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孩子說話不算話,怎麼辦?

    孩子說話不算話,怎麼辦?
    --2022/03/14志仲老師的直播筆記
    先想想,父母自己總是說話算話嗎?
    如果今天的直播主題改成給孩子聽的『父母總是說話不算話,怎麼辦?』,身為大人的我們會希望老師怎麼跟孩子說?我們大人真的不是故意的?
    「說話不算話」帶有控訴的意味,這句話在我們的生命中,多少有過這樣的感覺。我會貼心地先把老師的重點放在前面,然後才開始我的碎碎念。
    《對話前,大人可以怎麼做?》
    安頓內在:一、安頓情緒。二、更新觀點。三、確認並調整期待。
    《對話時,大人可以怎麼做?》
    一、以「描述客觀事實」取代「貼標籤」。二、以「好奇」取代「輕易下結論」。三、瞭解孩子的困難,提供協助。
    《如何在對話裡協助遇到困難的孩子?》
    一、調整目標。二、找到孩子的正向資源。
    ~接下來是我的筆記與碎念^^
    【對話前大人可以怎麼做?】
    安頓內在:(用薩提爾模式的角度)
    一、安頓情緒。
    有情緒時(生氣、憤怒)暫停,先安頓自己的情緒。我會先深呼吸,用4A初步照顧自己的情緒。說「初步」,是因為有些情緒來自早期生命經驗與信念,不容易跨越,需要時間轉化。但先能將情緒安頓下來,才能好好討論溝通,不會在盛怒下說出傷害孩子的話語,或是主題失焦。
    二、更新觀點。
    例如,幻想孩子做了承諾(幫忙洗碗)會立刻開始遵守並持續做到。其實研究顯示養成一個新習慣需要66天,而且人難免有惰性,身為大人的我們要養成習慣也是不容易。那麼我們對孩子的期待便不符合人性,用聖人標準要求孩子立刻做到並且不貳過。正常來說,大部分的人都想把事情做好,不會故意搞砸,所以不一定是孩子不願意或做不到,而是需要時間。
    三、確認並調整期待。
    確認自己在對話中想得什麼?先不把期待設為一次對話就能解決問題,調整為我想知道孩子是否遇到困難?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當父母好委屈?不能生氣,要調整自己的觀點,還不能期待太高...不過這是誤解了。
    不是不能生氣、不能有情緒。情緒是為人服務的,是身體的訊息。我擁有情緒、運用情緒、安頓情緒,而不是被情緒主宰掌控。
    看見自己的觀點,看見觀點當初是從哪裡來的,對我有幫助嗎?我可以為自己做選擇,決定要繼續抱持還是修正。
    不是不能有期待,不能抱持很高的期待,而是誠實去面對內在真正的期待,每個人都可以有期待,有期待才有希望、有動力。面對真正的期待以後,還要學習 當期待失落了,我可以怎麼照顧自己的失落。如果我們大人都做不到,要怎麼陪伴孩子的失落?要他別哭、別軟弱了?
    在困境裡,我不想永遠抱怨,不想把自己的快樂交給別人決定。尋找方法的過程中,幸運接觸到薩提爾模式。想想真的要謝謝女兒啊!
    【對話時,大人可以怎麼做?】
    一、以「描述客觀事實」取代「貼標籤」。
    「說話不算話」就是個標籤,在冰山理論裡屬於觀點。觀點不代表事實,觀點是我們如何解讀一個事實。例如:
    -你今天又偷懶沒洗碗。(偷懶是貼標籤)。 -我今天沒看到你洗碗。(客觀事實)
    -你「又」在「欺負」妹妹了。 -我剛剛看到妹妹哭了,我看到你推了妹妹。
    -那麼晚了「還」不睡! -我夜裡醒來,看到你房間燈亮著。
    -你自己說過只玩手機半小時,每次都說話不算話。 -你玩遊戲的時間已經超過半小時了。
    「又」有算舊帳的意思,代表沒有在「當下」,把上次、上上次、上個月或去年的帳拿出來算,沒有當下就事論事。
    二、以「好奇」取代「輕易下結論」
    薩古魯說「我們的頭腦是用來探索的,可是我們都用它來下結論。」例如大家看到一個社會事件,沒有好奇與探索,立刻發表自己的看法。
    好奇是學習薩提爾對話模式的核心,好奇是為了關心一個人,而非解決問題。
    好奇孩子沒有做到的時候,中間遇到甚麼困難,內在有甚麼發生。
    常用「怎麼了、發生甚麼事了、那怎麼辦呢?」,使用這些句子是發自真誠的關心,不是套路或公式。
    少用「為什麼你…」、「你總是…」、「誰叫你…」、「你每次都…」、「我早就告訴過你了」、「我說過多少次了」、「要跟你說幾次才會懂」。這些句子充滿怒氣、不耐煩與指責,與孩子溝通的效果通常大打折扣。
    三、瞭解孩子的困難,提供協助。
    父母常忽略了,當孩子給出承諾,會遇到困難的,我們卻讓他自生自滅。例如孩子承諾上課要專心,可就是不知道要如何專心,大人沒有教他如何專心,不去懂他為何無法專心。以為「要專心喔」是咒語,說了就有魔法,孩子就會做到。好比你教孩子打籃球,只跟他說要投進籃子,卻不給任何方法技巧。或是教了基本動作,就要他明天可以打好,不能出錯。
    當孩子許下承諾,他當然也想做好,但是遇到困難時,大人只是責罵與旁觀,孩子便感到無助、孤單、絕望,最後便放棄了。大人的好意不能只做一半,要給予具體方法與陪伴。
    【如何在對話裡協助遇到困難的孩子呢?】
    一、調整目標。
    有時大人給的目標,孩子也許做不到,也許對大人設定的目標不敢提出意見(違背孩子意願)。調整適合孩子目標,重要的是持續的進步。
    二、找到孩子的正向資源。
    我們眼裡常常只看見問題,要找到正向資源,並不是只看正向卻忽略問題,而是看見事情的全貌,幫助他面對遇到的困難。老師舉例一位媽媽說孩子上學期都不寫作業,承諾下學期開始會交作業。然後媽媽抱怨,孩子這學期還是不交作業。經過老師核對,發現孩子是有時候交,有時候沒交,並不是都不交作業。母親只聚焦在問題,老師卻看到孩子有時候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是老師會問「你上學期都不交作業,怎麼這學期有時候交得出來呢?你是如何做到的。」
    你是怎麼做到的 V.S. 你怎麼老是做不到
    哪一個會讓人想要振作起來?想要提升自己?
    正向,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生命態度』。
    關於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別人、看待自己。這樣的生命態度才能在生活中輕而易舉地看見正向資源,若是只在與孩子對話中刻意用正向技巧,效果非常有限,對方會有感覺,他不會相信你。
    老師以前就是一個憤世忌俗的人,透過身心靈的學習,內在有了很大改變。
    其實那些少用的句子,我還是偶爾會脫口而出,但並不影響我與女兒的親密。
    我想要好好愛她,我希望我的愛裡沒有傷害。我希望我的愛是她永遠的後盾。是這份愛讓我有滿滿的動力去學習。
    最後老師提到一個重點。有時孩子的困難,大人幫不上忙,畢竟我們不是神。
    像是女兒這陣子面臨友誼的困惑,我無法解決她的問題,只能傾聽與陪伴。有人可以好好聽她說,不批判不說大道理,願意真誠傾聽,讓情緒能量健康流動,就是最好的陪伴。
    這個時代資源豐富,網路、各相關機構與人脈,可以試著求助。我一開始就是到處找書、找老師、找課上。
    但最重要的,不是外面的老師與課程,不是學歷或專業資格。而是我們自己。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陪伴與接納,用陪伴與接納來取代指責與不聞不問。老師特地指出「不聞不問」,是想提醒大人,這是打岔忽略,忽略不是接納。
    如果我們願意一路陪伴著孩子,孩子不會變壞的。因為我們給予的是一種安定的力量。我們不需要是完美父母,只需要盡力就好。
    (其實這些內容也可以應用在伴侶關係或師生關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