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世界你愛不下去?】 〈從親子教育,談討好型人格要如何解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10405舊文
這幾年中國很流行實境秀節目,藝人們在節目上「展示」他們的日常生活,滿足了觀眾想一窺明星日常的好奇心;再加上呈現的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小事,就跟我們一般人生活一樣,所以會讓觀眾特別有共情,很有代入感。
例如有的藝人,可能就在節目上不小心暴露出自己其實對家人,是很有控制慾的一面。想努力表現自己很有心,很樂意照顧家人,但觀眾看了卻感受到了用力與緊繃,甚至有人評論:幸好我不是他的家人,這種生活我會過不下去。
其實控制慾的另一面常常是「極其的討好」。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某些面向上如果很需要去壓抑真實的自己以得到別人的喜歡與認同時,他的靈是會變虛弱的,他會多了很多莫名的恐懼與焦慮,是他自己止都止不住的。所以他愛別人也常常愛的很恐懼,例如會比一般人更害怕無常,要把親人緊緊鎖在身旁,要人家按照他要求的標準去過生活,人家抗議,他就會說:「為什麼你都不聽話?我是為你好啊。」
以愛之名的綁架,常常出現在這類人的身上。
「那人活在這世界上,難道就能我行我素,都不在意別人眼光嗎?」有人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當然不是,真的有一條路,是可以讓人真正感到幸福與圓滿的;但在講述這條路前,我們先再深究一下討好型人格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當然基因裡帶來,是有的。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很多人說,他從小就沒有什麼自信,無論多少人誇他好說他讚,他骨子裡就是不喜歡自己,總是覺得一定有一個「還沒被看見的自己」,如果那個被掀開,現在說喜歡他的人,可能都會一哄而散了。所以他們骨子裡對人是沒有信心的,但其實又很渴求別人關愛,這種衝突矛盾如果沒有學習智慧去解套,是可以畢生痛苦不盡的。
而後天父母對我們「錯誤」的教育,也會把這個怕別人討厭,想討好別人的敏感性,更加誘發出來。而這裡「錯誤」要打引號,是因為所謂的錯誤,其實很可能也只是你的父母無意間,就複製了上一代的錯誤教育到你身上而已。
因為習性這種東西,不是只靠「提醒自己不要犯」就能拔除,而是要對它的一整套來龍去脈有很深刻的理解與清楚,以及靠「新的健康模式」去一點一滴覆蓋掉舊的,才能真正有一個嶄新的面貌孕育出來。
所以與其去怪罪父母,我們更有力量的作法,是從現在開始去學習智慧,為自己開拓出一條全新,不再重蹈覆轍的路,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
如果你讀到此很有感覺,也想去斬斷這個「不喜歡自己」,「討好模式」的舊習,那以下就是解套的辦法。今天我們先從有小孩的父母可以怎麼做說起。(以後有機會可以再聊聊其他族群)
第一,你要先能清楚意識到,你目前的教育方式,其實日後是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如果父母親在孩子小的時候,教育他的方式就是比較強調「要對長輩有禮貌、看到人要會叫、要微笑才會得人疼」,「要好好念書,長大才會有前途」,「去學校要分東西給小朋友吃,才會有小朋友要跟你做朋友」,如果你的孩子剛好很聰明伶俐全做到了,一路上真的也獲得了你期許他得到的那些好處,但他潛意識其實是覺得:這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我不是做了某些交換,也得不到這些愛。雖然我知道別人現在喜歡我,但我對人還是很難信任,一切都是交易而來的不是嗎?就連爸媽的愛,也是如此啊。爸媽都常這麼說:你如果不聽話愛頂嘴,我就比較不愛你了;你如果聽話嘴甜,我就多疼你一點。」討好型的孩子長大後心裏是這麼想的。
但我講這個,並不是要說:所以那做父母的,就是要給孩子所謂「最無條件的愛」囉?例如無論他是什麼樣子都接納,儀容不潔也行,讀書怠惰只想玩只想打電動也行,看到長輩不想喊也行囉?絕對不是這個意思,這樣就變成沒有智慧的溺愛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沒辦法在社會上好好立足。
所以,既想讓孩子以後在社會上能好好立足(這也是剛剛一開始舉例的父母親,最想要的期望),且又是給出真正健康有智慧的愛,那是什麼模樣呢?
第二,開創新模式:讓孩子去意識到許多的「別人」,都對自己是有貢獻有愛的。
其實現在的父母親,比起我們小時候那一代,的確是更注重親子教育了沒錯。我們常常會在臉書上看到,很多年輕爸媽假日並不是閒散待在家,而是很認真的帶小孩去參加一個又一個的活動,例如捏陶阿、踏青阿、露營、或看各種展覽、參與親子一起diy手作等活動。其實這些都是很好的活動,能擴展孩子的心靈,而家長們的初衷也是希望孩子能藉由參加這些活動,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
願意付出愛與時間去陪伴的父母,孩子的心都是能體會到的。只是今天我們還要再多補充一點,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要在帶小朋友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讓孩子更多去意識到,協助他的「別人們」的用心。
例如,我們可以跟小朋友有以下這樣的談話。
「今天不是只有爸爸媽媽起一大早帶你出門喔,現在攤位上的大哥哥大姊姊們,也是起一大早就在準備這些材料,就為了迎接你們今天的到來呢。」
「而且你有沒有發現,剛剛你這個環節做不好,試了好幾次都不成功,那位大哥哥雖然很忙,他要同時照顧好幾個小朋友,但他眼睛還是有注意到你需要幫忙,所以立刻過來協助你囉!」
「這是因為他的心一直有放在你們身上,就跟爸爸媽媽一直有用心在你們身上一樣,所以才可以常常看到你們的需要是什麼阿。你看,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真在為別人付出的哦!你以後要不要也成為這樣的人,去為別人服務呢?」
也就是說,除了以前你常會問小朋友的:「今天好不好玩啊?下次還要不要去?爸爸媽媽疼不疼妳啊,你會不會一直愛爸爸媽媽?(笑)」我們可以再多開幾條天線,幫助孩子去意識到別人為他服務了什麼,付出了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很無意識的就把焦點一直專注在自己得到了什麼。
這種習慣性的「只注意自己得到了什麼」的思考模式,積累久了就會成了一種慣性,成年人的很多過度貪念,你以為是進入五光十色的社會大染缸才被汙染的,其實這樣的思緒是從小就種下了,只等待因緣環境成熟,便如蔓草般狂野無邊的生長開來!(例如你出社會後,就開始被這些慾望追逐給擺弄著,你常常以為是你在駕馭它,但往往是它在玩弄你!)
所以出去遊玩一趟,不是只有動物好可愛,滑草好刺激,或碰碰車撞起來真爽,腳踏車可以騎很快讓爸爸追都追不到這樣而已,幫助孩子,讓他的視角可以從「某項東西好好玩」、「我還要玩」、「爸爸媽媽都會帶我來這裡玩」,一點一滴的試著去延展出類似這樣的對話,「為什麼你喜歡的動物們可以看起來很可愛很健康呀?是因為有人很用心在照顧他們喔,就是動物園管理員的叔叔阿,他都有定時在餵他們喝水吃東西呀。」
當他玩碰碰車玩得很開心時,可以問他:「如果這裡只有你跟爸爸媽媽在玩,還會覺得很好玩嗎?是不是玩遊樂器材就是要有別人在,別人也在笑,也在開心的玩時,我們會覺得更好玩?所以別人的存在是不是也很重要呢?」
「在公園騎腳踏車為什麼你可以騎的很快呢?因為路很平對不對?如果路不平,或地上有垃圾,我們可能就會跌倒摔跤阿,所以那為什麼路可以很平阿?一定就是有人在維護的對不對?就是鋪路的工人有好好的在做他的工作啊!清掃阿姨也很認真把環境都打掃的很乾淨,所以你騎起來才可以這麼通暢喔。」
不要忽略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小討論小看見,當雪球愈滾愈大時,就會是一股很強大的正能量種在你孩子的心裡頭了。
這個正能量會真正為你的孩子帶來很多很多的福氣,因為他的心就會很暖,能打從心底去為別人著想與看到別人存在的價值,而不是汲汲營營於討好與算計別人。這樣的人自然而然會有一種明亮的氣質,就能將人世間許多的好人好事都吸到他的生命裡來,因為人就是趨光性的動物。
我們常說,想給孩子最好的,什麼是最好的呢?那就培養這樣的氣質給他吧!這才是他能綿延一輩子福氣的無價珍寶。
而這個新的看見角度,不只是幫助了你的小孩,對大人本身也有很大的助益!因為我們要怎麼樣能幫助小朋友看到更多值得感謝的角度呢?那一定是大人也要經歷一番學習的。所以說,有意義的親子教育就是如此,看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人自己也成長了好多!而所謂的討好型人格,就大人而言,也可以在這樣的學習過程裡,慢慢就剝落了!
想學習看見更多感謝角度的人,可以參看章成老師的奉獻一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135?sloc=main)。是的,感謝也是需要學習的!
----------------------------------------------------------------
《放過自己,正能量就來了》讀書會
**台中現場,亦接受遠距視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47內容數
課程詳情與報名方式請看以下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鍾嘉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正是這兩股流(指被滋養與願意調整改正自己)的不停交梭運轉,才逐漸去型塑出那種巴哈音樂裡所感受到的尊貴性人格,而也是這種明亮流暢的氣質,才真正能讓你花若自開,不僅蝴蝶來了,真正的生命貴人也會來到
這篇文章要先從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起。 記得幾年前,我突然在一個夜晚裡,湧升出很強的念頭,是關於「我再也不要討厭任何人了!我只想好好去愛每一個人!」然後我就痛哭了! 老公說這些話的同時,我還持續在看見小精靈們的畫面,我還看到花兒在對我微笑......。 老公:「真的沒有,明明就是一片漆黑。」 **
我不曉得敖犬下了節目後會不會去想到這些?還是又馬不停蹄想著下一檔節目在哪、要如何能更表現自己讓觀眾看見?拚與堅持是需要的,但意識到彩蛋一直都在,溫暖與支持一直都在,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跟爸媽頂嘴的經驗吧?例如買個鞋其實就可以來場小戰爭了。 「媽,我要這雙鞋。」 「我覺得妳穿它旁邊的這雙比較好看。」 「你相信媽媽的眼光啦!媽媽永遠是最替女兒著想的,你照我說的買絕對沒錯,我是你媽!我會讓你穿的醜出門嗎?」 通常小孩子會得到的結論就是這句。 **
人生在世,不論長度,但論深淺。章成老師曾在課堂上說過,如果你願意學習智慧,你可以將你的一年過成別人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
前陣子在大人學的FB粉絲頁看到一篇分享文章,讀了不禁莞爾。 他說他有位朋友在社交軟體上配對總是失敗,他幫忙看了一下大頭照,看完後便給建議:「要換件乾淨的衣服!還有,鬍子要刮一刮。不然別人看了真的會倒胃口。」 朋友回應:「可是,這樣就不是真正的我自己了。」
正是這兩股流(指被滋養與願意調整改正自己)的不停交梭運轉,才逐漸去型塑出那種巴哈音樂裡所感受到的尊貴性人格,而也是這種明亮流暢的氣質,才真正能讓你花若自開,不僅蝴蝶來了,真正的生命貴人也會來到
這篇文章要先從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起。 記得幾年前,我突然在一個夜晚裡,湧升出很強的念頭,是關於「我再也不要討厭任何人了!我只想好好去愛每一個人!」然後我就痛哭了! 老公說這些話的同時,我還持續在看見小精靈們的畫面,我還看到花兒在對我微笑......。 老公:「真的沒有,明明就是一片漆黑。」 **
我不曉得敖犬下了節目後會不會去想到這些?還是又馬不停蹄想著下一檔節目在哪、要如何能更表現自己讓觀眾看見?拚與堅持是需要的,但意識到彩蛋一直都在,溫暖與支持一直都在,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跟爸媽頂嘴的經驗吧?例如買個鞋其實就可以來場小戰爭了。 「媽,我要這雙鞋。」 「我覺得妳穿它旁邊的這雙比較好看。」 「你相信媽媽的眼光啦!媽媽永遠是最替女兒著想的,你照我說的買絕對沒錯,我是你媽!我會讓你穿的醜出門嗎?」 通常小孩子會得到的結論就是這句。 **
人生在世,不論長度,但論深淺。章成老師曾在課堂上說過,如果你願意學習智慧,你可以將你的一年過成別人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
前陣子在大人學的FB粉絲頁看到一篇分享文章,讀了不禁莞爾。 他說他有位朋友在社交軟體上配對總是失敗,他幫忙看了一下大頭照,看完後便給建議:「要換件乾淨的衣服!還有,鬍子要刮一刮。不然別人看了真的會倒胃口。」 朋友回應:「可是,這樣就不是真正的我自己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