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給別人需要的,而不是你認為的。】

當年的菜鳥雄心壯志,覺得自己沒有甚麼完成不了的。 安排演出都是趁年輕、做口碑。印象深刻聯絡了A單位,對方一聽:「你們要去找XX協會合作,或是XX醫院,不然沒有人會來啦!」對,他們不需要免費的活動。這個聯繫最後當然不了了之。
同一時間,另一個B單位熱情承辦:「這樣的演出在這邊很難得。」還為此大力招募觀眾。
也有那種一開始興趣缺缺,結束後積極詢問,或是當下合作太愉快,敲碗後續但再也沒消息。
當你投入越多、接觸越多,就會了解,很多時候的成功,並不是那句「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把握就可以,也會參和一些政治、環境、時機跟私人因素,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所以對我而言,每一場都是最好的一場,不用勉強。
需要師資時,C表明這裡就是沒資源,人口外流很嚴重,學生沒刺激,也沒鬥志,如果有老師來很好,沒有也沒關係,但不能拿你們在外面的那套標準來衡量。
D表示只要對學生好都好,全力配合,關鍵時刻:很抱歉因為某些原因,這一學期沒有預算。E明明也沒多餘的經費,但就是認為需要的,寫計畫、找贊助,怕沒老師來,怕學生甚麼都沒有。
少子化是一個大趨勢,但趨勢歸趨勢,看甚麼最準? 學生的參與、老師的反應、家長的回應。
常常是夾心餅乾的?人士,有時在這之間,會聽到來自於甲方、乙方、承辦方不同的聲音,可以同理不同立場的為甚麼。
有時候會遇到,老師反應學生:「很難教、又玻璃,沒講甚麼就哭了」,學生課後直接退社。或是上完課,學生精神都來了,雙眼發亮,一直問下一次還可以請這位老師嗎?被學生激勵的老師不管行事曆有多滿,都會安排出時間。
就像每一屆的學生風水輪流轉,每幾年的行政團隊都會大風吹,有時候會遇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組合,有時直接悲情收牌也不用太捨不得。
花了青春學會的重點:那些你認為好的、重要的、需要的,一旦不是對方想要的,它就是多餘的浪費。就像腸胃不好的人,勉強進食,只會拉得更慘。而且屢試不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