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你相信有所謂真理嗎?】思維的進化系列八-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思維發展的三種境界
佛教禪宗有一種說法,用來形容思維的不同境界。
  • 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人的思維就是這樣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再到重新迴歸簡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某件事的理解會呈現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後,又能簡單地歸納某件事情的本質。
如果人認識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這種螺旋深入的形式發展,那他的思維,就是一種有彈性的思維。
而這種思維的要訣,跟溝通對話很像,就是不要太確定你知道的東西是什麼,從而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間、留足彈性。
先前我問過一個問題:知識、道理,包含你對世界的總結,是百分之百正確的?
我認為:並不是,因為他一定有適用的領域。
有適用;就會有不適用。
就跟要判別一個理論是否"科學",就要去找尋它的"可反證性"一樣。
也因為有不適用的地方,所以道理都是局部性的,並沒有一個通行世界的"真理"。
而我們所說的真理,也只是局部的道理。
也正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局部的,我們如果要挑刺;去找出它不夠完善的部分;並不難。
相反的,要聽到它對的地方,卻並不容易。
你要先接受他所說的都是錯的,才能聽到他說的對的地方在哪裡。
套用上三重境界,就會變成:
  • 一重境界,知識(包含自己的總結)就是真理,它說的都是對的⭕。
  • 二重境界,知道它有錯,所以批判、排斥❌。
  • 三重境界,開始務實,知道它哪裏有用、哪沒用,所以重新接納並嘗試善用⭕❌。
有趣的是,我就曾經歷過這樣的境界。
首先是看山是山"的第一階段。
我曾提及:
我曾以為自己是個完全內向害羞的人。
也因為這樣對自己的認知,造成了限制,讓我沒有勇氣踏出去與人交往。
而因為後來的人生及創業經驗,加上決心改變的努力,讓我一度變得非常外向活潑,甚至於有些侵略。而那段時間,我也很厭惡;並不覺得自己害羞內向。進入"看山不是山"了。
看起來改變了;扭轉了?其實沒有,每每在像火焰一樣燃燒熱情🔥過後,我感受到的是重重的疲憊及違和,私底下的我,反而更安靜,甚至到了陳悶的地步。
隨著學習成長,我才逐漸意識到:原來我的害羞內向並不是絕對的。只要妥善管理好狀態,在某些場合、某種情境下,害羞內向是可以轉為熱情外向,進而去發揮所長的。
所以現在如果我介紹自己,我會說:[我個性上"比較"害羞內向,所以如果我安靜,絕不是不開心。]...等等
這時候,我不再因為這個標籤而有心理壓力,相反,我還認同了敏感內向。這是「見山還是山」的三重境界了。
所以,能認識到你所了瞭解的,永遠都只是局部🗺的知識,這非常重要。
因為既然是局部的知識,局部以外的部分,才會變得分外迷人。
你才會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麼呢?
這就為進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間,而這個探索的空間,其實也是你思維發展的空間,也是你自我發展的空間。
就像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像我的內向害羞一樣。
而對自己及世界的認知,也可以套用在這上面。
我們產生這些知識,也接受並相信這些知識。
當你知道它有侷限,就不會非黑即白,而變成一種應該思維。
而思維對環境有兩種適應方式,同化以及順應。
我們對知識的認知,有三重境界:一重,知識(含自己的總結)就是真理,它說的都是對的。二重,知道它有錯,所以批判、排斥。三重,務實知道它哪裏有用、哪沒用,所以重新接納並嘗試善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傾聽。這件事情難就難在要克服自己的本能,堅持不說話。 不要相信旁觀者清,因為旁觀者未必清。 只要我們用自己的東西持續套用在別人身上,傾聽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除非我們先把這樣東西放下,才有可能真正聽懂對方。 【你覺得你是過來人,但人家要你過來了嗎?】
上次我們提到了,用怎麼想來擺脫防禦型思維的操控。 這次,談談怎麼做。 有三個做法,他們是: 1.WOOP思維 2.控制兩分法 3.正念
防禦型思維容易讓我們出現這三種思考: 1️⃣認為這世界上有所謂的真理真相,且只有"一個"。 2️⃣我所認為的,就是真相,而且很少讓自己接受其他的可能性。 3️⃣明明知道自己當下是不理性的,但就是要這麼想,因為這樣很"爽" 這一切並沒有是非對錯,可是如果任他們奔馳,那我們便放棄了對自己、他人的責任。
在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結束後,造成我們心態固化的還有一個魔王, 那就是"絕對化思惟",他的關鍵詞就在"絕對"二字。 這個魔王的本質來自於人類的抽像思維能力。 抽像化思維能力雖雖然擅長總結規律,提高生存率, 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傷害抽像化,擴大防禦範圍。 而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像化。
應該思維分為兩種: 1️⃣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2️⃣對自我🧍‍♂️的應該思維。 今天就來講第二種:破壞自己的咒語-我應該。 我應該 = 自尋煩惱、源自於模仿、非黑⚫即白⚪ 就像一塊大石頭🗻,讓我們在壓迫中找不到自我,進而讓我們的思維僵固化。 從而造成自我的煩惱。
我應該...不然就...。覺得似曾相似? 應該思維其實常伴我們左右, 它的本質是:希望發生的事情符合我們的預期與心中的規則。 如果沒有,而將導致的現出怨恨、憤怒、焦慮或者沮喪。 這種應該又分成兩種: 1️⃣對外界的應該思維 2️⃣對自我的應該思維 【幾乎所有的消極情緒後面,都有應該思維的存在。】
傾聽。這件事情難就難在要克服自己的本能,堅持不說話。 不要相信旁觀者清,因為旁觀者未必清。 只要我們用自己的東西持續套用在別人身上,傾聽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除非我們先把這樣東西放下,才有可能真正聽懂對方。 【你覺得你是過來人,但人家要你過來了嗎?】
上次我們提到了,用怎麼想來擺脫防禦型思維的操控。 這次,談談怎麼做。 有三個做法,他們是: 1.WOOP思維 2.控制兩分法 3.正念
防禦型思維容易讓我們出現這三種思考: 1️⃣認為這世界上有所謂的真理真相,且只有"一個"。 2️⃣我所認為的,就是真相,而且很少讓自己接受其他的可能性。 3️⃣明明知道自己當下是不理性的,但就是要這麼想,因為這樣很"爽" 這一切並沒有是非對錯,可是如果任他們奔馳,那我們便放棄了對自己、他人的責任。
在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結束後,造成我們心態固化的還有一個魔王, 那就是"絕對化思惟",他的關鍵詞就在"絕對"二字。 這個魔王的本質來自於人類的抽像思維能力。 抽像化思維能力雖雖然擅長總結規律,提高生存率, 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傷害抽像化,擴大防禦範圍。 而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像化。
應該思維分為兩種: 1️⃣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2️⃣對自我🧍‍♂️的應該思維。 今天就來講第二種:破壞自己的咒語-我應該。 我應該 = 自尋煩惱、源自於模仿、非黑⚫即白⚪ 就像一塊大石頭🗻,讓我們在壓迫中找不到自我,進而讓我們的思維僵固化。 從而造成自我的煩惱。
我應該...不然就...。覺得似曾相似? 應該思維其實常伴我們左右, 它的本質是:希望發生的事情符合我們的預期與心中的規則。 如果沒有,而將導致的現出怨恨、憤怒、焦慮或者沮喪。 這種應該又分成兩種: 1️⃣對外界的應該思維 2️⃣對自我的應該思維 【幾乎所有的消極情緒後面,都有應該思維的存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內建三種對錯觀,法學家、商人跟經濟學家。學好經濟學,會發現我們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人生三層智慧:博弈、定力、選擇。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事實、觀點、立場及信仰-思考的底層邏輯,並強調事實的客觀性以及觀點、立場、信仰等的主觀性,透過這些概念來反思自身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人生的智慧分為三個層次,先做出選擇,往選擇的方向持續的前進,再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需要與世界博弈,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而影響到自己原本應該要走的路,甚至影響到自己前進的方向。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內建三種對錯觀,法學家、商人跟經濟學家。學好經濟學,會發現我們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人生三層智慧:博弈、定力、選擇。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事實、觀點、立場及信仰-思考的底層邏輯,並強調事實的客觀性以及觀點、立場、信仰等的主觀性,透過這些概念來反思自身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人生的智慧分為三個層次,先做出選擇,往選擇的方向持續的前進,再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需要與世界博弈,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而影響到自己原本應該要走的路,甚至影響到自己前進的方向。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