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 《法高哲》#9 第二大章結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個人閱讀心得記錄,有很多個人想法。
/////////

「經驗」在社會學中的地位為何?

這邊引用 熱爾梅娜·蒂利翁《生命的片段》內容。
以我的理解,這邊在講「人們用自己的經驗來理解世界」。雖然文中都是在講比如社會學者、歷史學者,或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等等這種高知識份子。但到頭來,不管是哪一種人,所有人都是用自己的經驗來做任何判斷、選擇,或透過自己的經驗來理解社會。
然後文中用一些有點難理解的方法來解釋一個簡單的想法。比如「只有一種經驗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一種自己的神經、自己的骨髓感受到的經驗。」簡單來說就是親身經歷,只有自己親自去做某一件事,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摸到、聞到、吃到,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到那件事,這種經驗如文中所說,才適用於每一個人。
後面提到我們必須要先理解自己,才能理解他人,但文中並不是用「理解」他人,而是用「盤點」他人。「理解」和「盤點」還是不太一樣,這邊有想要表達其他意思嗎?並提到科學可以毫不遲疑的將自己與其研究對象區別開,人文學科也加入這行列,代表之前無法與其區分。最後用了一個我有點看不懂的方式來比喻:
「[…]人文科學並非如此,觀察者、放大鏡,細菌在玻片上蠢蠢欲動,未被明確隔離,而「經驗」(常常是熱騰騰的),像是霧氣布滿在顯微鏡,將這緊張的 (情緒)「細菌」傳給了研究助理。」
有點..無法理解在說什麼..。是在比喻人文科學常會受到研究對象影響,而讓研究成果..可能不〝中立〞?
最後提到:
「涂爾幹的方法是將社會學變成可比擬自然科學的學科,要求社會學者全面中立 (「將社會事實當作事物」)。反之,在社會規範中考慮到個人,是韋伯與布爾迪厄在理解真實經驗上所取得的成就。社會規範是透過個體賦予意義,而得以傳遞。對蒂利翁而言,社會學家應該避免論斷一切,而是盡力去理解整個社會。」
前面有個在講「民調可信嗎?」的章節提到現在不存在完全客觀的民調,有許多原因,其中一項是「目前沒有客觀的規則來處理採樣結果」。所以是否能夠做到全面中立,不管是做民調還是社會學者,我認為是不可能的。
而最後提到的「盡力理解整個社會」
理解社會…是什麼意思呢?

團結互助是烏托邦嗎?

書中提到《溫馨港灣》這部電影。
大概在講主角是個住在破舊平民區的鞋匠,妻子罹患不治之症,還收留了一位剛從港口貨運逃出,面臨警方追氣的非洲年輕人。面對不近人情的行政機構,他居住的街區卻出現了團結互助的力量來保護那位非洲年輕人。
並提到電影試圖探索對待偷渡者這種冷漠甚至暴力的社會關係和社會最弱勢者自發的保護,這兩者的反差。
Q:所有社會都只能建立在利益之上嗎?重新思考上述影片分析,在來回答這個問題。
很明顯的,電影中的主角,儘管自己生活在貧窮的平民區,自己的妻子罹患不治之症,還是收留了那位偷渡者。如果社會只能建立在利益之上,平民區的人們就不會幫助那位偷渡者,因為幫助他,自己得不到實質的利益,甚至還會惹禍上身。
但要如何形容電影中的互助關係,書中有提到,這種豪不涉及自立的交換,這種關係要如何形容呢?
-
我的想法
這邊提到「烏托邦」這個概念,但卻用《溫馨港灣》這部電影製造反差,且電影本身也是各種反差。或許是在講現實雖然某方面會存在部分的烏托邦,但真正的烏托邦,在現實是不可能存在的?
就算平民區的人們都很和平、互助、幫助他人的生活著,但他們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地區,每天都要煩惱食物,或沒有錢看病等。社會需要規範來維持秩序,但有時這些規範太過冷血,不管對象到底是如何困苦都照規矩來。想到前幾天看的《Breaking》,這部電影就是在講因為不合理的規範而讓人走上絕路。
這好像連結到前面講的:「社會規範是透過個體賦予意義,而得以傳遞。」因為只有去理解這些個案,並從中改善或找到解決方法,才能..或許真的變成所謂的〝烏托邦〞?但蒂利翁的:「社會學家應該避免論斷一切,而是盡力去理解整個社會。」
在思考後忽然對於「理解社會」有個想法。
剛剛在聽有人在聊疫情相關的東西有提到一些「數據怎麼樣」。我就忽然想到之前有聽過一種說法,說我們現在有很多數據,各式各樣的數據,但因為人腦沒辦法理解這些數據,也就沒辦法透過這些數據來提出解決方法,然後現在是利用 AI 來運算這些數據,然後人們透過 AI 運算的成果來做決定。
所以這邊講到的「理解社會」,或許我們確實沒辦法理解,因為社會太龐大了!有各式各樣的事件,各式各樣需要注意的是,能源、交通、居住、教育、商業行為等等。如果要理解社會,我在想是不是要理解社會所有的元素,然後才能真正的〝理解社會〞?

本大章綜合整理

社會是個有組織的整體,透過其規範,規定個體之間的關係。
Q1.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自我實現同持表示成為人,並發展人所具有的能力:理性、語言等,進一步得到幸福。
Q2.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問題在於要了解,面對社會規範,人是自由的,還是受控制?
Q3.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問題在於要了解,如果社會能夠整合所有人,他如何透過制度做到這一點?
-
定義社會的那段句子,一開始本書確實將這整句話拆開來解釋,看了也明白其道理,但本章全部看完後再來看那句話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因為要實現自我,所以進入社會,但社會有各式各樣的規範,各式各樣的衝突,或許感到厭煩、感到不公,但這都是我覺得自然的一部分。我一直記得本書一開始在「政治」章節提到要正視人們的黑暗面,如果只依人們良善的一面來制定規範會發生很多問題。
也因為這些黑暗面,社會永遠會存在這些讓自己感到厭煩和不公的一面。
我在想這邊是不是在講,不要因為這些面向而排斥社會,排斥群體?
總之也是很有趣的一章,學習到非常多。
另外看本章內容也忽然有個領悟,我發現哲學好像都會先給你一個大框架,然後再去解釋這大框架下其他所有元素是什麼意思,如果每個元素如果都可以理解,那也就能夠可以理解一開始給的那個大框架是什麼意思。
比如本書使用的方法,先給你「社會」這個大框架,然後定義社會,再用一些問題來引導讀者思考和了解「社會」到底是什麼,最後在綜合整理把全部講的東西擺在眼前,就有一種:「喔~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接下來的章節是「交換」,書中用一句話「任何東西都可以買賣?」來開始這章節。四個問題「為何要交換?」、「交換有助於和平嗎?」、「金錢可以促成公平的交換嗎?」、「人類可以活在沒有交換的社會嗎?」也都是非常有趣的內容!
繼續+u!

avatar-img
11會員
183內容數
日常 / 心得 / 設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enyi 的其他內容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8 我們要逃離社會才能幸福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7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6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5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4 什麼是最好的政治體制?是否應該相信政治?
「政治是眾人之事嗎?」和「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8 我們要逃離社會才能幸福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7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6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5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4 什麼是最好的政治體制?是否應該相信政治?
「政治是眾人之事嗎?」和「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回顧2012.5.26,大鑑禪學會一場電影盛會! 從電影談生命覺觀 ──關于電影《禍水》 ——梁寒衣    不談佛法,就電影論電影,它本是一部充滿人道省思與人文關懷的經典作品——導演蒂帕梅塔解剖了一個事實:透過狹隘、封閉的道德系統與社會運作,代代人類以「鐵鞋」反覆套裝、框嵌於其他「不幸者」的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經濟學是一門人和社會互動的學問,許多經濟學上的預測,都因為人性而失了準。身為一個挺上流階級出身的經濟學家,關心的卻是福祉經濟學,這本回憶錄說明了人確實是經驗的動物,而在經驗中,開出人性的花朵。 跟著讀書會,分二次把這本其實有點厚度的書讀完,大致算是通順好讀的。從他的成長背景開始說起,非常流暢的說明
  在這樣的實踐可能性之下,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種公民社會,必須要去創造一種能夠抵禦「人與人彼此踩踏」的保護力量,去維護一座每個人願意做為捕手接住彼此的麥田,去建立一個破碎之後的舒適圈仍能重新被亡羊補牢的世界。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筆者在上周的最後,並不是在講笑話,你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切入人性。不然各位自問,為了弱勢訂立法案,你會想支持那個你熟悉的,還是根本不知道這是哪位的? 熟悉,指的是住你家對面的那個阿桑,小時候每天出門都會遇到的老農,你會知道他們的苦,曉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案......
Thumbnail
基本上,這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社會學在講:個人在社會結構之下,有沒有可能擺脫結構的制約。答案,就要看個人怎麼理解了。問過一下,讀社會學的人,答案多是「不可能」或「很難」。理由是,社會結構深深制約著行動者。 . 故事中住在首爾邊緣(蛋殼區)的農村兄弟姐妹,因為家裡的制約,讓他們想要擺脫這樣的制約,
Thumbnail
世界是我們的認知所構成,我們要穿越孤獨的沙漠,真正的內心解放是讓自我分析成為日常。國外常常看到一句話:home is a feeling. 像宇宙的塵埃,內心的解放必定穿越孤身的沙漠。眾人皆瘋才正常的世界?離別不會提前預告。這篇文章討論了過往與當下的自己相處,並引述了佛洛姆的觀點,似曾相識的比喻。
Thumbnail
『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應當看作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結果。』~ 法國社會學家 艾維爾·涂爾幹 (Émile Durkheim) 昨天談了『遊戲社會學』,這門有趣的學科,覺得有些欲罷不能,許多有趣的資訊還想分享給大家。所以今天就嘗試從歷史的脈絡,梳理一下四位主要學者其深入獨到的研究見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回顧2012.5.26,大鑑禪學會一場電影盛會! 從電影談生命覺觀 ──關于電影《禍水》 ——梁寒衣    不談佛法,就電影論電影,它本是一部充滿人道省思與人文關懷的經典作品——導演蒂帕梅塔解剖了一個事實:透過狹隘、封閉的道德系統與社會運作,代代人類以「鐵鞋」反覆套裝、框嵌於其他「不幸者」的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經濟學是一門人和社會互動的學問,許多經濟學上的預測,都因為人性而失了準。身為一個挺上流階級出身的經濟學家,關心的卻是福祉經濟學,這本回憶錄說明了人確實是經驗的動物,而在經驗中,開出人性的花朵。 跟著讀書會,分二次把這本其實有點厚度的書讀完,大致算是通順好讀的。從他的成長背景開始說起,非常流暢的說明
  在這樣的實踐可能性之下,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種公民社會,必須要去創造一種能夠抵禦「人與人彼此踩踏」的保護力量,去維護一座每個人願意做為捕手接住彼此的麥田,去建立一個破碎之後的舒適圈仍能重新被亡羊補牢的世界。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筆者在上周的最後,並不是在講笑話,你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切入人性。不然各位自問,為了弱勢訂立法案,你會想支持那個你熟悉的,還是根本不知道這是哪位的? 熟悉,指的是住你家對面的那個阿桑,小時候每天出門都會遇到的老農,你會知道他們的苦,曉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案......
Thumbnail
基本上,這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社會學在講:個人在社會結構之下,有沒有可能擺脫結構的制約。答案,就要看個人怎麼理解了。問過一下,讀社會學的人,答案多是「不可能」或「很難」。理由是,社會結構深深制約著行動者。 . 故事中住在首爾邊緣(蛋殼區)的農村兄弟姐妹,因為家裡的制約,讓他們想要擺脫這樣的制約,
Thumbnail
世界是我們的認知所構成,我們要穿越孤獨的沙漠,真正的內心解放是讓自我分析成為日常。國外常常看到一句話:home is a feeling. 像宇宙的塵埃,內心的解放必定穿越孤身的沙漠。眾人皆瘋才正常的世界?離別不會提前預告。這篇文章討論了過往與當下的自己相處,並引述了佛洛姆的觀點,似曾相識的比喻。
Thumbnail
『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應當看作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結果。』~ 法國社會學家 艾維爾·涂爾幹 (Émile Durkheim) 昨天談了『遊戲社會學』,這門有趣的學科,覺得有些欲罷不能,許多有趣的資訊還想分享給大家。所以今天就嘗試從歷史的脈絡,梳理一下四位主要學者其深入獨到的研究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