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5/09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在臺灣傳統觀念中,女性的義務是成為母親。而擁有母親這個角色,代表在女性的生命中,同時也要失去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時間。不管結婚前、懷孕前有多少準備或想像,甚至是生產完後覺得自己好像甚麼都已經準備好,生活還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談談產後低潮與產後憂鬱症。
淺談臺灣女性的產後低潮與產後憂鬱症
在臺灣傳統觀念中,女性的義務是成為母親。而擁有母親這個角色,代表在女性的生命中,同時也要失去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時間。不管結婚前、懷孕前有多少準備或想像,甚至是生產完後覺得自己好像甚麼都已經準備好,生活還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產後低潮?被媽媽們忽略的情緒
過去研究資料顯示,產後3-5天裡,有30-80%女性會出現容易感動、落淚、憂鬱、沒有來由哭泣、焦慮、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的症狀,有些媽媽則描述是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不是不開心,卻整個人感覺跟平常不一樣。這樣的情緒狀態,有些人可以持續到1週,少部分人可以持續到2週。大部分這樣的情緒,都屬於「產後低潮(Baby Blues)」。
產後低潮跟女性懷孕賀爾蒙的劇烈變化(產後72小時黃體素與雌激素都會急速下降到懷孕前的濃度)、生產壓力與母職壓力有關。大部分的產後低潮不需要藥物介入,可以自然消解。
然而也因為這些情緒反應可以自然消解,又非全然的憂鬱狀態,許多母親並未有所覺察,旁邊的伴侶或照顧的家屬也毫無所覺。臨床上常用的「愛丁堡愛產後憂鬱症量表」亦無法有效的篩檢出產後低潮,常出現媽媽們有症狀,量表分數卻等於0分。
面對產後低潮,最重要是好好休息,特別是睡眠。根據臨床觀察,有些媽媽給予自己過度嚴苛的哺乳規定,晚上無法好好安睡,產後低潮持續較久,甚至超過2週以上,須小心進展成產後憂鬱症。
甚麼是產後憂鬱症?發生率?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和產後低潮不同。
罹患產後低潮的媽媽們,如果低潮持續超過2週就需需考量是否符合產後憂鬱症的診斷。根據統計,有10~15%的產婦會罹患產後憂鬱症,尤其過去就有憂鬱症病史的產婦。
產後憂鬱症症狀包含:持續且漫長的低落或憂鬱情緒、對於原本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深深的自責或罪惡感、強烈的無助感、焦躁坐立不安又難以集中思緒或對話、飲食習慣改變、失眠、經常有想死或想自殺的想法,或是出現想要傷害寶寶的念頭。這些症狀持續超過2週,而且影響到自我照顧、嬰兒照顧或是與人互動。
產後憂鬱常常伴隨產後低潮而來,但其實在產後0~3個月都可能出現。對於住在月子中心接受妥善照顧與休息完善的媽媽而言,產後憂鬱的好發時間會延遲,可能在離開月子中心後第0~3個月出現,但產後1年內皆有發生之可能。
關於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美國社區研究大約是15%,臺灣研究大約是10~20%。初產婦比起第二胎以後的媽媽們來得容易發生,但實務上也不乏在第二胎或是第三胎時才第一次經驗到產後憂鬱症的媽媽。
產後憂鬱症的發生原因?
產後憂鬱症有許多相關的因子,一些常見的包含:
- 睡眠不足
- 體力不足
- 身體健康狀態
- 生產壓力與復原狀態
- 家庭支持系統薄弱
- 經濟狀況不佳
- 伴侶壓力
- 世代壓力(包含原生家庭、婚姻家庭或是個人自我內化的母職壓力)
- 產後低潮
- 自我形象變化難以調適
- 孕前憂鬱症或焦慮症病史
- 家族產後憂鬱病史
- 物質濫用(酒精、K他命、笑氣、新興毒品、安眠藥成癮等)
- 非預期性懷孕
- 孩子的氣質
- 媽媽的成長環境
- 媽媽的長期心理狀態
- 媽媽的壓力調適技巧
甚麼時候要懷疑自己有產後憂鬱症?
因此,產婦只要在任何憂鬱症量表分數達到懷疑有憂鬱症,建議直接尋找擅長婦女身心醫學的身心科醫師評估。
另一方面,在填寫相關憂鬱症量表時,請媽媽們務必看清楚題目,因有另一群媽媽們,沒有看清楚題幹寫的時間條件,導致自己過度緊張。
產前如何避免產後憂鬱症?
第一是睡眠,確保睡眠。疲累時,請好好休息。不用勉強自己跟沒有懷孕時一樣好睡,也不用刻意服用安眠藥物幫助自己入睡,盡可能好好休息即可。
第二是飲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孕婦的Omega-3濃度越低,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越大。因為胎盤會將Omega-3中的 EPA、DHA運輸給胎兒,造成孕婦血中的EPA與DHA濃度下降,懷疑是產後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根據國際脂肪酸及脂質研究學會(ISSFAL)的建議,孕婦每日至少要攝取300毫克的DHA。懷孕期間可以透過食用原型食物如小型短壽魚類(避免大型魚類如鯊魚、鮪魚等重金屬累積)、種子類(例如亞麻籽、核桃)、花椰菜、黃豆製品補充。植物食材的Omega-3以 ALA亞麻酸為主,但只有少量會轉化為EPA或DHA。如果是健康食品,在懷孕初期與中期(接近預產期時不建議服用)每日補充2000毫克以下的純EPA或是EPA/DHA產品相對安全。針對產後憂鬱,DHA沒有治療效益,只能夠透過補充EPA來改善。
第三是預先準備與溝通。懷孕前就先討論好懷孕過程與產後的家庭照顧資源。懷孕與生產都是高風險的任務,伴侶或家庭的支持與緊急求助資源都非常重要。產後照顧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但是每次懷孕跟育兒都是獨一無二的經驗,別人如何帶好寶寶,只要寶寶氣質不同,不代表會成功。長輩或朋友過度教導,也是常見產後憂鬱症的重要成因。
如果已經罹患產後憂鬱症,可以如何自我照顧?
第一還是睡眠。疲累時,請好好休息。盡可能規律作息,雖然很難。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媽媽們面對寶寶的各種意外。在媽媽休息時,請家人分攤照顧寶寶的責任。照顧孩子從來都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或義務。因為媽媽的睡眠時間常常不足,請不要喝太多咖啡、茶類或是提神飲料,導致自己更難以休息。
第二是運動。運動可以改變媽媽的心境與狀態,重點是從媽媽的角色中脫離,回到自己的狀態。根據研究,運動無助於改善產後憂鬱症,但對一般憂鬱症的有預防效果。即便如此,全心投入輕度運動,像是瑜伽、伸展、散步,都可以幫助媽媽從整日的母職角色中獲得喘息,有助於重新將自己拉回到當下。
第三是營養。產後在補充Omega-3部分,可以更為放心,可以在透過前面提到的原型食物或是健康食品補充。除了Omega-3,媽媽的其他進食與營養狀況也很重要。
第四是避免過度堅持。由於網路資訊發達,許多新手媽媽對於第一次懷孕,都很努力地想做到盡善盡美,每件網路上提供的建議都想做到100分。然而,新手媽媽們似乎都忘記了一件事,大部分成年人,在當初出生時,其實自己的母親並沒有這些豐沛的資訊,也沒有做到現在網路上描述的高標準,大部分人都能順順利利長大。新生兒養育過程中,過度堅持與要求是媽媽給自己的魔咒。母乳哺育便是其一,懷孕期間由於體內高濃度的黃體素會抑制母乳分泌,導致產後初乳量很少,產後一週,因為黃體素劇降,母乳分泌開始增加。為了母乳量而焦慮甚至憂鬱的媽媽,內化無法親自哺乳就是不負責任的媽媽,仍很常見,然而媽媽自身對自己母職的期待、自身的壓力、焦慮或憂鬱,本身就有可能減少乳汁分泌量。
第五是增加有意義與有效的對談。與親朋友好友的傾訴,的確有助於釋放媽媽的某些壓力。但這種對談或傾訴,不是要增加媽媽自身的焦慮或壓力。如果身邊缺乏這樣的管道,可以嘗試撥打張老師專線,以匿名方式傾訴自己的心情,或是拜訪身心科醫師評估,轉介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
產後憂鬱症的藥物治療
需要先考慮產後憂鬱症的相關因子。
如果是跟生活型態、家庭支持系統或是經濟壓力有關者,藥物治療反應基礎不強。但臨床上仍然可看見,有些準備與支持系統完善,帶有24小時保母、月嫂、特約泌乳顧問,且無婆媳問題或經濟壓力的媽媽們,一樣陷入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的藥物治療,目前仍以一般身心科抗憂鬱藥物為主。與產後憂鬱症相關的女性荷爾蒙相關藥物已經研發,但目前在臺灣還未上市。抗憂鬱藥物雖然會少量分泌到母乳,但比起對胎兒的影響已經很少,如果媽媽的產後憂鬱症嚴重到喪失母職功能,甚至有自殺、殺嬰意念或幻覺,藥物治療變得異常重要。透過改為配方奶、退奶,媽媽還是可以放心接受抗憂鬱藥物的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產後憂鬱症嚴重到已經先行退奶且由家屬強迫帶來看診,許多媽媽本身對藥物的抗拒依舊非常強烈,能夠穩定就醫比率不高。
產後憂鬱症的預後
大部分產後憂鬱症都會在6~12個月漸漸改善。但有些媽媽的產後憂鬱症會慢性化,出現睡眠困擾、專注力與記憶力退化的情形,也有些媽媽會轉變為持續性憂鬱障礙,也可能在未來懷孕時重演產後憂鬱症的發作。
小結
成為母親不是一種必然,但擁有母親這個新身分必然改變原本的生活與身心狀態。這種改變,作為女性,是自動承接也無法避免的。作為家屬,也不能甚麼都不做,維持自己的生活與作息,將所有懷孕或育兒的責任都丟給媽媽。產後憂鬱症沒有好好結束的結果,在身心科門診遇見非常的多。大部分的嚴重產後憂鬱症被診斷,不是在產後,是在時間過了好幾年甚至是好幾十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