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淨土,取大悲船,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第八大門本文
第八大門中,有三番料簡。
第一、略舉諸經來證,勸捨此忻彼。
第二、彌陀釋迦,二佛比較。
第三、釋往生意。
第一、略舉諸大乘經來證,皆勸捨此悕彼者。
一、謂耆闍崛山,說大經二卷。二、觀經一部,王宮耆闍兩會正說。三、小卷無量壽經,舍衛一說。四、復有十方隨願往生經明證。五、復有無量清淨覺經二卷一會正說。六、更有十往生經一卷。
諸餘大乘經論,指讚處多,如請觀音、大品經等。又如龍樹、天親等論,歎勸非一,餘方淨土,皆不如此丁寧。
第二、彌陀釋迦二佛比較者。
謂此佛釋迦如來,八十年住世,暫現即去,去而不返,比於忉利諸天,不至一日。又釋迦在時,救緣亦弱。如毘舍離國救人現患等,何者?時毘舍離國人民,遭五種惡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兩耳出膿。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無聲。五者、所食之物,化為麤澀,六識閉塞,猶如醉人。
有五夜叉,或名訖拏迦羅,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氣。良醫耆婆,盡其道術,所不能救。
時有月蓋長者為首,部領病人,皆來歸佛,叩頭求哀。爾時世尊,起無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汝等一心合掌求見。」於是大眾,皆從佛勸,合掌求哀。爾時彼佛,放大光明,觀音勢至,一時俱到,說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復如故。
然二佛神力,應亦齊等,但釋迦如來,不申己能,故顯彼長,欲使一切眾生,莫不齊歸。是故釋迦處處歎歸,須知此意也,是故曇鸞法師,正意歸西。
故傍大經奉讚云:「安樂聲聞菩薩眾,人天智慧咸洞達,身相莊嚴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顏容端正無可比,精微妙軀非人天,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
第三、釋往生意者
就中有二,一、釋往生意。二、問答解釋。
第一問曰:今願生淨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廣,十信三賢,攝受正法,契會不二,見證佛性,明曉實相。觀照暉心,有無二諦、因果先後、十地優劣、三忍三道,金剛無礙,證大涅槃。大乘寬運,欲無限時住,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問有三番,問曰:願生淨土,擬欲利物者,若爾,所拔眾生,今現在此。已能發得此心,只應在此拔苦眾生。何因得此心竟,先願生淨土,似如捨眾生,自求菩提樂也?
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如智度論云,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立得出難。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眾生無別。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二、大論復云,菩薩生淨土,具大神通,辯才無礙,教化眾生時,尚不能令眾生生善滅惡,增道進位,稱菩薩意。若即在穢土拔濟者,闕無此益,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也?
三、大經讚云: 「安樂佛國諸菩薩,夫可宣說隨智慧。於己萬物亡我所,淨若蓮華不受麈。往來進止若汎舟,利安為務捨適莫。彼已猶空斷二想,然智慧炬照長夜。三明六道皆已足,菩薩萬行觀心眼。如是功德無邊量,是故至心願生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