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035 觀察緣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執著於「美」,對「醜」就失去了包容性。
同樣的,執著於「善」,對「惡」排斥性就增加了。
如果不察,往往在成就阿修羅道而不自知。
固然,我們再初階段必須擇善固執
但是我們漸漸地發現,對於善、惡的執取,
往往也會成為內心擾動之因。

例如:我們愛一個人,
就希望他成為我們心中所愛的善的形相。
父母愛小孩,也是如此。
這樣往往造成內心的不安,及人與人相衝突的原因。
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那是否就不要分別善惡了呢?當然不是!
古德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搖。」
我們分別善惡,更要觀察緣起。
所謂的善惡,往往只是心中的概念。
因為是概念,所以也因此沒有標準答案,
此事詳見《了凡四訓・修善篇》可知。
固然我們應當去惡從善,但是更要以慈悲、智慧審視
在不同因緣下,應如何抉擇?
往往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
聲聞人但是觀「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對境界的善惡美醜,一概不執取,這相對容易的多。
但是修行大乘,應當多事多方便,
然而怎樣從中成就自他二利,而非增長我見,
這需要智慧觀察的。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 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 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做過程中, 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而感到不順心。 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 於順境生貪、逆境生瞋, 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沉醉、愛著, 是不是又是一種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因此,在上述的文中, 尊者很直截地告訴我們,要了解「心」, 就從他的作用處去找。 當我們領納外境,並生起 「善」、「惡」、「美」、「醜」等分別時, 心就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些對佛法信心不深的人, 往往視佛門禮儀為「迷信、著相」, 殊不知這也正顯現出自己見識的淺薄。 何以故?佛陀說:「緣起法,甚深!甚深!」 例如合掌這件事來說, 就氣功乃至現代尖端科學的儀器測量都發現, 對我們調氣、攝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佛陀所開示的行儀,往往有它深意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阿迦曼尊者說過: 「湯匙在湯裡攪拌,是嚐不出它味道的。 只有用舌頭去嚐,才能真正知道湯的味道。」 學習佛法,這是剛開始必經的過程。 但是,往往我們將過程當成結果。 也就是說,學法後,就停在「知解」的階段,而不去實踐。 這樣,縱然說的天花亂墜,實際上, 心中永遠是「找自己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文字般若是「標月指」,為何說佛經是「標月指」? 因為透過佛經的開示中,我們能夠了解「何者為真心,何者為妄心。」循著經典的指示,便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就像我們循著指向月亮的指頭,能夠見到真月,因此說佛經是「標月指」。 往往有狂禪者,錯解般若者,見佛說離一切相,便棄文字般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般的人,總是希望消災免難、增福增壽, 佛法中的修行人當然也是如此期盼。 不過,這件事本身是福是禍,其實不在事情的本身, 而在於我們的心態。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的修行,目標只是定在福報(而非福德)的增廣, 而將我們的修行都迴向世俗的福報, 可是生活上的受用卻是極為簡單,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 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 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做過程中, 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而感到不順心。 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 於順境生貪、逆境生瞋, 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沉醉、愛著, 是不是又是一種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因此,在上述的文中, 尊者很直截地告訴我們,要了解「心」, 就從他的作用處去找。 當我們領納外境,並生起 「善」、「惡」、「美」、「醜」等分別時, 心就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些對佛法信心不深的人, 往往視佛門禮儀為「迷信、著相」, 殊不知這也正顯現出自己見識的淺薄。 何以故?佛陀說:「緣起法,甚深!甚深!」 例如合掌這件事來說, 就氣功乃至現代尖端科學的儀器測量都發現, 對我們調氣、攝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佛陀所開示的行儀,往往有它深意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阿迦曼尊者說過: 「湯匙在湯裡攪拌,是嚐不出它味道的。 只有用舌頭去嚐,才能真正知道湯的味道。」 學習佛法,這是剛開始必經的過程。 但是,往往我們將過程當成結果。 也就是說,學法後,就停在「知解」的階段,而不去實踐。 這樣,縱然說的天花亂墜,實際上, 心中永遠是「找自己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文字般若是「標月指」,為何說佛經是「標月指」? 因為透過佛經的開示中,我們能夠了解「何者為真心,何者為妄心。」循著經典的指示,便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就像我們循著指向月亮的指頭,能夠見到真月,因此說佛經是「標月指」。 往往有狂禪者,錯解般若者,見佛說離一切相,便棄文字般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般的人,總是希望消災免難、增福增壽, 佛法中的修行人當然也是如此期盼。 不過,這件事本身是福是禍,其實不在事情的本身, 而在於我們的心態。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的修行,目標只是定在福報(而非福德)的增廣, 而將我們的修行都迴向世俗的福報, 可是生活上的受用卻是極為簡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善」是經過對內由「仁」產生的「道」,以及對外由「目的地」產生的「路」,具體形成引導。 所以會形成凝聚,所有因為立場衝突、角色不同、環境迥異、方向對立,所形成的故事,都只是在說明世界上擁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各種「善」所帶來的良性循環,而不會陷入「你一旦不跟隨指引,就是惡。」的善惡二元論。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因為眾生對「我」的執著,因此常生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心念,貪瞋癡三毒熾盛,最後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若能從「隨喜」眾生的善行開始,一次次訓練自己心量開闊,也會發現愈來愈美好!因此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因著某些目的而來。從彼此之間獲得一段珍貴的友誼。 成為彼此人生的伴侶,又或者是事業上的合作伙伴。若以利益的觀點看待,心裡便產生了計較。在我們眼裡十惡不赦的人,在家人的心裡可能是個善良美好的人。 如果一個人可以帶給自己的是良性的成長及快樂,應該就能歸類為「好」的人。 很多時候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善」是經過對內由「仁」產生的「道」,以及對外由「目的地」產生的「路」,具體形成引導。 所以會形成凝聚,所有因為立場衝突、角色不同、環境迥異、方向對立,所形成的故事,都只是在說明世界上擁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各種「善」所帶來的良性循環,而不會陷入「你一旦不跟隨指引,就是惡。」的善惡二元論。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因為眾生對「我」的執著,因此常生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心念,貪瞋癡三毒熾盛,最後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若能從「隨喜」眾生的善行開始,一次次訓練自己心量開闊,也會發現愈來愈美好!因此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因著某些目的而來。從彼此之間獲得一段珍貴的友誼。 成為彼此人生的伴侶,又或者是事業上的合作伙伴。若以利益的觀點看待,心裡便產生了計較。在我們眼裡十惡不赦的人,在家人的心裡可能是個善良美好的人。 如果一個人可以帶給自己的是良性的成長及快樂,應該就能歸類為「好」的人。 很多時候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