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2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孟講仁義,老子講道德;那麼,這些哲人是否就只會做個老好人而不會批評論斷?他們一樣會批評論斷的,不過就不會糾纏不休,更加不會與人作無謂的爭論。
    提起「批評論斷」,古時是用「好惡」(hào wù)的。例如:好善惡惡(hào shàn wù è)、好是惡非。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3】
    孔子說:只有仁者,能公正地賞識別人的善,能公正地厭惡他人的惡。
    「賞識別人的善」與「厭惡他人的惡」的好惡,可以分作三個不同的層面的:①感性的 ②知性的 ③心性的
    ①感性的好惡,純屬於個人情緒的,這種喜好厭惡是主觀的,你喜歡這兒討厭那兒,是個人的事,只要不抵觸法律,不涉及誹謗,則一般都會尊重個人的喜好。
    ②知性的好惡,除了先有個人情緒之外,加上外在的見聞之知,而作出價值批判,以示其立場。
    ③心性的好惡,此乃屬於良知良能的,這種好惡必須是客觀的,無私心利益的;亦非情緒的抒發;而且其好惡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公義、為了大眾,而最重要的,是要向良心交代的。所以,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那麼,何解只有仁者,能公正地賞識別人的善,能公正地厭惡他人的惡?
    蓋「仁者」,是指真誠、有愛心、有承擔的人。真誠,就沒有私心私利,光明磊落。有愛心,就會顧及他人的感受,也會考慮大眾的公義。即使非其非,都是讓有是非之心的人,洞悉一些世人的醜惡,以作警惕。有承擔,是會為公義、為社會黑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講句良心話。其實,不必是仁者才能公正無私地好惡,只要人格獨立自主的,都可以憑良心作出批評論斷。
    所以,古之聖哲,凡是涉及天下蒼生的是非黑白,他們都會作出公正的批評論斷的,只不過其表達的形式,則各自因應不同的境況而有所不同而已。
    要好惡,就容易;但要問心,就難了!
    (寫於2022年6月26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