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037 地基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師父過去曾經跟我說:
「蓋房子,地基最重要。一個房子沒有地基,
上面蓋的再漂亮,終究是無用的,
稍微一個小地震就垮掉了。」
因此,初學佛的地基必須先加強,
而這個地基就是「明信因果」,
以及「對治煩惱」,乃至「培養道心」。
捨此別求,想要學佛得到解脫,那是無意義的行為。
往往見到學佛者,或者把學佛當做拜神明,完全不明理;
或者另個極端,便是把學佛當成做學問,
宗教情操微薄,這樣的學佛,
嚴格來說,都稱不上是佛教徒,
因為沒有真正的「歸依」之心。
初學佛應當先學習《遺教三經》,乃至《淨土五經》,
並用來觀照我們的身心,便無此過。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心一境性」, 也就是將心專一、相續的安住在所緣境上。 例如念佛時,心是「能緣」,而佛號便是「所緣境」。 因此,「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是通於內、外道的。 而佛法的三摩地和外道的差別在那裡呢?就在般若的觀慧。 外道雖有種種的聰明才智, 唯獨就是沒有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執著於「美」,對「醜」就失去了包容性。 同樣的,執著於「善」,對「惡」的排斥性就增加了。 如果不察,往往在成就阿修羅道而不自知。 固然,我們再初階段必須擇善固執, 但是我們漸漸地發現,對於善、惡的執取, 往往也會成為內心擾動之因。 例如:我們愛一個人, 就希望他成為我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 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 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做過程中, 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而感到不順心。 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 於順境生貪、逆境生瞋, 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沉醉、愛著, 是不是又是一種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因此,在上述的文中, 尊者很直截地告訴我們,要了解「心」, 就從他的作用處去找。 當我們領納外境,並生起 「善」、「惡」、「美」、「醜」等分別時, 心就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些對佛法信心不深的人, 往往視佛門禮儀為「迷信、著相」, 殊不知這也正顯現出自己見識的淺薄。 何以故?佛陀說:「緣起法,甚深!甚深!」 例如合掌這件事來說, 就氣功乃至現代尖端科學的儀器測量都發現, 對我們調氣、攝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佛陀所開示的行儀,往往有它深意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阿迦曼尊者說過: 「湯匙在湯裡攪拌,是嚐不出它味道的。 只有用舌頭去嚐,才能真正知道湯的味道。」 學習佛法,這是剛開始必經的過程。 但是,往往我們將過程當成結果。 也就是說,學法後,就停在「知解」的階段,而不去實踐。 這樣,縱然說的天花亂墜,實際上, 心中永遠是「找自己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心一境性」, 也就是將心專一、相續的安住在所緣境上。 例如念佛時,心是「能緣」,而佛號便是「所緣境」。 因此,「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是通於內、外道的。 而佛法的三摩地和外道的差別在那裡呢?就在般若的觀慧。 外道雖有種種的聰明才智, 唯獨就是沒有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執著於「美」,對「醜」就失去了包容性。 同樣的,執著於「善」,對「惡」的排斥性就增加了。 如果不察,往往在成就阿修羅道而不自知。 固然,我們再初階段必須擇善固執, 但是我們漸漸地發現,對於善、惡的執取, 往往也會成為內心擾動之因。 例如:我們愛一個人, 就希望他成為我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學了佛之後,我們願意吃素、 放生、學習經論、佛堂用功......., 這些都是善業,但是在造做過程中, 往往也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而感到不順心。 此時我們應當迴光返照,不管順心否,都是我們業力的顯現。 於順境生貪、逆境生瞋, 或者於法門的功德法喜、沉醉、愛著, 是不是又是一種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因此,在上述的文中, 尊者很直截地告訴我們,要了解「心」, 就從他的作用處去找。 當我們領納外境,並生起 「善」、「惡」、「美」、「醜」等分別時, 心就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一些對佛法信心不深的人, 往往視佛門禮儀為「迷信、著相」, 殊不知這也正顯現出自己見識的淺薄。 何以故?佛陀說:「緣起法,甚深!甚深!」 例如合掌這件事來說, 就氣功乃至現代尖端科學的儀器測量都發現, 對我們調氣、攝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佛陀所開示的行儀,往往有它深意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阿迦曼尊者說過: 「湯匙在湯裡攪拌,是嚐不出它味道的。 只有用舌頭去嚐,才能真正知道湯的味道。」 學習佛法,這是剛開始必經的過程。 但是,往往我們將過程當成結果。 也就是說,學法後,就停在「知解」的階段,而不去實踐。 這樣,縱然說的天花亂墜,實際上, 心中永遠是「找自己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見三編復周伯遒書。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佛塔是佛意的所依物,若建造可謂是功德無量,若損毀則過患無窮。思惟此理,甚至對別人建造的佛塔,無論是大小、形式、美觀與否,都不能妄加評價,更何況是毀壞呢?若重新修復破損的佛塔也有大功德。
Thumbnail
什麼是『根基深厚』呢?其實很難說明,對於未求道的人,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根基如何,但是如果他答應求道後,他的根基就不凡了,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根基也不能用一年級或四年級來判別,例如:一年級的陳兄,念念之間都想渡他的同學,時常找人來給後學成全,並且開釋道義,已經渡了7人求道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
Thumbnail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見三編復周伯遒書。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佛塔是佛意的所依物,若建造可謂是功德無量,若損毀則過患無窮。思惟此理,甚至對別人建造的佛塔,無論是大小、形式、美觀與否,都不能妄加評價,更何況是毀壞呢?若重新修復破損的佛塔也有大功德。
Thumbnail
什麼是『根基深厚』呢?其實很難說明,對於未求道的人,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根基如何,但是如果他答應求道後,他的根基就不凡了,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根基也不能用一年級或四年級來判別,例如:一年級的陳兄,念念之間都想渡他的同學,時常找人來給後學成全,並且開釋道義,已經渡了7人求道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