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06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5.3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初遊廬山。圓通訥禪師一見,直以大器期之。
或問:「何以而知之?」
訥曰:「斯人中正不倚,動靜尊嚴,
加以道學行誼,言簡盡理,凡人資稟如此,鮮有不成器者。」
《九峰集》
【演蓮法師譯文】
大覺懷璉和尚當年遊方來到廬山,圓通居訥禪師初次同他會面,就知道此人將來必成大器。
有人問居訥禪師:「何以一見面便知此人將成大器?」
居訥禪師說:「這個人的儀表態度中正而不偏邪,無論動靜,總是保持著自尊自嚴,
觀察他所表現的行為無不中規中矩,便知他一定是個有道德的人;
又聽他所說的話,語言簡潔而深含至理,也可斷定他是一個很有學問修養的人。大凡一個人具有這麼完美的資質,很少有不成大器的。」
良因贊曰
良因贊曰:
古人說:「誠於中,形於外」,
因此圓通訥禪師不僅觀察大覺璉和尚外在的「動靜尊嚴」,「言簡盡理」;
更重視內在的根本—「道學行誼」。
倘若無內在道學,只求外在儀表;
那就只是詐現威儀的邪命罷了。
佛在《大寶積經》中說:「我亦不說詐現威儀者,能值遇佛會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5.2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大覺璉和尚住育王,因二僧爭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斷。 大覺呼至,責之曰:『昔包公判開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 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 公歎異。即召其子語之。 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
《禪林寶訓》 2014.4.27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凡人所為之惡,有有形者,有無形者。 無形之惡,害人者也;有形之惡,殺人者也。 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 所以游晏中有鴆毒,談笑中有戈矛,堂奧中有虎豹,鄰巷中有戎狄。 自非聖賢,絕之於未萌,防之以禮法,則其為害也,不亦甚乎。」
禪林寶訓 2014.4.26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太史公讀《孟子》,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不覺置卷長歎,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貧賤,好利之弊,何以別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 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服。
《禪林寶訓》卷上 001 2014.4.19.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嵩和尚曰: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 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 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 桀紂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 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
《禪林寶訓》卷上002 2014.4.25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 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故曰: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斯言學非辯問,無以發明。 今學者所至,罕有發一言問辯於人者, 不知將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03 良因法師 法談《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良因曰: 或許初學者,對於「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這段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當我們學過《法華》、《楞嚴》等大教,再閱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稱性發揮,這時就會有深刻的覺受了,也會對佛陀施設淨土法門的
《禪林寶訓》 2014.5.2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大覺璉和尚住育王,因二僧爭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斷。 大覺呼至,責之曰:『昔包公判開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 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 公歎異。即召其子語之。 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
《禪林寶訓》 2014.4.27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凡人所為之惡,有有形者,有無形者。 無形之惡,害人者也;有形之惡,殺人者也。 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 所以游晏中有鴆毒,談笑中有戈矛,堂奧中有虎豹,鄰巷中有戎狄。 自非聖賢,絕之於未萌,防之以禮法,則其為害也,不亦甚乎。」
禪林寶訓 2014.4.26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太史公讀《孟子》,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不覺置卷長歎,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貧賤,好利之弊,何以別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 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服。
《禪林寶訓》卷上 001 2014.4.19.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嵩和尚曰: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 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 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 桀紂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 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
《禪林寶訓》卷上002 2014.4.25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 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故曰: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斯言學非辯問,無以發明。 今學者所至,罕有發一言問辯於人者, 不知將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03 良因法師 法談《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良因曰: 或許初學者,對於「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這段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當我們學過《法華》、《楞嚴》等大教,再閱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稱性發揮,這時就會有深刻的覺受了,也會對佛陀施設淨土法門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若不幸你依止一位沒有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很多他可能有上師、仁波切的法銜,可能他的學術地位是比較高的,讀過很多書,或者等等的很優勢的條件,他就傲慢了。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大悲法藏)的具恩德祖師—阿貝仁波切,住世的時候對佛法的教法的通達,戒律精嚴,可說是無人出其右。許多偉大上師的上師、傳承宗教領袖法王,都在阿貝仁波切的座前受過殊勝的教法。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若不幸你依止一位沒有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很多他可能有上師、仁波切的法銜,可能他的學術地位是比較高的,讀過很多書,或者等等的很優勢的條件,他就傲慢了。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大悲法藏)的具恩德祖師—阿貝仁波切,住世的時候對佛法的教法的通達,戒律精嚴,可說是無人出其右。許多偉大上師的上師、傳承宗教領袖法王,都在阿貝仁波切的座前受過殊勝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