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關係,已經三周沒有回我媽家了。前天中午老公放他們回去,下午我去接回來。
一到我媽家,她就開始抱怨兒子變得"很沒禮貌",然後接著對他說:我要叫你媽媽不要讓你去新學校了,你去新學校以後變得很沒禮貌,一定是學校不好,叫你媽不要再給你去了。
如果是過去的我,一定馬上對我媽爆炸,因為這是多麼不合邏輯又簡化的說法,簡直令人難以忍受。但這幾年來我對她的言行有不一樣的觀點,依照亞斯的特質,兒子應該是做了(1)不符合她期待(2)她不喜歡(3)她無法控制兒子的行為,造成她的(1)失望(2)不舒服(3)因失控而感到憤怒的反應。而這些複雜的東西揉合在一起超出我媽能處理的範圍,因而簡化為過度簡單的推理:小孩變了,唯一的變動為換新學校,因此兩者具有因果關係。我媽認為這樣的變動不好,因此解決方法就是不要繼續去新學校。
光是她的解讀方式我就應該寫一篇文章來記錄,但這篇文章的重點先放在後面與兒子的討論吧。
我在現場並沒有探究什麼原因或怎麼處理,但我問了具體行為的細節,然後到車上再與兒子討論。
還原具體行為大概是長這樣:哥哥在吃飯時間與妹妹玩鬧,講一些有的沒有的笑話,然後把腳縮到椅子上吃飯,我猜可能是聲音太大,或是因為玩鬧就沒有專心吃飯,我媽想要他們好好把飯吃完,因此就制止哥哥的行為但無效,因此就生了氣,說這真的"很沒禮貌"。
整件事情其實卡在"我媽對小孩的人設破滅"這個點上面,因此我向兒子解釋了外婆的想法,以及討論"接下來你能怎麼做"上面。我說:你接下來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配合外婆的期待,做一個乖寶寶,另外一個是做自己,讓外婆看到你真正的樣子。兩個選擇都各有要付出的代價與得到的好處,你想選哪一個呢?
兒子認真的思考了一會兒,我突然想到,我應該先告訴他代價與好處是什麼才對,就問他是否想要先了解代價與好處,再來做選擇?兒子馬上說:對,我想先知道再來選。
我說:配合外婆的期待要付出的代價就是要忍耐,還有你不能展現你真正的樣子會有點憋,好處是什麼呢你覺得?
兒子:外婆會覺得我很棒,給我很多好處?
媽媽:對,而且你們相處的時間就會氣氛很好,外婆會開開心心的。
兒子:那做自己要付出什麼代價呢?
媽媽:做自己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你們可能會常吵架,因為外婆可能需要時間適應你真正的樣子,她可能會很驚訝然後一直管你。
兒子:或是一直對我囉嗦,然後我去外婆家的時候就會不太高興。
媽媽:而且最大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如果你拿出真正的自己和外婆相處,外婆對你的反應比較會讓你受傷,因為那是你真正的感覺與想法。
講完之後我給兒子一些時間思考,然後問他:那你要選哪一個呢?乖一點或是做自己?
兒子很快的回答:做自己吧!
聽到這個答案我心裡又開心又擔心,我懂能夠在大部分時間做自己的人,在一種內外合一、能夠舒展自己的狀態中,是一種多麼好的感覺。回到自己身上、維持自己的中心,也就是這樣的意思。我在這樣的狀態中獲得很多力量,我也希望兒子能體會這樣的好。
然而擔心之處就如同前面所講,當你拿出自己與人接觸時,傷害也是直接的,唯一能因應的方式就是降低對方在你心中的地位,負面一點解讀就是讓關係淡薄些,或透過理智上的理解去將對方反應與自己切割開來,但這些能力兒子是否具備?這是讓我擔心的地方。
聽完兒子的答案,我跟他說:媽媽很高興你選了做自己,也願意支持你做自己,如果你的選擇是這樣,我會幫你去和外婆溝通。但是我也要提醒你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做自己不能不顧別人,不能因為做自己就做別人不舒服的事情,那樣就變成了自私,好嗎?
兒子最近對自私這個詞很有感,馬上就了解了。在他有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回到在外婆家的行為本身去討論,我解釋說當時他的行為讓外婆不舒服,這時如果再繼續下去是做自己還是自私呢?他馬上就回答:自私。
當他的答案很快出來,討論的目的就已經達成,然而因為這件事情我開始帶他接觸"如實但有分寸的展現自己"這個主題,這真是比行為表現該如何還要重要的人生課題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