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文化永遠是學生的學習而非個人的榮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學時,我們的機率老師選了一本不太合適當大學部教科書的機率書,沒上幾章學期就結束,我算是班上比較駑鈍的學生,對著那堆陌生的符號,一直不太懂到底書裡想講什麼,唯一知道的是,這是本厲害的書,因為老師一直稱讚。到美國前,我買了本訊號分析的書,老師說要買的,因為美國買很貴,這一樣是本對我來說很難讀的書。多年後,我聽了一個故事,有位柏克萊畢業到另一所加州名校任教的年輕教授教授光學與傅立葉分析的課,他對學生說,其實這本書我也沒完全讀懂,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我讀了前兩本,但是有一直沒辦法讀到最後,大約3/4。第三本則是連碰都不敢碰。
作者是Papoulis。我到紐約時他60幾歲了。
我去找過Papoulis,他說,他已經好幾年沒有收博士生了,後來知道,我的一位很厲害的學長也去找過他很多次,如果這麼厲害的學生都不收,我也就沒希望了。
我去聽Papoulis的課,三小時的課,他總是把黑板寫滿就下課,所以多數時候是兩小時左右就下課了。那兩小時的課足足可以讓我想好幾天,他的作業通常就一題或兩題,要搔斷許多頭髮才勉強可以交。
Papoulis上課沒有教科書,他自己就是教科書.總是信手捻來,以一個動機開始,旁徵博引,加上用現象譬喻來解釋,如果要證明定理,往往就寫個三四行,然後就一句「It is easy to show that ....」就QED了。天曉得這算哪門子easy,我下課後都要想很久才有可能把那之後的證完。
從那之後,我就知道八輩子我都成不了這種人,雖然,我現在還在「設法」做研究,時到如今,我很清楚,我應該不要再做什麼研究了,因為我的「時候」到了。
我的學長雖然沒有成為Papoulis的學生,但是因為厲害得很,如果一班只有三個拿A,那一定是一個印度人,一個中國人,一個就是他。他對我說,Papoulis在「某一個年紀」之後就只是上課,不再做研究了。雖不知道是不是Papoulis自己的意思,大意是年紀到了一個地步就很難想出新的東西出來,研究是年輕人的事。
對我所尊敬的老師們來說,一個研究議題必須有其impact(那年代impact factor還沒流行起來),所以他們設定的研究議題都是需要漫長時間才能做到一個地步的,如果離自己無法想出新點子的年紀剩沒幾年,那就要在設定題目時考慮也這點,包含收博士生這件事。當然我也見到資深教授有參與研究計劃的,但是多數是找資源回來給年輕教授以及提供建議的,不太把credit攬在自己身上,甚至是想主導計劃。
我不知道像Papoulis這些大師這麼想法的教授比例上是多還是少,但是,目下一直要「做研究」到「很大」年紀的教授還真的不少!!
如Papoulis, Strauss, Bachman, Youla這些老師,年紀很大時都逐漸轉去上大學部的很基礎的課程,也會開研究所的「入門」課程讓很多學生來上。也許是一輩子是真真切切地在做研究,所以他們上起這些課來輕鬆寫意,如無刃之入有間。
相較之下,我聽過做電路設計的資深教授甚至不願意去上大學部電子學,原因是他自己算起來都很吃力了,大概是太久沒碰「這麼基礎」的東西了,不是不會,而是人的年紀一但大了,要回頭再去把很久沒碰的東西撿回來是很費時費力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太久沒碰。許多教授太忙,忙於管理計畫,忙於開會,忙於.....,所以久了以後,其實已經不是「學者」,而是「經理」,對於團隊在做什麼細節已經不清楚了,時日一久,無法提供點子,最後連最基礎的學問也丟掉了。
為什麼Papoulis這些教授不至於如此?我想大家都是人類,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他們在停止研究之前都一直親身深入參與每個學生所做的研究,而無法做到這點的教授,多數時候是把研究交給博士生,博後,甚至團隊裡的資淺教授在帶研究,自己則是忙於開會,管理,或是其他。
也許這世界上真的是有年紀很大,還可以源源不斷提出好的研究點子的教授,但是我在紐約見過的,在加州見過的,都在他們的學術生涯的末段把力氣貢獻在教學上,尤其是基礎課程,即使他們的體力真的跟不上,但是聽他們講一堂課,即使聽不太懂,當年的我總是以敬畏與感恩的心去聽課。
我最近讀了 Shinjou Fang 大哥創辦誠致基金會與KIST的書,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感動,
「每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就回到文化去找解答!」
這個文化就是,以「學生的學習」為核心宗旨。
面對大學教育現場的紛紛擾擾,很難直面道出我心裡的話。以此記!
NYU Tand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Camp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竹科技爸媽的孩子真辛苦 #連幼稚園名稱都是哈佛史丹佛康橋加矽谷 今天在新竹辦非營利組織的朋友來訪,談到新竹的科技人教養孩子的現象,我的下巴都要掉下來了。小學四年級不僅功課要做到超過晚上12點,也開始在學國中的課程。 我在想,這樣子養起來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彈性疲乏,從此不愛學問??
夜間打疫苗,照理要留置觀察20~30分鐘,診所只我一個病人,想是醫生怕我太無聊,低著頭對我說,過兩週來打流感疫苗,然後他抬眼看了我一下,又說,雖還沒滿六十歲,但是應該自費打肺炎疫苗。我諾諾地說好。 因為這樣,醫生與我談到兩個故事。 故事一: 故事二:
我跟已故柯逸郎醫師是好友,當時他診所裡用的機器我大概都知道,昨日朋友傳了張照片給我,照片裡是一部管機,上面還有柯醫師的名字,但我沒在他診所樓上看過,想必是在花園新城的家中?? 我是贊成用運算放大器的,但我騎牆,用晶體來堆砌也很棒,用真空管也好,沒甚麼偏好,好玩就好。
小時批了流年,如果準,那麼剩4年,最近有人幫我也估了餘命,大約16~18年。不管是4年,還是18年,都不算長,我到成大超過20年, 連Program The World都快十年了。 所以我決定無論如何都不要讓自己不開心。
孩子不一定在當下能夠,或是願意講出她的困境,有時講了,我們也不一定理解。 有老師朋友說,小學四年級以前的孩子多半很好奇,問題很多,但是到了五年級,甚至是國一,就完了。經過兩年,在去嘉義學琴的路上,我問D,看你現在算數學算整天也還是願意算,為什麼國中時你那麼討厭數學? #考試太多XD
我的日常之一是與遠方的老師或是孩子對話。底下的對話讓今天去台中被審查累了一天的我感到很溫暖,所以特意記下來。對話有點長與亂,稍稍編輯過。 阿聞:『通用設計指的是??』 師:『我應該講精準一點,全方位學習設計』 阿聞:『這與差異化或個別化學習的不同是?』 阿聞:『老師,這可是要做很多年的喔!』
#新竹科技爸媽的孩子真辛苦 #連幼稚園名稱都是哈佛史丹佛康橋加矽谷 今天在新竹辦非營利組織的朋友來訪,談到新竹的科技人教養孩子的現象,我的下巴都要掉下來了。小學四年級不僅功課要做到超過晚上12點,也開始在學國中的課程。 我在想,這樣子養起來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彈性疲乏,從此不愛學問??
夜間打疫苗,照理要留置觀察20~30分鐘,診所只我一個病人,想是醫生怕我太無聊,低著頭對我說,過兩週來打流感疫苗,然後他抬眼看了我一下,又說,雖還沒滿六十歲,但是應該自費打肺炎疫苗。我諾諾地說好。 因為這樣,醫生與我談到兩個故事。 故事一: 故事二:
我跟已故柯逸郎醫師是好友,當時他診所裡用的機器我大概都知道,昨日朋友傳了張照片給我,照片裡是一部管機,上面還有柯醫師的名字,但我沒在他診所樓上看過,想必是在花園新城的家中?? 我是贊成用運算放大器的,但我騎牆,用晶體來堆砌也很棒,用真空管也好,沒甚麼偏好,好玩就好。
小時批了流年,如果準,那麼剩4年,最近有人幫我也估了餘命,大約16~18年。不管是4年,還是18年,都不算長,我到成大超過20年, 連Program The World都快十年了。 所以我決定無論如何都不要讓自己不開心。
孩子不一定在當下能夠,或是願意講出她的困境,有時講了,我們也不一定理解。 有老師朋友說,小學四年級以前的孩子多半很好奇,問題很多,但是到了五年級,甚至是國一,就完了。經過兩年,在去嘉義學琴的路上,我問D,看你現在算數學算整天也還是願意算,為什麼國中時你那麼討厭數學? #考試太多XD
我的日常之一是與遠方的老師或是孩子對話。底下的對話讓今天去台中被審查累了一天的我感到很溫暖,所以特意記下來。對話有點長與亂,稍稍編輯過。 阿聞:『通用設計指的是??』 師:『我應該講精準一點,全方位學習設計』 阿聞:『這與差異化或個別化學習的不同是?』 阿聞:『老師,這可是要做很多年的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老師自己也不熟悉所教授的內容時,學生可能因為認為老師知識有限而對他失去信心。
1. 沒有聚焦在一本經典書籍或論文上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試圖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論文,認為這樣可以廣泛涉獵並提升知識水平。然而,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學習成果分散,難以深入理解任何一個主題。事實上,選擇一本經典之書或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論文,並深入鑽研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一個領
Thumbnail
無底洞的問題其實才是好問題,學術問題才會解完,但生涯問題不能是,人還不夠老。
Thumbnail
教書也有20多年了,只能說,學生永遠都在測試老師的底線。而我的底線是什麼呢?
Thumbnail
從全校最後一名到「生活發明王」:創新先生陳建銘的勵志故事,分享他的創新思維與發明歷程,以及如何將夢想與工作連結。
學期即將結束,按照過往的慣例,我都會跟同學們分享一點我在學習上的心得。作為一個在學術界打混多年的學徒,有機會到大學的課堂上教授通識課,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歷,因為「通識課」的目標並非教導艱深的知識(不同於專門系所的課程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博通」(姑且無論通識課是否淪為營養學分的問題)。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某日上課,某生不在教室,同學代為轉述:他被某老師叫去"訓話"了。 啥?? 如何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高中在校時光珍貴,學習活動緊湊。 高中上課時光珍貴,因為課程繁重。 以下理由, 值得把學生叫出課堂去完成嗎? 某老師要「指正」學生行為。(就是訓話)→難道不能用下課或午休嗎? 某老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老師自己也不熟悉所教授的內容時,學生可能因為認為老師知識有限而對他失去信心。
1. 沒有聚焦在一本經典書籍或論文上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試圖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論文,認為這樣可以廣泛涉獵並提升知識水平。然而,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學習成果分散,難以深入理解任何一個主題。事實上,選擇一本經典之書或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論文,並深入鑽研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一個領
Thumbnail
無底洞的問題其實才是好問題,學術問題才會解完,但生涯問題不能是,人還不夠老。
Thumbnail
教書也有20多年了,只能說,學生永遠都在測試老師的底線。而我的底線是什麼呢?
Thumbnail
從全校最後一名到「生活發明王」:創新先生陳建銘的勵志故事,分享他的創新思維與發明歷程,以及如何將夢想與工作連結。
學期即將結束,按照過往的慣例,我都會跟同學們分享一點我在學習上的心得。作為一個在學術界打混多年的學徒,有機會到大學的課堂上教授通識課,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歷,因為「通識課」的目標並非教導艱深的知識(不同於專門系所的課程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博通」(姑且無論通識課是否淪為營養學分的問題)。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某日上課,某生不在教室,同學代為轉述:他被某老師叫去"訓話"了。 啥?? 如何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高中在校時光珍貴,學習活動緊湊。 高中上課時光珍貴,因為課程繁重。 以下理由, 值得把學生叫出課堂去完成嗎? 某老師要「指正」學生行為。(就是訓話)→難道不能用下課或午休嗎? 某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