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溝通的方法》#13 安慰

    安慰需要的是同心理,而非同情心; 同理心一就是能準確地傳達「我理解你」、「我和你感同身受」、「我接納你此刻所有情緒」等訊息。

    1. 同情心≠同理心

    說出具體方法之前,我想先請你思考一個問題:安慰需要調用一個人的什麼能力?
    很多人覺得,安慰需要的當然是同情心。看到一個人遭逢變故時,同情心會促使我們去跟他說「太可憐了」「節哀順變」「會好起來的」。但問題是,這不是安慰,這是圍觀啊。這些話體現的其實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出事了,而我沒事,所以我來表達一下態度。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明明在安慰別人,卻得到這樣的回復:「我不要你可憐我。」聽起來很無情,但問題不在對方,而在我們,是我們的溝通方法不對。事實上,安慰需要的不是「可憐可憐你」的同情心,而是另外一種能力:同理心一就是能準確地傳達「我理解你」「我和你感同身受」「我接納你此刻所有情緒」等信息。
    我們說溝通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心理建設的問題。這一點在安慰這個場景中尤為突出。安慰的前提是能感受他人之感受。當然,在具體的方法層面,我們還可以結合下述公式,在行動過程中把安慰分為兩個關鍵動作來把握:
    安慰 = 輕度介入 + 提供支持

    2. 輕度介入

    通常在各種溝通場景當中,我都會建議你選擇更主動的策略 —— 積極、熱情、進取,甚至表現出一定的進攻性。但安慰不一樣。安慰應該是一種相對被動的溝通,需要節制並且溫和地傳遞力量。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你要參加一場招標會。你們全公司都特別重視這個項目,傾巢出動,並且由老闆親自講標。結果你們公司落選了,所有人一個月的努力付諸東流。這在你看來是一個大失敗,你特別想衝上前去安慰老闆。
    這麼想肯定沒錯。但是你要先考慮一個問題:老闆真的需要安慰嗎?落標這種場景,對你來說可能是天塌下來的大事,在他看來可能根本不算什麼。哪怕老闆真的很沮喪,只要他沒有表達出來,你就不能說穿 —— 很多老闆在下屬面前維持著雷厲風行的形象,你的安慰破壞了老板的「人設」,就會讓他感到不適。況且,眼下老闆還在失敗的情緒裡,如果你沒法疏導他的情緒,就相當於拿自己往槍口上撞,怎麼看都是風險大過收益。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安慰人很難、很尷尬,其實是因為我們把握不好自己與溝通對象之間那種微妙的邊界感。這就是為什麼在安慰這個場景中,輕度介入是最安全的 —— 它保證了我們在不冒犯別人的前提下,可以根據需要層層加碼。
    那麼,這個「輕度介入」的輕度,究竟是多輕呢?我給你一個參考標準:只要對方沒有表露出他的需求,就不要主動提供安慰。
    你其實只需要說一句話:「老闆,您看需要我做什麼,您隨時安排。」沒錯,輕度介入的安慰,只需要向對方表達兩層意思:「我會陪著你」、「我願意為你分擔」。
    另外,在安慰朋友時,輕度介入意味著不要把自己變成問題的「第三者」,不要自告奮勇去當調解員。如果你的朋友需要,好好陪陪他,帶他去吃點好吃的或者發洩發洩,就足夠了。即使你們關係特別好,安慰時也不宜用力過猛,可以一點點根據對方的需求推進。

    3. 提供支持

    輕度介入之後,為了進一步推進關係,你還要做一個關鍵動作:提供支持,讓對方感受到「行勝於言」的力量。
    有時候,支持可以是資源意義上的。比如,下屬家裡有事兒,公司規定只能請假 5 天;你動用一點小權力,多給他放兩天假。這種支持比你說什麼更能安慰對方。當然,支持還有另外兩種,一是情緒支持,二是經驗支持。
    安慰本身是在表達「我關心你」的態度,在鞏固你我之間的互動關係,並不需要承擔「替你解決問題」的重大責任。

    4. 小結

    • 關於安慰的溝通,要洞察情緒,但不要情緒化。安慰者要能起脫情緒,來表達自己的開放性和建設性。
    • 輕度介入:當判斷對方需要安慰時,你才提供安慰。提供支持不是干預進去,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而是提供情緒或者經驗上的支持供對方選擇。
    • 當自己成為被安慰的對象時,也要帶著同理心去面對別人到位或者不到位的表達,及時關閉問題,不要讓自己成為職場上的「祥林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