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多得〉是今年會考的作文題目,剛好前不久,我一個小學中年級學生的登報作品,也寫出從「多做多得」到「多做少得」的心境轉折。可見,幾乎每個人都有類似經驗、寫過相似文章。問題是:考生平時如果沒有妥善整理自己的作品,即使寫過,考試仍會忘得一乾二淨。那麼,該怎麼建立「寫作超連結」,加快提取舊題材的速度呢?
多做多得
今天下午,我朋友在臉書上張貼這四個大字,我乍看之下還以為他在分享證嚴法師《靜思語》中的名句,細看才知道是熱騰騰剛出爐的作文題目。
不久,媒體的採訪報導上架,指出考生普遍覺得這個題目很好發揮。其實,不只是國中生覺得好發揮,小學生要是掌握訣竅,應該也會覺得易如反掌。
根據題目的說明,針對「多做多得」,考生可以發揮他的認同與困惑。也就是說:他可以分享付出與收穫成正比的正面經驗(多做多得),也可以分享付出與收穫成反比的負面經驗(多做少得)--如果考生能夠寫出兩者之間過渡的轉折心境,想必能夠得到高分。
就在這個月中,我的一位小學中年級學生的作品登報,他的題目是〈強項大評比〉,剛剛好寫的正是這種心境。文章如下:
他在第三段分享熱心助人的個性為他帶來的好處,被幫助的同學因此對他心存感激,這是「多做多得」;但在第四段卻寫到自己幫過頭而遭人白眼的事,令他大受打擊,這是「多做少得」。後來,在老師的開導下,他才慢慢釋懷。從第四到第五段,他恰恰好營造出兩者之間的心境轉變。
所以,這個孩子來寫〈多做多得〉的話,只要把這個事件獨立出來刻劃,再重新組織,寫出來的作品恐怕不會輸給國中生--然而,他只是一個國小中年級生啊……
話說回來,假如這個孩子今天身在考場上,第一時間見到這個題目,他能夠聯想得到這個經驗嗎?我想可能沒有辦法。如此一來,明明有這麼貼近主題的親身經歷,卻沒有想到;一旦他走出考場,才赫然驚覺,肯定會扼腕扼到斷腕。
這個觀念也我一再強調跟學生強調的:
在考場上寫作文,不要傻傻地左思右想,挖空心思想新題材,這樣只會浪費寫作時間。該怎麼做呢?直接回顧自己過去所寫的作文,找到類似的題材再改寫即可!
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考生平時如果沒有妥善整理自己的作品,考前也沒有認真研讀,即使寫過相似題材,考試一緊張,還是會忘得一乾二淨。
以下來分享三個建立「寫作超連結」的方法:
一、完成文章後--打字建檔
我建議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孩子,只要完成一篇文章,再多花一點點時間打字建檔。在傳統作業(手寫)和數位作業(打字) 的不同輸出方式交互作用之下,會刺激大腦的運作,不但可以刺激回憶或迸發出靈感,也可以強化記憶,提升日後提取的速度。
作品建檔以後,也方便保存、分類與檢索,搜尋起來,不用翻遍稿紙堆,只要搜尋關鍵字即可,不是容易許多嗎?
關於作品打字建檔的好處,可參考我的文章:
二、打字建檔後--分門別類
建檔以後,可再進一步根據主題,依照勵志、抒情、志願、時事與社會議題……等四大方向分門別類,建立寫作資料庫。會考作文題目不出這四大類,以〈多做多得〉來說,便是屬於「勵志」類。
考前,考生只要熟讀資料庫內的文章,考試時再根據題目調出昔日作品,進而靈活組織、編排,輕輕鬆鬆便可以寫出一篇脫胎換骨的作文來。
關於寫作資料庫的建立方法,可參考我的文章:
三、寫完文章後--學習下標
在台灣的作文教育當中,不太重視下標題的訓練,偏偏下標題的功力是數位化時代的必備寫作技能。不會下標,不只是文章在網路上缺乏吸睛力,更容易被人家幫你出的題目給綁死,難以觸類旁通。
所以,我在教學中,不時帶學生練習下標,想想同一篇文章可以運用什麼不一樣的標題來呈現,轉換不同的切入點,活化思路。這樣的話,就算今天看到一個從來沒看過的題目,學生也不容易被嚇到,而會迅速變化角度,從資料庫中找到舊題材來對應新題目。
關於下標題的教學方法,可參考我的文章:
經由上述三個方法的訓練,信不信,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上考場,也能寫出令閱卷老師青睞的範文。
只不過……假如一個國中會考的作文題目也難不倒國小中年級的孩子,是不是代表這樣的作文題目少了深度與思辨性呢?--這是題外話,有空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