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上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積極回饋、沈浸感]

  • 誘人的目標
  • 無法抵擋且無法預知的積極回饋
  • 漸進改善的感覺
  • 越來越困難的任務
  • 需要解決卻暫未解決的緊張感
  • 強大的社會聯繫
然而能夠讓你刷抖音上癮,其實是因為它用一些大大小小的互動細節,可以讓你大腦中
的多巴胺激增,出現「行為上癮」。行為上癮跟物質上癮(比如藥物及毒品上癮等)的
生理機制是相似的,他們都是刺激大腦中的同一個區域出現的結果。
在著名學者普林斯頓心理學博士亞當· 阿爾特(Adam Alter)
關於行為上癮的著作《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
他列舉了六項行為上癮的構成要素,分別是:
抖音作為正被流量主、廣告主追逐佔坑的產品,已經滿足了上面的這些要素,正在給用戶帶來不同程度、無法擺脫的獎賞和刺激,讓一些人「行為上癮」。
不可預測的內容
在抖音首頁的推薦頁面,每次手指下滑,我們似乎永遠猜不到下一個影音會是什麼,這種機制可以被稱為間歇性變量獎勵(intermittent variable rewards)。
每滑動一下,會出現是萌蠢的貓狗,還是搞笑的惡作劇,還是某個小技巧的教程,還是某個明星的生活動態,或者是一個廣告?估計只有抖音的個性化推薦演算法才知道答案。
或許有時候抖音推薦的影音,你並不喜歡。這時可能有人會這樣想:這個影音不喜歡,滑走就好了,15秒的影音並沒有很長,就算影音很爛沒有創意,也聽到了很有張力和表現力的BGM呀,看下一個影音就好了。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話,那麼這種想法可以被稱為「帶動機的感知」(motivated perception),它會改變我們使用抖音時產生的負面情緒。
以上這些,都會讓在抖音上看影音的用戶,體驗到行為上癮中「無法抵擋且無法預知的積極回饋」這一個要素。

自動循環播放

抖音裡的影音播放,其中一個重要的互動就是自動循環播放。在你的手指剛上滑,全螢幕顯示並配有個性化背景音樂的影音撲面而來,是不是有點反應不過來?這種「措不及手」的感覺,其實是科學的。
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認為,人腦中負責其他底層感官的部位會第一時間接收到外界的刺激,比如聽覺和視覺的刺激,而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皮質則總會慢上半拍,沒有前者那麼迅速。
因此我們的大腦,確實會先接收到抖音影音的音樂和圖像,接著才會去理性思考:這個影音講了啥,我接下來要點讚還是要略過它。
像抖音影音的自動循環播放,微信朋友圈裡的小紅點,更多app使用的那些色彩鮮豔、靈動漂浮的圖標,都在人們「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收割了注意力和時間。

15秒引起的「節點」

抖音的影音為15秒,通常不能完整地呈現一段配樂,影音的內容一般也無法展現完整的故事和情節。因此抖音的很多影音,都會給人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多看幾遍,甚至會對這些並不完整的影音記憶深刻。
這是一種被稱為「蔡戈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的心理現象,這個理論認為人們本能有著將事情做完的驅動力,而那些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會比那些已經處理的事情更加印象深刻。
20世紀初期,心理學家布爾瑪·蔡戈尼克做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她讓一群成年人去做20個簡短的小任務,比如動手類的塑黏土、造箱子,智力類的解謎題、數學題等。蔡戈尼克讓參與者完成部分任務,並對另外一些還沒有完成的任務進行干擾。隨後,讓受試者回憶自己做過的任務,數據顯示,記得的未完成任務,是已完成任務的兩倍。
這些還沒有完成,卻又在心裡記得、並且讓自己擁有緊張感的事物,可以稱之為「袢子」。它的積極作用是會驅動人完成任務,消極作用則是可以讓人陷入無窮無盡的拖延狀態。而它也是行為上癮中「需要解決卻暫為解決的緊張感」這個要素。

被點讚綁架

在抖音裡面,點讚的位置就在影音上傳者頭像的下方,被放在了一個相當順手且重要的位置。觀看影音的人,點擊完那一顆點讚按鈕後,一顆紅心會動態跳出,填滿按鈕。這些顏色和出現的形式,可以及時給到點讚者一個積極的回饋,讓人感覺點讚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不過被點讚這個動作影響更大的是影音的上傳者。
看著推薦頁面裡的影音動不動點讚過萬,如果自己上傳的影音沒有人點讚,不僅讓人心裡難受,也會像是一種公開譴責:自己的影音不夠有趣,好友不夠多……
在影音上傳者的體驗中,點讚也是一種間歇性變量獎勵(intermittent variable rewards)。它會讓人們有更強烈的意願去獲得它,比如會讓人開始轉發到新浪微博、微信裡面推廣,例如會更加頻繁地打開App查看動態通知頁面。 (是不是跟你發完一條微信朋友圈後,想要持續關注評論和點讚的心情一樣?)
Facebook是較早使用點讚按鈕的社交應用,它的創辦人之一西恩‧帕克(Sean Parker)曾經向大眾說明。
每當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讚或評論的時候,你便會獲得一次「多巴胺」所帶來的滿足感。
曾經有一個名為Lovematically的App,目的就是給用戶信息推送裡的每一幅圖點讚,這個產品接上Instagram的API後,馬上就被封掉了。這個產品的創辦人認為:
它(點讚)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古柯鹼。它們難以覺察地成為主宰我們文化的第一代數位毒品。
avatar-img
6會員
4內容數
思想的力量,讓我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品味定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無動機行為 不是所有行為反應都是有動機的,至少並非是一般意義下『滿足需求』的動機,就是想要追求自己沒有或需要的東西。 普遍的動機原理被視為『因應coping』而非『表現expression』。 正面表述[成熟、成長、自我實現] 負面表述 [從眾、階級、趨避風險] 口述:可能可以理解為一種本能,為了生
維度 共同身處的世界是三維所構成,所以同時具備偉大特質的作品,所以建築比畫作,更容易讓人感受到偉大。 日常行徑或多數活動,二維模式更容易進行互動也增加理解的效率,所以以效率驅動世界的現代,也同時在消解人類身處的三維的世界。 這種感受的原點,其實是看進擊巨人和鋼之鍊金術師時候發現的,我認同這兩部作品的
無動機行為 不是所有行為反應都是有動機的,至少並非是一般意義下『滿足需求』的動機,就是想要追求自己沒有或需要的東西。 普遍的動機原理被視為『因應coping』而非『表現expression』。 正面表述[成熟、成長、自我實現] 負面表述 [從眾、階級、趨避風險] 口述:可能可以理解為一種本能,為了生
維度 共同身處的世界是三維所構成,所以同時具備偉大特質的作品,所以建築比畫作,更容易讓人感受到偉大。 日常行徑或多數活動,二維模式更容易進行互動也增加理解的效率,所以以效率驅動世界的現代,也同時在消解人類身處的三維的世界。 這種感受的原點,其實是看進擊巨人和鋼之鍊金術師時候發現的,我認同這兩部作品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種效應指出了我們對未完成事物的焦慮以及我們有多麼容易被這種狀態控制。從這個角度來說,利用這樣的方式來促進自己學習或繼續工作的方式雖然很大程度是有效的,但未必是一種健康的作法。我們的大腦更喜歡的事情其實是:把一件事情完成,然後忘掉,如果沒有什麼新的需要的話,從此就不再想它。
Thumbnail
利用正向情緒和積極行為來改善拖延習慣對心理狀態的影響。評論包括負向情緒與拖延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適時中斷專注力以及內建行為更接近成功的方法。
Thumbnail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 1.老是刷社群、打遊戲的人 如果你老是刷社群、沉迷打遊戲,這本書將為你分享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 2.想了解為什麼有人玩遊戲玩到瘋掉的人
Thumbnail
大腦是受到獎賞的影響,但這個系統已經過時了,因為科技的快速發展。然而,人類仍然無法抗拒各種社交程式,這些程式成為一種現代的毒品。而免費的觀念對於人口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探討了習慣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深遠影響。他說明了一個關鍵概念:習慣是透過一個由暗示、慣性行為和獎賞組成的迴路形成的,而這個迴路會培養出一種渴求,進而驅動習慣的自動化。 以電腦發出提示音或智慧型手機的通知為例,這些通知就是一種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原子習慣中關於情緒和環境的影響,以案例和探討方式呈現。探討了情緒如何成為一種追蹤工具,同時也設想了如何重新設定大腦享受困難的習慣,以及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習慣的形成和改變。
Thumbnail
#抖音的危害 最近看到抖音短影片使大腦釋放多巴胺的資訊,並且引致上癮、注意力下降的說法。 我覺得「上癮和注意力下降影響一國的國力」,還不是中共對大腦研究之後找出的「使用」方式。 查了一下,確認多巴胺的效果之一是「提高記憶力」。
Thumbnail
連鎖效應可以應用在建立新習慣上,本文介紹消費連鎖效應的「狄德羅效應」,以及將新習慣連結在舊習慣上的「習慣堆疊」。文章也討論了拳擊有氧運動、精實創業、綠色車輛VISION AVTR,以及感恩對大腦的益處。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四條定律是讓它令人愉悅。當體驗令人愉悅時,我們更有可能重複一種行為。人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行為轉變的基本準則: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要保持一個習慣,你需要有即時成就感,即使它體現在細微之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種效應指出了我們對未完成事物的焦慮以及我們有多麼容易被這種狀態控制。從這個角度來說,利用這樣的方式來促進自己學習或繼續工作的方式雖然很大程度是有效的,但未必是一種健康的作法。我們的大腦更喜歡的事情其實是:把一件事情完成,然後忘掉,如果沒有什麼新的需要的話,從此就不再想它。
Thumbnail
利用正向情緒和積極行為來改善拖延習慣對心理狀態的影響。評論包括負向情緒與拖延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適時中斷專注力以及內建行為更接近成功的方法。
Thumbnail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 1.老是刷社群、打遊戲的人 如果你老是刷社群、沉迷打遊戲,這本書將為你分享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 2.想了解為什麼有人玩遊戲玩到瘋掉的人
Thumbnail
大腦是受到獎賞的影響,但這個系統已經過時了,因為科技的快速發展。然而,人類仍然無法抗拒各種社交程式,這些程式成為一種現代的毒品。而免費的觀念對於人口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一書中,探討了習慣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深遠影響。他說明了一個關鍵概念:習慣是透過一個由暗示、慣性行為和獎賞組成的迴路形成的,而這個迴路會培養出一種渴求,進而驅動習慣的自動化。 以電腦發出提示音或智慧型手機的通知為例,這些通知就是一種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原子習慣中關於情緒和環境的影響,以案例和探討方式呈現。探討了情緒如何成為一種追蹤工具,同時也設想了如何重新設定大腦享受困難的習慣,以及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習慣的形成和改變。
Thumbnail
#抖音的危害 最近看到抖音短影片使大腦釋放多巴胺的資訊,並且引致上癮、注意力下降的說法。 我覺得「上癮和注意力下降影響一國的國力」,還不是中共對大腦研究之後找出的「使用」方式。 查了一下,確認多巴胺的效果之一是「提高記憶力」。
Thumbnail
連鎖效應可以應用在建立新習慣上,本文介紹消費連鎖效應的「狄德羅效應」,以及將新習慣連結在舊習慣上的「習慣堆疊」。文章也討論了拳擊有氧運動、精實創業、綠色車輛VISION AVTR,以及感恩對大腦的益處。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四條定律是讓它令人愉悅。當體驗令人愉悅時,我們更有可能重複一種行為。人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行為轉變的基本準則: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要保持一個習慣,你需要有即時成就感,即使它體現在細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