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1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普賢行願品》講記 26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看到庚七、「頌請佛住世」。
請佛住世的目地是為了請轉法輪,因為我們希望佛陀說法不只是一時的,而是常常可以請佛來說法。就像好幾位大陸居士知道我要常住在杭州,他們就很高興,因為如果我常住杭州,他們就能夠常常過來聽法,所以內心一直很歡喜。我們請佛住世也是一樣的心境,希望佛、佛菩薩、大德們能夠常常住持於世間,我們就能夠常常請轉法輪利益眾生。
請佛住世包括祈請外在佛住世及內在佛住世,祈請外在佛住世就是外在的佛菩薩、善知識,勸請他們慈悲留於世間,來度化我們這些無依無靠的顛倒迷惑眾生。前面有講過,我師父老人家兩次勸請廣欽老和尚住世,他老人家就是因為我師父的勸請結果就再次住世,神通自在的大成就者,他們是生死自在的。
內在佛住世即是請我們自性佛住世,也是一樣常常憶念三寶,因 為我們平常心想的都是一些顛顛倒倒,貪、瞋、癡、慢、疑,諂、驕、愛、嫉、慳,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顛倒的時候,我們自性佛隱沒,而自性的修羅、自性的地獄、自性中的畜生、惡鬼顯現。
若我們反過來不要想那些六道甚至三惡道相應的事情,我們多去想想、多去思惟佛法,以佛的知見、眼光來看這個世間,今後你就能夠常隨佛學,這也是不斷地在請自性佛住世。
所以,想想佛的智慧眼會怎麼看這個世間?佛的智慧眼會怎麼看待這件事情?比如我們跟人家起爭執了,你就想想會怎麼做;或者面臨一件事情難以抉擇的時候,你想想如果是佛、菩薩、大德們會怎麼做,這個時候就是讓我們自性當中的佛,能夠住世
前面所講是請佛住世的有相行,接著說明無相行,無相行就是觀察能請所請全體法性,無二無別。請佛住世同時觀察我們的心,當我們心清淨的時候,外在的佛能夠顯現,內在的佛也能夠顯現,這個是庚七的頌請佛住世。
接著請看庚八、「合頌後三」。
後面這三個就是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迴向,為什麼這三個必須合著頌、合著討論呢?因為這三個都是屬於迴向。我們之前講過,「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恒順眾生」是迴向給眾生,「普皆迴向」是總迴向。
所以第一個「常隨佛學」是迴因向果,即迴因地之行成就果地上的佛果菩提;而「恒順眾生」是慈悲的迴自向他;第三個「普皆迴向」就是迴事向理,把一切的事相回歸到不生不滅的自性當中,即觀察這一切都不離自性所顯,然後迴向這一切都要恢復我們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總共有這三種的迴向。請先看到第一個:
辛初、「合頌三門」。
辛初又分壬一、壬二、壬三,有三個部份,
第一個是壬一、總標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此頌文中,「」就是禮敬諸佛,「」就是稱讚如來, 「供養」即廣修供養,這是第三個。請佛住世是第四個,請佛轉法輪是第五個。第六個是隨喜功德,第七個是懺悔業障。為什麼把十大願王的第四個「懺悔業障」放在頌文中較後面的順序呢?
因為頌文中前面這六個都是屬於生善,而懺悔是屬於滅惡,即前面的七個可以分為生善跟滅惡這兩個部分,所以在文字上這麼安排。前面修行十大願王的善根,包括有相行及無相行的善根,以猛利的意樂、以強大的菩提願迴向眾生、迴向佛道。
迴向眾生就是剛才講的迴自向他,把這些善根布施迴向給眾生迴向成佛就是前面講的迴向菩提、迴因向果,就是希望成佛,而希望成佛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夠度眾生
迴向為什麼能夠有這種強大的力量以及猛利的意樂呢?這是我們上課一開始講的,因為有二種菩提心力量的推動。是在前面,中間是,後面是迴向,就像車子前面有牛跟馬在拉,中間是車子本身,後面有人在推、有力量在推。
這個時候只要前面拉的力量跟後面推的力量,其方向一致的話,車子就跑的很快。或者比如車子陷到泥巴裡面去了,前面牛馬在拉,後面有人在推,這個時候就能夠把車子從泥沼裡面給推出來。所以發願在前面,以二種菩提心來發菩提願,而後面的迴向,也是以二種菩提心將這些功德迴向。
我們前面講過,菩薩為了度眾生而發起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所以迴向的時候也是要迴向眾生、迴向佛道。迴向成佛也是為了眾生,因為成佛之後,才能具足廣大的威德力、智慧力來度眾生,所以有這兩種菩提心的力量的支持,迴向就能夠漸漸地趣向真實即迴向眾生還有迴向佛道。
那此處為什麼沒有提到迴向實際真如理地呢?為什麼迴向沒有提到迴事向理呢?因為這兩個的本體就是普皆迴向,以上是說明壬一、總標迴向。
接著請看到壬二、「別顯三門」。
此處三門就是指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迴向,這三個都是迴向。先看第一個常隨佛學,常隨佛學就是迴向菩提,將一切的功德迴向能夠成就無上菩提,而成就無上菩提的目的,也是希望成就大威德力來廣度眾生。
因此常隨佛學就是要我們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佛,這個佛當然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總的來說是包括佛、菩薩,甚至包括祖師、一切大德,他們的身口意之所行,我們應常隨學;還有他們的在因地跟果上之行,我們也要隨學。
身口意最極圓滿的就是佛陀,你想想佛的身業、戒律在戒律裡面規定我們怎麼做,那我們就照著去做,佛若這麼做我們也這麼做,這是學佛的身業;或者我們想想弘一大師,他的身業是怎麼樣慈悲、調柔、清淨,我們也隨學弘一大師的身業,想想在這種情況之下弘一大師他會怎麼做?
就像以前我師父跟我們說:「在末法時代,有時候因為外在環境影響,大家的行為、思想都是顛倒的,若你不曉得該怎麼判斷,或是這個事該怎麼做的時候,你就想一想,如果弘一大師印光大師會怎樣做?」
比如八關齋戒,我們手上就不帶金手錶、金項鍊,或者胸口就不戴花。如果對於我們來說,有戴沒戴感覺也差不多,這是因為我們很濁,所以感覺不出太大差別。但是你想想,弘一大師的照片是那麼的清淨,如果弘一大師手上帶個金手鐲,你感覺是怎麼樣?會是慘不忍睹啊!
印光大師的照片是很嚴肅的,若其胸口戴一個胸花,寫著貴賓某某某,你應該也覺得這是慘不忍睹。如果換作是我們的照片,感覺我們有戴沒戴差不多,反正我們也就是這樣子,從這裡你就知道原來受八關齋戒,不能香花鬘確實是有道理的,因為它跟清淨心是不相應的。
若你說:「佛太遙遠了,佛的境界太高了,我無法想像!」你就想一想祖師們,我師父老人家就說:「你要多想想近代的祖師,因為菩薩教化眾生都是隨著眾生的因緣,眾生根機強,菩薩就示現強,眾生根機弱,菩薩則示現弱,是這樣子的。」所以智者大師示現是一種功德相狀,而近代弘一大師印光大師示現又是另外一種相狀,都是跟我們現代的人的根性比較相應、比較接近。
若比較相應的時候,我們覺得多少還可以隨學,不會高攀不上,這真是佛菩薩的慈悲啊!所以我們應該多想想近代的大德,就像拜佛前,我師父教我們觀想印光大師弘一大師廣欽老和尚慈舟大師等等,這件事情如果他們去做合適不合適?
比如你今天想要去唱歌跳舞,在受八關齋戒之後,想要去說說笑笑的唱歌跳舞,你就想一想:「弘一大師如果這麼做合適不合適?」反正是極為不合適,你就會知道:「我們不應該這麼做。」以上是說明學習佛的身業。
接著講學習佛的口業,佛所教授的經典即是佛的口業。我們要常常去說法語,就算沒有什麼法語好說,你也多唸阿彌陀佛不要說一些世俗的言語,不要說一些污穢的言語、粗話或者人我是非,這個都不好,這個是學佛的口業。
再來是學佛的意業,即學佛清淨的意業。佛的意業是什麼呢?就是慈悲跟智慧,就像前面所講世俗菩提心的慈悲,還有勝義菩提心的智慧,我們都應當去隨學,以上是說明隨學佛的身口意三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