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為了補滿最後的3個社團積分而打電話回學校詢問相關事宜,才得知自己無法持續住宿是因為被學校認為「我是精神病患者」,連住宿都要精神科的診斷證明才可以住......。
仔細想想,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情呢...曾經一心想要幫助精神病患者的自己,如今也被「診斷」為精神病患者......心裡滿是難以言喻的情緒及感受混在一起。
得知的那一刻,內心感到深深地不被世人理解,眼淚也在眼眶打轉......。
嘿!知道儘管如此我仍不放棄嗎?雖然感到既委屈又生氣,但我想要透過這個方式告訴那些「患者」,抑或是「同伴」:「你們知道嗎?你們並不孤單!你們有我,我們有彼此,儘管在這個世代我們仍然不被認可,甚至一再被貼上標籤,也因此對這個世界感到很絕望,但你跟我不都很清楚自己的狀況嗎?我們知道我們沒有生病,我們只是『暫時迷路』了...但,會沒事的,總有一天我們會慢慢找到自己的道路的。至少,我是這麼相信著的,因為我正在走出自己的道路。」
嘿!知道為甚麼我會從喜歡精神科護理學到現在它讓我覺得有點「噁心」嗎?
在精神科護理學的角度,護理師就像一個「正常人」去觀察、糾正那些「患者」,鮮少護理師願意真正去同理他們的處境跟感受,大多數都只是不斷地「削弱」他們的反應,講簡單一點就是—「不理不睬」,試問,若你是那個「患者」,你感受如何呢?
都已經被帶進這個「治療場所」了,竟然還要持續被「無視」著,甚至「一般治療」沒效還要被「電」或「加藥」,不然就是直接被「放生」,也就是被要求要回家,但偏偏回家卻又會「舊態復發」,這真的是為了他們好嗎?還是只是為了得到更多的「給付」呢?
這不僅是身為醫療人員該省思的,更是這整個社會應該重視的!
會不會某些主張著「醫學」名號的事物其實就是個「謊言」呢?
還是儘管說出真相,某些人仍選擇持續活在「假象」當中呢?
    avatar-img
    1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on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在的社會總是鼓勵每個人做自己,但現實真的是如此嗎...?
    我是今年即將畢業的護理系學生,在台灣護理似乎是許多女生在不知道要就讀什麼科系的首選,但是,護理對我而言並非只有「賺錢」,我也不希望未來的工作就只為了賺錢。 然而,在最近我做了一個天大的決定讓身邊人都紛紛反對…...
    現在的社會總是鼓勵每個人做自己,但現實真的是如此嗎...?
    我是今年即將畢業的護理系學生,在台灣護理似乎是許多女生在不知道要就讀什麼科系的首選,但是,護理對我而言並非只有「賺錢」,我也不希望未來的工作就只為了賺錢。 然而,在最近我做了一個天大的決定讓身邊人都紛紛反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位精神科醫師已逐漸轉職為其他領域的教練,原因除了感受到白色巨塔不可言說的權力競爭,也因為擔任精神科醫師容易被病患影響情緒,所以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著想,決定讓自己從事更為正面的助人工作。 或許以病患的角度去思考,會覺得醫生的職志難道不是拯救病患嗎?怎麼可以臨陣脫逃呢
    Thumbnail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離開倫敦後,我踏上另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學習當個精神健康專護,認識我的朋友們都以為我瘋了,因為多數護士在普通科畢業後會喜歡進修做助產士或在兒科或心臟科工作,我卻偏選擇這個冷門又被人嫌棄的專科!現在回想起來,幾年在精神科的學習和工作其實很寶貴,因為藉此機會,除了讓我在精神病患和心理健康方面增長不少知識之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
    Thumbnail
    最近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位精神科醫師已逐漸轉職為其他領域的教練,原因除了感受到白色巨塔不可言說的權力競爭,也因為擔任精神科醫師容易被病患影響情緒,所以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著想,決定讓自己從事更為正面的助人工作。 或許以病患的角度去思考,會覺得醫生的職志難道不是拯救病患嗎?怎麼可以臨陣脫逃呢
    Thumbnail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離開倫敦後,我踏上另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學習當個精神健康專護,認識我的朋友們都以為我瘋了,因為多數護士在普通科畢業後會喜歡進修做助產士或在兒科或心臟科工作,我卻偏選擇這個冷門又被人嫌棄的專科!現在回想起來,幾年在精神科的學習和工作其實很寶貴,因為藉此機會,除了讓我在精神病患和心理健康方面增長不少知識之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