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作檉《讀老子》:無為而無不為、回歸自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無為而無不為

我真正想要說明的,如大家所不能想像地,即:
無為而無不為。
自然,它包容一切,萬「有」。
其實,這只是我們的想法,對自然本身來說:
自然,一切在「進行」中,而且是以自然之方式。
或自然中,連自然一詞亦無。即:
一切存在,並在進行中,它不止,不止⋯⋯
其實這些仍舊是我們自己的想法。或者,其中最真實而確切的講法,還是講講人自身之「自然」吧!
我們曾經在自然中,和自然一樣地自然生活著,是一個事實(或如老子所言之「嬰兒」一般)。但我們也曾以一種莫名之衝動與思考能力,從自然中走了出來,也是一個事實。如果說,我們從自然中走出來之後,果然可以解決了所有我們活著的問題,並獨立自主般地過著幸福而快樂的生活,那就沒什麼好講的了。可是事實上,卻與此恰恰相反,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充滿了衝突、矛盾、不智與困擾。似乎其中原因並不難瞭解,我們從自然中走出來的結果,即使我們自己成為一個「個體」,然後我們就以同樣的方式,走出我們自己以外,製造了各式各樣的「個體」與「文明」。
所謂「個體」,根本是由思考所製造之形式虛擬物。它只有個體與個體間之「關係」之有效性,一如數字中n及n+1項間之形式關係之有效性。
既無所真始,亦無所真終,更談不到真正的無限與整體。反之,若以個體看整體,也一如數字中自然數之∞一般,即一不定或矛盾物。
於是人在其個體獨立之存在中,經過了長期的自以為是之矛盾與困頓中,猛然間,一如以一不可知之自然衝動力而走出來一樣地,以一種不可思議之領悟力,才從個體與整體之矛盾與差異中,頓然間生起了重回「自然」之衝動與深切之用心。但人究竟要怎樣才能重回自然之母體世界呢?
你只要有能力將「個體」消除,「整體」重現,於是「自然」也得以重歸。
這也一如數學中之極限。所謂「極限」,即任何一個我們所以為之靜止,或固定之個別數,前面「永遠」有一個數的存在。這樣一來,任何一個數都因此而成為一個,以其前面永遠有一個極限式之無限數的存在,使得它永遠都只是一個在變動中之極限系統中之變數,而不是一個靜止而固定的數。
這在屬人之個體或個物的存在,是一樣的系統。人之果然可以重歸自然,即在於把「個體」消除。而把「個體」果然可以消除之可能,即在於以一極限之方式將自身「窮盡」。人有能力將自身窮盡之處,即個
體」消失之地。唯當「個體」或「自我」窮盡之處,即真自然重現之地。
所謂「窮盡」,即人總有一天以一種不可名狀之啟示般的力量,對自身的存在,從事一種極限般之深度自省、自知之工作。當人於此極限般之自知中,終將一切「個物」可能之思考、思慮,乃至感覺,都不再以一種「個物」的方式而呈現著時,頓時間,那超出一切「個物」存在之真整體的世界,將光明如白日一般清楚地呈現出來。它自然極了,人終於又還回到他原本原創之初始之地,嬰兒成型了,只是他已不再是屬於「個人」之嬰兒,他已成為真自然之子。人,他又重歸於那內於自然之人,那無名的世界,一切都自然極了,甚至連自然都沒有了,一切都成為那真自然之行動者。在這真「無為」的世界中,以自然之名又有何不可為者。是之謂:
無為而無不為。

回歸自然

哲學若不徹底觸及於「人」與「自然」間之根本關係,就無真哲學或徹底之哲學可言。
屬人本身的存在是一個生命體,自然更為一大活物之存在。人活在它的裡面,如果對自然有所真知之能力,其生命當然會有很好的發展。同樣,屬人本身之生命,若能在自省、自知的情形下,以達其極限式之發展之可能,也會在與自然一致性的存在中,達成其真屬徹底之哲學之能力或程度。否則,就會於:
自然→人→文明(有自然而後有人,有人而後有文明)
一貫而系之之情形下,形成顛倒,則落於人與自然兩相失落之結果,或流於形式(有名)虛擬之文明中,而形成屬人於自然中之大災難。
反之,如果人真不想在人的存在中,不至人與自然兩相失,並希望人在自然中有比較好的文明發展,其實也只有一法可循,或正如老子於紀元前4世紀所主張之「自然」之回歸法。或此法一如前面所言,也可有兩種方式可循:一自自然方向而言,即一種形式設定之相對法;一自人本身的存在上而言,即一種屬人存在之實有法,亦即老子中心思想之「嬰兒」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因人而有之物,並非自然本身所屬,
或也一如前所言,自然本身只是自然而已,何來其人所言語之理論與方法!所以凡人所言者,必成「相對」,亦老子不厭其煩所講之相對法。一者,人一旦離開自然,即成一切「相對」之始源,是以必有人與自然之相對性。既然人與自然本身間,因人之離開或外於自然,而成其相對性,所以人方有二法講自然。無他,所謂法,人之物也。至於人存實有之「嬰兒」法,前面已講之甚多,今再以屬人形式設定之「相對法」就其實際或發展,略言一二。
所謂「相對」,亦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一為存在性之相對,
一為形式性之相對。
所謂存在性之相對,一如嬰兒與自然之相對關係。嬰兒本為內於自然之人,所以他與自然是一致性的,並非我們一般所謂之相對,即屬無名世界,或來自於無名,自然而已。
但是嬰兒會長大,總有一天他會成為有知者,他會思考。於此情形下,以他所知道的,他與自然之相對已不再是無名之相對,不再是自然之一致之相對,是以為有名,即形式之相對。
但是其中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既然有無名之自然或存在性之相對,與形式之相對,那麼,不可能沒有一介於無名與有名之間之相對。當然它並算不上是第三種相對,或更近於形式相對之最具元初性之相對,亦更近存在性相對之相對。
當然看起來這似乎並無甚重要的意義,其實不然。因為在一切有名之文字性之文明世界中,所有事物或理論都必從「有名」之形式概念開始,很少再顧及到,此有名之形式之實具存在性原創之基礎或根源。
在文字世界中,如果我們已習慣於此,並滿足於此,當然也沒話講。不過,當我們所探討者,乃一深具存在原創性之哲學或概念時,事實上,我們已無法只從文字或形式中延伸之,或已無法滿足於以文字解文字的方式或由思維所得之結果,然後才會有老子所言之自然、嬰兒或無名之主張。
只是於此我們已談到了老子之相對法,實際上,其相對並不同於一般。或我們也可以,以有關所有古代中國哲學之原本基礎之「陰陽」法一事,做一個清楚的舉例。
(本篇未完,節錄自《讀老子:筆記62則》

《讀老子:筆記62則》

本書為史作檉讀老子《道德經》筆記62則,不走文學、不言道、更不談宗教;從人身起,找到老子哲學中被遺漏未談的「自然、嬰兒、樸、無名」四大概念,探詢老子所言,由「逝」、「遠」而「反」的歸返自然歷程,也拋展開中國哲學形而上高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典藏藝術出版藝文相關論叢,範疇涵蓋電影、建築、手作、哲學、策展、文創、法律、文學、書畫、藝術市場等,將藝術以任何形式分享給所有人。 本專題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帶領讀者回到生活中,尋找一些日常的美好,或是一些碎碎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類文明自古以來(約新石器末或更早),若具體言之,並和今日文明相關(或直接相關)者,應以陶器文明為主(距今約7,000 年或更早)。於此期間,我們可清楚地找到此古文明中,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此即前文所提及之: 神話、文字、logic。 形式遞增,存在遞減。
我,一個生命者,在我一生漫長的路程中,不論遭遇怎樣的挫折、失敗、困擾、悲苦、歡樂或不智,於其經驗、情境與各式各樣情緒性發作的背後或其中,我始終有一條從不曾改變的基本法則,支持我就這樣活下去。它具體的語句表達,應該是: 高歌快樂地往前走吧!
情人節,看哲學家史作檉談愛。 史作檉在十二年之間,寫下關於愛情、慾望與生、死間的牽繫,與自我和宇宙間的距離,與你我的每一天的日常。 他說:「什麼是愛情?愛情就是那種經過大苦,通過眼淚之淨洗,即刻便又恢復到雀躍般兒童之心的本質者。愛情就是不可用愛情以外任何原因,而妨礙到愛情本身存在的事物。」
我們到底要怎樣去遭遇一個真的藝術家呢? 不論你曾崇仰何人何物,並以誰為師,最後你必須回到你自己本身。 藝術從未遠人,只是人遠離了他真正的自己。 在都市中,我們先失去了我們的眼睛,然後我們失去了一切。
假如人活著,是一個真正專心的人,那麼他除了專心一意於他自身內在的生命之外,是再也不遑他顧了。 假如人果然能超越於自身日常生活的俗務之外,他就會像是突然間從一種極端的痛苦中甦醒過來一樣,看著眼前的每一樣事物,幾乎沒有一物不是美麗的。
我們想想看,那一種使一個真正徹底中國山水之藝術家的心中,果然含有了全自然風景之心情,到底是什麼樣子?天才型藝術家所達成之哲學性極高之山水真義,其中尤以關仝與范寬為最。范寬之〈谿山行旅〉像「父親」,關仝之〈秋山晚翠〉則像「母親」。
人類文明自古以來(約新石器末或更早),若具體言之,並和今日文明相關(或直接相關)者,應以陶器文明為主(距今約7,000 年或更早)。於此期間,我們可清楚地找到此古文明中,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此即前文所提及之: 神話、文字、logic。 形式遞增,存在遞減。
我,一個生命者,在我一生漫長的路程中,不論遭遇怎樣的挫折、失敗、困擾、悲苦、歡樂或不智,於其經驗、情境與各式各樣情緒性發作的背後或其中,我始終有一條從不曾改變的基本法則,支持我就這樣活下去。它具體的語句表達,應該是: 高歌快樂地往前走吧!
情人節,看哲學家史作檉談愛。 史作檉在十二年之間,寫下關於愛情、慾望與生、死間的牽繫,與自我和宇宙間的距離,與你我的每一天的日常。 他說:「什麼是愛情?愛情就是那種經過大苦,通過眼淚之淨洗,即刻便又恢復到雀躍般兒童之心的本質者。愛情就是不可用愛情以外任何原因,而妨礙到愛情本身存在的事物。」
我們到底要怎樣去遭遇一個真的藝術家呢? 不論你曾崇仰何人何物,並以誰為師,最後你必須回到你自己本身。 藝術從未遠人,只是人遠離了他真正的自己。 在都市中,我們先失去了我們的眼睛,然後我們失去了一切。
假如人活著,是一個真正專心的人,那麼他除了專心一意於他自身內在的生命之外,是再也不遑他顧了。 假如人果然能超越於自身日常生活的俗務之外,他就會像是突然間從一種極端的痛苦中甦醒過來一樣,看著眼前的每一樣事物,幾乎沒有一物不是美麗的。
我們想想看,那一種使一個真正徹底中國山水之藝術家的心中,果然含有了全自然風景之心情,到底是什麼樣子?天才型藝術家所達成之哲學性極高之山水真義,其中尤以關仝與范寬為最。范寬之〈谿山行旅〉像「父親」,關仝之〈秋山晚翠〉則像「母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也都是"人本"的問題; 上天給了我們神志、思想、情感於種種知覺......在不同外在環境的相互反應時, 上天大德,又給了人有自己的絕對"自由意識", 如此形成了"眾生百態"的所謂"娑婆世界"! 在自然規律下,人本就是在"生、老、病、死"不變原則下,又在"上天大德-絕對自由意識"的個人智慧功力深淺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在沒有目的的看書時,曾經看到中藥的理論,其中君臣佐使的觀念,影響我蠻深的! 如今在分析事情及作企畫時,一定會照著這樣的分類來進行。獨木不成林,而不是森林,則無飛禽走獸。生態是無法完整的。 一切終究都是自然而然的,是事物本來就要這樣的,人力真的主導不了太多!這不是宿命論,反而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論調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也都是"人本"的問題; 上天給了我們神志、思想、情感於種種知覺......在不同外在環境的相互反應時, 上天大德,又給了人有自己的絕對"自由意識", 如此形成了"眾生百態"的所謂"娑婆世界"! 在自然規律下,人本就是在"生、老、病、死"不變原則下,又在"上天大德-絕對自由意識"的個人智慧功力深淺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在沒有目的的看書時,曾經看到中藥的理論,其中君臣佐使的觀念,影響我蠻深的! 如今在分析事情及作企畫時,一定會照著這樣的分類來進行。獨木不成林,而不是森林,則無飛禽走獸。生態是無法完整的。 一切終究都是自然而然的,是事物本來就要這樣的,人力真的主導不了太多!這不是宿命論,反而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論調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