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孔孟講仁義,老子講道德;那麼,這些哲人是否就只會做個老好人而不會批評論斷?他們一樣會批評論斷的,不過就不會糾纏不休,更加不會與人作無謂的爭論。
提起「批評論斷」,古時是用「好惡」(hào wù)的。例如:好善惡惡(hào shàn wù è)、好是惡非。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3】
孔子說:只有仁者,能公正地賞識別人的善,能公正地厭惡他人的惡。
「賞識別人的善」與「厭惡他人的惡」的好惡,可以分作三個不同的層面的:①感性的 ②知性的 ③心性的
①感性的好惡,純屬於個人情緒的,這種喜好厭惡是主觀的,你喜歡這兒討厭那兒,是個人的事,只要不抵觸法律,不涉及誹謗,則一般都會尊重個人的喜好。
②知性的好惡,除了先有個人情緒之外,加上外在的見聞之知,而作出價值批判,以示其立場。
③心性的好惡,此乃屬於良知良能的,這種好惡必須是客觀的,無私心利益的;亦非情緒的抒發;而且其好惡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公義、為了大眾,而最重要的,是要向良心交代的。所以,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那麼,何解只有仁者,能公正地賞識別人的善,能公正地厭惡他人的惡?
蓋「仁者」,是指真誠、有愛心、有承擔的人。真誠,就沒有私心私利,光明磊落。有愛心,就會顧及他人的感受,也會考慮大眾的公義。即使非其非,都是讓有是非之心的人,洞悉一些世人的醜惡,以作警惕。有承擔,是會為公義、為社會黑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講句良心話。其實,不必是仁者才能公正無私地好惡,只要人格獨立自主的,都可以憑良心作出批評論斷。
所以,古之聖哲,凡是涉及天下蒼生的是非黑白,他們都會作出公正的批評論斷的,只不過其表達的形式,則各自因應不同的境況而有所不同而已。
要好惡,就容易;但要問心,就難了!
(寫於2022年6月26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各位:有沒有遇見過一個言行輕佻的人,他的才學會很踏實的呢? 這則《論語》在字面上相當淺白,但歷來的解釋,就各有各說,不盡相同。正正因為字少淺白,它的涵義的延伸性,就比較豐富深遠,這是符合邏輯學的原理的。而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對「不固」的解釋。 茲抄錄前人的說法,然後筆者也提交一個說法,以供參考:
世事萬物都有個度,水冷卻至零度,自然就會結冰;加熱至百度,就要沸騰。再加熱,就會化成蒸氣。輪胎氣不足,就會影響行駛速度,如在公路高速行駛,就相當危險。若果胎氣太足,顛簸不已。如注氣超負,可能會爆胎。人亦如此,過激,積怒成疾,可能會中風。過懦,可能變成鼻涕蟲,自嗟自怨,以致抑鬱成病。
來問: 近再讀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作者認為中國人的醜陋,儒家應負不少責任云云。 至於為什麼會讓孔孟背負這些莫須有的罪名,原因就有很多啦,互聯網隨便都可以找到相關的材料,茲不贅矣。不過,有幾個基本觀念一定要清楚的: 魯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香港的教育,無論在大、中、小學,都很少提及人格教育,即使有些學校開設倫理科,又或舉辦德育活動,亦鮮談及如何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這嚴肅的課題。 然則,何謂「獨立自主的人格」呢?所謂「獨立」,就是不受別人的左右,不受外物(私利、權位)的影響,而在道德人格上,作出良心的抉擇,此即「自主」。
有問:「人士」抑或「人仕」? 「人士」才對。蓋「人士」者,泛指某些人,例如:社會人士、地方人士。而「仕」乃指官吏,例如:仕宦,仕途。 依此,男士、女士,都是對男女的通稱;但,「仕女」則用「仕」,舊指官僚貴族的婦女,所謂官紳仕女。 提到「仕」這個詞,就想起《論語》有句話,許多人的解釋,都值得商榷的:
前文提到宰我是孔門高弟,聰明才智過人,在外交政事上亦很有表現,後世尊稱為孔門十哲之一。孔子飄泊期間,他大部分時間都與孔子一起的。有時還遣派宰我代表孔子出使齊、楚兩國,可見孔子是很相信宰我的外交才能的。以宰我之才,若能深切內省自覺,內斂自持,很可能便是孔子的傳道弟子。 這問題就大了!
各位:有沒有遇見過一個言行輕佻的人,他的才學會很踏實的呢? 這則《論語》在字面上相當淺白,但歷來的解釋,就各有各說,不盡相同。正正因為字少淺白,它的涵義的延伸性,就比較豐富深遠,這是符合邏輯學的原理的。而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對「不固」的解釋。 茲抄錄前人的說法,然後筆者也提交一個說法,以供參考:
世事萬物都有個度,水冷卻至零度,自然就會結冰;加熱至百度,就要沸騰。再加熱,就會化成蒸氣。輪胎氣不足,就會影響行駛速度,如在公路高速行駛,就相當危險。若果胎氣太足,顛簸不已。如注氣超負,可能會爆胎。人亦如此,過激,積怒成疾,可能會中風。過懦,可能變成鼻涕蟲,自嗟自怨,以致抑鬱成病。
來問: 近再讀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作者認為中國人的醜陋,儒家應負不少責任云云。 至於為什麼會讓孔孟背負這些莫須有的罪名,原因就有很多啦,互聯網隨便都可以找到相關的材料,茲不贅矣。不過,有幾個基本觀念一定要清楚的: 魯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香港的教育,無論在大、中、小學,都很少提及人格教育,即使有些學校開設倫理科,又或舉辦德育活動,亦鮮談及如何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這嚴肅的課題。 然則,何謂「獨立自主的人格」呢?所謂「獨立」,就是不受別人的左右,不受外物(私利、權位)的影響,而在道德人格上,作出良心的抉擇,此即「自主」。
有問:「人士」抑或「人仕」? 「人士」才對。蓋「人士」者,泛指某些人,例如:社會人士、地方人士。而「仕」乃指官吏,例如:仕宦,仕途。 依此,男士、女士,都是對男女的通稱;但,「仕女」則用「仕」,舊指官僚貴族的婦女,所謂官紳仕女。 提到「仕」這個詞,就想起《論語》有句話,許多人的解釋,都值得商榷的:
前文提到宰我是孔門高弟,聰明才智過人,在外交政事上亦很有表現,後世尊稱為孔門十哲之一。孔子飄泊期間,他大部分時間都與孔子一起的。有時還遣派宰我代表孔子出使齊、楚兩國,可見孔子是很相信宰我的外交才能的。以宰我之才,若能深切內省自覺,內斂自持,很可能便是孔子的傳道弟子。 這問題就大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孔子對「仁」的提問,經常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能有一個最為核心的答案,那會是什麼?應該就是「愛人」了吧?這是他對樊遲提出的解答。素樸,卻到位。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愛人上升到領導者的層次,便是實施仁政:讓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比好人還好,比惡人還惡,而人前不流露好惡,才是理想的人格──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亦或是邪惡的?這二者都有人認同。 或許在「性善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們深信「性善論」是對的。相對的,或許在「性惡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邪惡的人,所以他們也深信「性惡論」是對的。既然這兩種理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孔子對「仁」的提問,經常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能有一個最為核心的答案,那會是什麼?應該就是「愛人」了吧?這是他對樊遲提出的解答。素樸,卻到位。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愛人上升到領導者的層次,便是實施仁政:讓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比好人還好,比惡人還惡,而人前不流露好惡,才是理想的人格──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亦或是邪惡的?這二者都有人認同。 或許在「性善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們深信「性善論」是對的。相對的,或許在「性惡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邪惡的人,所以他們也深信「性惡論」是對的。既然這兩種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