所受的教育過程,就會知道當時的知識分子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時間、這麼苦的扎實功夫,做嚴謹的研究、知性的辯論,以及龐大著作的撰寫。
中年陷憂鬱,愛情拯救人生
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之處有二:
一處在第五章,彌爾談到有段期間他突然陷入憂鬱狀態(雖然當時還沒憂鬱症這詞彙),身陷谷底的他如何透過音樂、閱讀和愛情,逐漸從陰霾中重生。他的文字非常真切,讀來極為動人!
另一個段落是第七章,他特別寫到他的伴侶(也是陪伴他脫離憂鬱的重要因素)泰勒(Harriet Taylor Mill),對於著作《論自由》的重要貢獻。彌爾在文中寫道:
《論自由》一書和以我的名字出版的其他作品相比,更可說是我們文字上更加直接合作的產物,文中每一句話都經過我們共同讀過好幾遍,並用各種方法反覆推敲,細心地剔除由我們勘校出來的思想上和詞句上的毛病。…… 至於從思想內容來說,很難指明哪一部分或哪一種見解比其餘的更屬於她所有。此書表達的整個思想方式顯然全是她的,但是我徹底受到此種思想方式的浸染,因而我們兩人自然而然產生同樣的思考方式。可是,我之所以能如此透徹地懂得這種思想方式,應該深深感謝她的幫助。
以彌爾當時的聲望與社會地位來看,其實他大可把所有光環與榮耀全部歸給自己,但他卻沒有這麼做,不僅沒有大學者的架子,反而相當誠實地在書中自我坦露,向世人誠實宣告,《論自由》是他與泰勒兩人共同合作的產物,這點實為難得!也使得我在閱讀這本自傳時,對於彌爾更加佩服!
感謝用心的譯者
最後要提的是本書的翻譯。譯者周全先生用既流暢又親切的譯筆,讓人閱讀本書時彷彿親臨彌爾其人。從書中的一字一句,皆能感受到彌爾既理性又真誠的學者特質與風範,甚至感覺彌爾就坐在身旁與自己談天對話般的自在。
雖然這本書已經出版很久了,還是非常推薦讀者閱讀。同時推薦為人父母者閱讀,能幫助自己再次思考孩子受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