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鬼身上看情緒表達___《來吧!營業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第一集鬼鬼被元浩摀嘴巴的時候,很直接的就表達不滿,甚至哭了起來,讓現場的人馬上安慰她。
這種時候很多人會說:「哭能解決問題嗎?」、「動不動就哭,煩不煩。」
身為一位女性,我其實很羨慕鬼鬼這樣的人。
很多時候我是沒有情緒自主權的人。當我覺得委屈和難過的時候,我周圍充滿了”理性”的人,他們會告訴我: 「你想太多了。」、「你反應也太大了」,這時候我會選擇將自己的心情埋葬起來,告訴自己: 「不要想那麼多。」、「可能不是這樣處理的。」
我不知道這些情緒去了哪裡,我也不知道他們代表甚麼,但我從此變成了不愛說話的人。
「反正又是我想太多。」
「反正他們也不在乎這些。」
「說了有用嗎?」
更多時候我在人群裏面像是”做事的機器人”,「沒關係啊,反正你怎麼說,我就怎麼做,最好不要有意見,你叫我吃屎我就去吃啊」
我很不快樂。
甚至堆疊的情緒,到極限了之後常常會爆炸,我會對某個人大暴怒。但我覺得他們沒有任何一個人要理解我,沒有任何一個人在乎我。
“理性的人”看到這段,然後說: 「你想太多了。」
OS:他媽的”理性的人”最好都去吃屎。

<回到正題>

第二集的時候鬼鬼又跟元浩吵架了。
鬼鬼因為盤子不夠,沒有達到美人姊他們的期望,有點不安,可能對服務生的工作也不是很熟悉,一進內場就跟元浩起衝突。元浩認為鬼鬼是來亂的。
一般來說觀點會放在”事情”上面,多數人會認為”講道理”才能解決”事情”,講道理是用”事”還是用”情”?
當你跟一個人講道理的時候,是”理”不通,還是”情”不通?
怎麼想都是”情”不通。因為道理A是一套B是一套,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啊。就像一個”文化”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言模式”。每個人自己的邏輯都政治正確啊。
我其實感覺起來,現代社會的溝通的方式反而是缺少進步的。
去看網路上的族群,一個誤解,就拍直播影片來謾罵叫囂,就算生活中對他人不滿,也還是表面上好好好,事後到網路上爆料,負能量一大堆。
說穿了這些事都沒有被正面正視,只是藏起來或是自我欺騙已經丟掉了而已。

為甚麼重視情緒?

可以看看這篇演講。
【人文講堂】20210306 - 搞懂情緒才能搞定人生 - 蘇予昕
主講人蘇予昕分享了自身經驗,當時她研讀心理學時,同齡的朋友已經光鮮亮麗的展開新生活,而她原地不前。她感受到了心裡頭的”酸楚”,是一個名為「忌妒」的情緒。但她此刻安靜下來,感受那酸楚帶給她的流動,隨後一刻明晰出現,她明白,這是一條她選擇的道路,她堅定而正確的選擇。
「情緒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做出正確決策。」
由此可知,情緒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補充影片摘要:
▲情緒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做出正確決策
▲情緒是人生的導航
▲和自己的情緒對話,釐清想法  
▲無論什麼情緒都有它的功能和意義
▲情緒第三功能,是和其他人的溝通管道 
▲修復情緒三步驟:1.承認與接納情緒 2.傾聽 3.轉化

<回到鬼鬼> (哈哈一直跑題

其實當她把情緒表達出來的時候,她自己不一定知道她怎麼了,但別人有機會了解她,進而去幫她消化這個感覺。而事後楊銘威也肯定跟她聊了些甚麼,幫助彼此情緒回復。整件事是有助於推動進步的,尤其是團結性。
當這個東西出來的時候,彼此對事情的看法與觀點才有機會被講開,講開之後才有利於一種協調性的發生。
當她沒有把這個東西表達出來,別人不知道她的底線或是狀態,很容易誤解她或是猜測她。另一個方面來說這個情緒,讓這個人、這個腳色更生動,更好親近了。
觀眾一眼就會說:「我喜歡她。」、「我討厭她。」
做為一個螢光幕前的人,其實她的個性非常的加分的。
不然庹宗康也不會在訪談時眉開眼笑的說她怎麼樣,可能就是會避而不談。
其實從她身上看到的活力與張力對我來說都很有趣,因為生活中很多人丟失了那些東西,漸漸變得實事求是,只民聊生。
你可能會說,他們是藝人,本來就是來取悅人的。但若是他們連自己都取悅不了,那這口飯還混得下去嗎?
有些人就是在日子上不小心把自己活死了。非常可惜。
此外事件也幫我們看出了元浩的其他面向。他不是很習慣有人一直打亂步調,也許在突發處理上面他也弱了一些,也有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傾聽別人? (其實我更感覺他是不斷將武器磨利,鑽牛角尖類型的人。)
avatar-img
5會員
21內容數
將生命帶給我的洗鍊,轉化成文字,供人賞析。 文章類型 √散文詩 √靈性社會觀察 √生命制約破解 √靈旅遊記 歡迎留言與我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逸安的寶藏庫 的其他內容
「自愛」是個很困難的課題。 追隨原慾的時候是一種自愛? 否認自己的缺陷、甚至無視,能夠讓所有的感覺都正常一點。 這是一種「自愛」嗎? 有些人不會自揭傷疤,他們對自己很好,甚至知道避開這一處。如果避開了,就會成長嗎?
有一個夢 身形巨大穩如泰山 形似佛陀般的銅像,屹立不搖的問著祂的問題 祂想:「那貓會在沙漠中玩耍嗎?」 世界化現為巨大且炙熱的沙漠 貓是誰? 不是顯小的貓 是像畫布一般,在炙熱沙漠中 既平面又立體 三足鼎立的貓。 - 我出現了,我的意識,我的自卑,我的表象 我對這一切嘖嘖稱奇 這裡是哪裡? -
離職了好幾次,每次結果都會遇到老闆娘或店長大氣的善終:「我想這都是你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在你這個年紀也是一直換工作……」每次聽完這些話都有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但很奇怪,在工作的狀態通常不是這麼輕鬆愉悅的,這些話彷彿在結束之時,才能脫口鬆出。 矛盾。 全身上下都充滿了矛盾。 輪迴著悲劇 厭惡至極。
我覺得每次跟晚輩講話都會有很奇妙的體驗 雖然我也曾經是人家的晚輩,可是每次和長輩講話都會得到撞牆的感覺,感覺不能溝通,會被罵,會被規範等等等的體驗。 可能自己的生活也是比較一板一眼 (吧 之前當志工的時候是保持在想和晚輩”打成一片”的想法 - “好WOW”! 我立馬對朋友用:「他覺得好WOW!」
我媽用刺蝟般的姿態盲目地對待所有他親近的人,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我總是那個受針對的對象。可以看出來他對所有有事業的異性都抱有盲目崇拜的姿態,對自己人,甚是女性,都有卑微盲從,數落的心態 我媽回說:「因為我不信任你」 我:「有甚麼好不信任,我又沒出過車禍。」 媽:「你們等級差那麼多。」
有時候,我會想:”自己的人生具有真實性嗎?” 我曾把自己的人生放在戲劇主角的方式生活,對每個人和諧,彬彬有禮,在某種情境當中與他人訴苦,講出自己最沉重的心事,把內心的難受化成波濤洶湧的淚珠,期望這場戲看起來盛大,賺人熱淚,值得拍案叫絕。但對方沒有與我配合演出,結果跟我想的差了十萬八千里。 -
「自愛」是個很困難的課題。 追隨原慾的時候是一種自愛? 否認自己的缺陷、甚至無視,能夠讓所有的感覺都正常一點。 這是一種「自愛」嗎? 有些人不會自揭傷疤,他們對自己很好,甚至知道避開這一處。如果避開了,就會成長嗎?
有一個夢 身形巨大穩如泰山 形似佛陀般的銅像,屹立不搖的問著祂的問題 祂想:「那貓會在沙漠中玩耍嗎?」 世界化現為巨大且炙熱的沙漠 貓是誰? 不是顯小的貓 是像畫布一般,在炙熱沙漠中 既平面又立體 三足鼎立的貓。 - 我出現了,我的意識,我的自卑,我的表象 我對這一切嘖嘖稱奇 這裡是哪裡? -
離職了好幾次,每次結果都會遇到老闆娘或店長大氣的善終:「我想這都是你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在你這個年紀也是一直換工作……」每次聽完這些話都有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但很奇怪,在工作的狀態通常不是這麼輕鬆愉悅的,這些話彷彿在結束之時,才能脫口鬆出。 矛盾。 全身上下都充滿了矛盾。 輪迴著悲劇 厭惡至極。
我覺得每次跟晚輩講話都會有很奇妙的體驗 雖然我也曾經是人家的晚輩,可是每次和長輩講話都會得到撞牆的感覺,感覺不能溝通,會被罵,會被規範等等等的體驗。 可能自己的生活也是比較一板一眼 (吧 之前當志工的時候是保持在想和晚輩”打成一片”的想法 - “好WOW”! 我立馬對朋友用:「他覺得好WOW!」
我媽用刺蝟般的姿態盲目地對待所有他親近的人,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我總是那個受針對的對象。可以看出來他對所有有事業的異性都抱有盲目崇拜的姿態,對自己人,甚是女性,都有卑微盲從,數落的心態 我媽回說:「因為我不信任你」 我:「有甚麼好不信任,我又沒出過車禍。」 媽:「你們等級差那麼多。」
有時候,我會想:”自己的人生具有真實性嗎?” 我曾把自己的人生放在戲劇主角的方式生活,對每個人和諧,彬彬有禮,在某種情境當中與他人訴苦,講出自己最沉重的心事,把內心的難受化成波濤洶湧的淚珠,期望這場戲看起來盛大,賺人熱淚,值得拍案叫絕。但對方沒有與我配合演出,結果跟我想的差了十萬八千里。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我們最討厭情緒化的人,尤其在辦公室裡。 「情緒化」常常都是在說感性的人,而理性的人通常不會有這種標籤,因為理性的人可以分辨事情就是事情,不會把情緒帶到事情裡面。 「情緒化」通常是指一個人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並且經常在做事或判斷時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情緒化的人可能會因為情緒波動而做出衝動的決定,或
Thumbnail
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各種情緒,你是否有觀察並整理過自己的情緒呢?還是要來看這本書學習如何調整和改變呢?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是小的時候不爽是會爆炸的那種,比較偏白目。長大後反而情緒上來都會先壓下去,除非忍到忍無可忍……不過我似乎,還是不會爆炸? 有人說,像這樣一直忍耐,其實不是好事,不喜歡就要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忍耐。 可是我不喜歡和人爭吵,維持表面的和諧,總比把不滿講出來後,對方生氣好吧。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的心理師給予溫暖陪伴,讓她感受到了滿滿的安慰,心理師的深入關心讓她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在談話尾聲,作者發現心理師的眼淚,讓她感到愧疚和不安。然而,心理師的溫暖回應讓曉明白,她可以在這裡放下心中的包袱,哭泣是可以被接納的。讓曉感受到了被理解和愛護,並讓她更加堅定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書中說這樣的思考與念頭,引發心中不安、憤怒的情緒,交互影響下,進而形成「情緒化思考」,讓自己困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跳脫。但相對來說,只要改變思考方式,也就可以改變情緒的生成。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我們最討厭情緒化的人,尤其在辦公室裡。 「情緒化」常常都是在說感性的人,而理性的人通常不會有這種標籤,因為理性的人可以分辨事情就是事情,不會把情緒帶到事情裡面。 「情緒化」通常是指一個人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並且經常在做事或判斷時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情緒化的人可能會因為情緒波動而做出衝動的決定,或
Thumbnail
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各種情緒,你是否有觀察並整理過自己的情緒呢?還是要來看這本書學習如何調整和改變呢?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是小的時候不爽是會爆炸的那種,比較偏白目。長大後反而情緒上來都會先壓下去,除非忍到忍無可忍……不過我似乎,還是不會爆炸? 有人說,像這樣一直忍耐,其實不是好事,不喜歡就要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忍耐。 可是我不喜歡和人爭吵,維持表面的和諧,總比把不滿講出來後,對方生氣好吧。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的心理師給予溫暖陪伴,讓她感受到了滿滿的安慰,心理師的深入關心讓她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在談話尾聲,作者發現心理師的眼淚,讓她感到愧疚和不安。然而,心理師的溫暖回應讓曉明白,她可以在這裡放下心中的包袱,哭泣是可以被接納的。讓曉感受到了被理解和愛護,並讓她更加堅定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書中說這樣的思考與念頭,引發心中不安、憤怒的情緒,交互影響下,進而形成「情緒化思考」,讓自己困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跳脫。但相對來說,只要改變思考方式,也就可以改變情緒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