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問題]冷漠究竟是不是一種攻擊?

和臉友在臉書上有所爭論。
起因是他主張世界各國都已開放,台灣的打開國門才能讓經濟復甦。
我認為這樣的講法忽略了現實的各種嚴峻,所以質疑這樣的說法是基於趨吉避凶的自信還是染疫也必將康復的賭徒信念。
他卻答非所問,輕症 或無症狀占百分之九九點七八,病死率極低。 因鎖國而餓死的機率 遠大於病死。答案不言自明。。
.........以下省略....
講到最後說我人身攻擊。

我怎麼覺得自己才是被人身攻擊?
當然我可以理解在自己的空間講句話就被人質問,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我其實也很害怕被人挑戰。
但是,在上述的情況中,對方答非所問。我舉例自己想到的可能情況:被隔離沒人理、家有長者辦理喪事非常麻煩,質問對方這樣的同理心有嗎?
我們針對這種把人當數字、沒有同理心的發言進行討論,最後卻被對方指責人身攻擊。
真是又氣又好笑,也只能自省自己

這一年來,在工廠做事有一個感想:
當你把人當數字的時候,可以說是在管理。但是,當你把人當人看的時候,你會去想午餐吃甚麼、會不會飽?下午需不需要點心?工作量會不會太大,以至於影響到健康?如果健康出了問題,需不需要協助找醫生,還是設想其他工具來減輕工作負擔。
這難道不是也是一種管理?

人生其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去看待。

康德說:要把人視為目的而不是工具。這句話其實一直不太懂,但隨著年紀增長,好像的確是這樣。
人與人在生活中有各種關係,我們可以抱怨組織、抱怨政府、抱怨一切。但是,當你把人當人,不再把他們當數字、當工具,你就能夠帶入他們所面臨的情境與困境。不是一句法官不會管你怎麼想、一句鑰匙丟下樓、一句我這不就來了、一句你要跟你老闆講,這麼地讓人印象深刻。演講會強調以口說心,我們的語言往往代表著內心的想法,同理心看似沒甚麼,但其實很困難。因為我們往往會誤以為理性就是冷漠、就是不需要設想他人的立場。然而,失去同理的能力,往往會被營造成冷酷無知的形象。若非如此,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就不會千古流傳了。

回到問題,冷漠究竟是不是一種攻擊。
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即便不是一種攻擊,也是一種惡意的態度。
當你對世界惡意,一定會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