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為什麼會成功,又如何成功?
要想成功需要做到什麼,要滿足那些必要條件?
《
成功竟然有公式》作者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從小便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習慣於追尋各種複雜問題的答案。
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想問清楚「到底為什麼?」的態度,讓他忍不住拆解「成功」的組件,研究它的運作機制。最後將這看似無法量化的問題,找到了量化的答案。
他專注於科學上的成功,從各種資料數據裡,看出成功的發展模式。以大數據為基礎,發展出放諸四海皆準的成功定律,期待之後的每個人可以運用成功定律,編寫自己的未來。
成功第一定律:優異的表現x人際樞紐
一般會將成功視同於優異的表現,認為只要有好的表現,就可以帶來成功。但他的研究結果則顯示未必必然。
不少案例的顯示讓人對這樣的認知大失所望,最終優勝者與競爭對手間的聲望往往天差地遠。因為成功的決定權最終不在於自己的努力或優異表現,關鍵在於人脈樞紐。
換句話說,優異的表現是成功的前提,眾人對其感受與認同所產生的「能見度」,才會為未來的成功發揮作用。
由於成功歸屬於「集體現象」,才能夠解釋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驚人成就或罕見作為的人,未能得到該有的聲譽而沒沒無聞。真正有名,有名到超出自己的領域圈者,則未必與「表現」有關,甚至與「內容」無關。
成功第二定律:表現有上限,成功無上限
旗鼓相當的對手在難以評選出優劣的時候,「不可測的外部性」影響力就越大。
姿態、外表以及個性等印象(即便可能刻板),會成為評價的依據。我們的經驗、立場與價值觀不僅會對評價產生偏誤,有些人會獲得加權,就連登場順序與時機都將成為勝出的關鍵。(相關議題可以參考:
突破不對等意識,成功需要沉穩心態~)
而成功的獎賞也不只在有形的部分,在很多面向上都可以獲得無形的好處,影響力的規模也大過其他人,在未來持續起著作用。
原有的光環不容易熄滅,一舉一動更容易受到關注,容易獲得巨大的成功,也可能遭受負面影響。
成功第三定律:成功x適存度=未來的成功
一如知識可以帶來認同,認同會起到鼓勵的作用,讓人想獲得更多認同,觸成正向循環。
過往的成功可以為自己帶來「優先連結」,讓「成功」的雪球越滾越大,能見度持續擴張,拉大競爭者之間的鴻溝,讓成功者獲得下一個成功的機率提高。
大數據演算法下的人氣排行榜,也會持續為個人的「作品」帶來社會影響,導致結果變得不可測。
一旦「優先連結」與「適存度」兩者互相配合,將可能趕上原先的劣勢。儘管舊的節點依然保有優勢,新的節點則依然擁有反敗為勝的契機。
名氣與品質未必能保證每一次的社會適存狀況,人氣與特質也可能引領新的局勢樣貌。
成功第四定律:多元性團隊可以帶來成功
作者根據案例資料的研究認為,成員之間關係的強弱連結,可以讓彼此想法、理念與價值觀的拉扯,為產品與公司樣貌帶來風格多樣性;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在社會需求上取得平衡,避免偏離主流所認同的樣貌。
太過關係緊密的團隊,由於彼此契合度高,想法一致,容易想法極端而不被市場接受。反過來太過疏離的團隊,也無法端出讓大眾喜歡的作品。
隨著團隊的規模愈大,個人對最終結果的貢獻愈不平均。雖然說是團隊,卻需要一靈魂人物作為領導,拿捏工作或創作的尺度與進展。
全明星團隊,由於誰也不服誰,反而太過自我中心導致爭執不斷,沒能進行有效溝通與合作,造成「集體愚蠢」,難以達成有效共識。
團隊合作雖有其好處,但是最終的功勞讚譽則只會歸於特定個人。這樣的結論,並非基於真正的表現,而通常在於認知辨識上的便利性;我們有限的注意力會幫我們自動篩選排序,造成聲望獎賞分配不均。
要想在團隊中取得成功,最終還是得要走出領導者身後的背景;了解定律的運作機制,爭取不公不義的鎂光燈。
成功第五定律:堅持,成功隨時到來
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假如不是在三十歲左右取得重大成就,接下來的人生便形同槁木死灰。
然而依據作者研究判斷,能夠達到這樣目標的人只是鳳毛麟角的珍稀物種。
這項認知背後的事實,不僅是因為年輕就代表創意,而是整體而言,年輕人的生產力更高。他們擁有體力與用不完的精力、可以嘗試錯誤的機會也比需要承擔社會上更多責任的成年人多出許多。
換句話說,年齡不是關鍵,真正帶來影響的是生產力的差異,我們是否願意反覆嘗試突破的意識。隨機的想法越多,發揮的影響力可能就越大。
只要執行力夠強大,就連脆弱的作品或想法也會得到強化,創造出可觀的影響力。不論在任何領域,都有這樣的例子。擁有執行力,持續在該領域進行創作、發揮自己能力的人,更能夠有一再成功的機會。
堅持不懈,搭配執行力,將可以為我們帶來更高的成就,擠身成功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