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想 | 「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讀後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作者:金炳完 譯者:林侑毅 出版社:采實文化

這本書在說什麼?

閱讀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學習,更重要的是要能產生新的觀點、解決問題。
但閱讀一本書時,難以避免的會處於作者的框架,畢竟每個人皆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可參考另一篇讀後感框架效應),甚至挑到內容有所偏頗,或是難以理解的書籍也不無可能;而一次閱讀多本書可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從不同書籍交叉查找閱讀,可截長補短,整合成更完整、更有用的資訊,並且找出交集之處或是矛盾之處,尤其是跨領域且針對同一主題的相關書籍群,其框架、角度、著力點都有所不同,有助於我們更客觀、多元、宏觀的看待這個主題,且更能觸發創意思考,而這就是我們最想要的:創新的洞見。

誰適合讀這本書?

  1. 喜愛閱讀但閱讀速度緩慢的讀者
  2. 想要快速、廣泛、深入研究主題者

摘要

整本書緊扣著核心觀念「串聯、整合、建構」。整體流程大致如下:
  1. 從一開始選定主題,主題可能是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或是想瞭解的議題。初學者可將主題盡量具體化,並越聚焦越好,如此較容易掌握串聯閱讀法的妙用,因為若太抽象或是範圍太大,較容易失焦,會因此無法發揮串聯的效果。
  2. 依主題挑書,挑選與主題相關的書,一開始可從書籍的銷量、作者產量等量化指標挑書,並瀏覽目錄檢視架構,如此挑選相對較安全,也許挑三本、五本、十本,依個人狀況而定。
  3. 將不同書籍分解並加以串聯,串聯時務必緊扣主題,必須清楚的知道我們要找的內容為何。常見的情況是,一本書與主題緊密相關且對我們有用的資訊,往往不到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其他篇幅用於鋪陳、解釋、說明實驗方法、解析以及案例分享,這些內文對於我們想要快速掌握重點並無太大的實質幫助,因此,我們就只擷取需要的內文即可。當然,若想細細品味整本書的前後編排就另當別論了,畢竟享受一本書的全部與串聯閱讀法的目的並不相同。
  4. 整合所串聯之重點,只保留與主題相關的有用資訊,其餘與主題較無關而卻是我們也感興趣的議題,可以考慮另開一個主題來探討,但它必須與眼前這個主題明確地分離,因為現階段我們只保留目前有用的資訊即可,專注於眼前的主題是唯一重要的事;若太多不相關的資訊令我們捨不得放棄,可能造成資訊量太過龐雜而失焦,自然也就喪失了串聯閱讀法應有的效用,此即標準的「該斷不斷,反受其亂」。
  5. 最終目的是建構出創新觀點,找出主題的解答。運用在前面階段的閱讀、串聯以及整合所建立起的知識網路,將主題與自身經驗、跨領域的知識,加上自己的構想,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洞見。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其實是以大腦在閱讀,而非眼睛。意即閱讀是以眼睛為媒介,實質上是以大腦進行思考的活動,大腦理解的越快,自然閱讀速度越快,而大腦理解的速度,是建構在累積閱讀量之上,因為文章的字句是有邏輯的排列,而非無意義的亂碼組合,所以,就算我們不細讀內容,大略看過也能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因此,我們根本不必逐字、逐句、逐行、逐段、逐頁、逐章、逐本閱讀。想像一下,一位常看報紙的人A與一位從不閱讀的人B,他們看完且理解一篇報紙社論的時間,應該有很大的差距,因為社論裡常見的用詞在A的眼裡掃過去即可瞭解,但一樣的詞在B眼裡就必須逐字閱讀才能理解意思,就是這個道理。

讀後感

一直以來,我是屬於「字字珠璣」的讀者,看書是逐字的看,所以看書的速度總是很慢,且往往看到後面卻忘了前面,造成前後不連貫,因此無法融會貫通。總是按部就班的我從沒想過看書是可以挑/跳著看,直到之前看了另一本書「不用記憶的記憶術」,當中提到的「富士山記憶術」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原來看書是從目錄看起,接著依序從大標、中標、小標、粗體字依序閱讀,將整本書的架構置入腦中,因此在閱讀內文時,可以很自然地將內容放進各自的位置,速度當然有所提升,且能夠輕鬆理解。而且在大腦被內文塞滿之前,可在剛剛建立的架構下,保有自由發想的空間,可以自行推敲、猜測及連結,發揮創意建構新想法,說不定建構出內文沒提到的創新觀點,如果我們依書本編排順序閱讀,這些想法就會夭折在作者的框架中呢!「富士山記憶術」我的閱讀改革1.0。
而「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是我的閱讀改革2.0,讓我驚豔之處不只在於閱讀量與速度的提升,而是以主題為中心而展開的閱讀,可避免見樹不見林、避免作者的框架,並且以更宏觀的視野俯瞰這個主題。這也讓我連結到讀過的另一本書「卡片盒筆記法」,它是個跳脫框架的好工具,它也是以主題分類,同樣不侷限於某個領域,只要是相關的主題,也可跨領域連結,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展現它的威力,不同領域的結合,向來是發明的前奏。例如將燈泡、電線、變壓器、發電機、燃料歸類為相關主題,將眾多單一事、物適當歸類後,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就是價值所在。當然,「卡片盒筆記法」與「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是完全不同的系統,他們重視的要素不同,但我認為他們的共同之處,除了兩者皆有廣泛且跨領域的性質,而且可輕易的達到多產的目標。這對於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我們,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
本書介紹了多種閱讀法,有量子閱讀法、抄書閱讀法、編輯工學閱讀法、主題是閱讀法...等,而據本書作者評論,串聯/平台閱讀法乃是集大成,融合多種閱讀法之優點。關於這點,我認為每種閱讀法的目的不同,因此很難說哪一種閱讀法最好,或是哪一種最沒效率,套句老話,「沒有最好的閱讀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法」。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先問問自己,自己閱讀的目的到底為何?確定之後挑選一種較可行的閱讀法嘗試一段時間,給自己嘗試、試驗的機會,畢竟試錯是人生必經之路,說不定閱讀法的試錯反而是好事呢!
最後,書中提供了量子閱讀技巧的練習,目的是突破眼睛逐字閱讀的習慣,從逐字、逐詞、逐句,達到一次閱讀多句的程度,道理就是練習上述的「不以眼睛閱讀,而是以大腦閱讀」。關於這個練習,目前我持保留態度,因為我還沒有試驗過,而且這些練習方法看起來很神奇,例如將書本轉45度、90度、270度、315度閱讀,或是反向閱讀(從最後一個字往前讀到第一個字)以及顛倒閱讀(將書本倒轉閱讀),據作者表示這些練習可提升閱讀的速度及理解程度,老實說目前我很難相信,也許以後等我有興趣練習一陣子,再來更新練習結果。
資料來源:「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第233頁

問問自己

  1. 「串聯閱讀法」對我真的有幫助嗎?當中的哪些觀念對我有用?
  2. 我想運用「串聯閱讀法」研究什麼主題?
avatar-img
32會員
153內容數
『打造財稅腦,創業沒煩惱』 致力於協助準備創業的準老闆,建立財稅思維,避開創業地雷。解決你創業的財稅問題,並幫助你獲得清晰的創業財稅思維,讓你不再擔心創業後的財稅問題,專注於發展事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聖彥學堂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不同於大部分英語教學書,它沒有教我們背單字、記文法、解析句構等方法,而是從根本入手,從內而外、由淺入深的引導,從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建立學習系統」、「使用正確的工具」、「挑選適合的讀物」、「建立單字圖書館」,乃至於「結構式精聽」、「中英腦轉換」,到最後的「以教代學」,循序漸進的讓我們掌握學習的內
讀這本書正好解決了我心中存在已久的疑問:「市面上這麼多資訊來源,究竟要相信誰的?」 各領域皆有以聳動的標題吸流量的文章(屏除腥羶色不談),或是各種整理、懶人包,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偏愛有標準答案的作法,不喜歡模糊空間,降低認知錯亂,且可獲得「多巴胺」(可參考「創造快樂大腦」讀後感),導致只要提出
「框架效應」旨在探索與創造我們看世界的「眼鏡」。 每個人都帶著各自不同的眼鏡看著這個世界,舉凡所有的人、事、物,只要一經這副眼鏡,就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每個人時不時的還會「被」換上別副眼鏡看外界而不自知!其實,我們都隨身帶著好幾副眼鏡,隨著不同的情境而換上不同的眼鏡,進而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那麼,大家一定會想,我們是人類又不是動物,才不會那麼容易受到這些物質所支配呢!但很不幸的是,我們確實就是受這些物質所大大影響。而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是演化而來的動物之一。人類大腦之大且複雜,可追朔到爬蟲類較小較簡單的大腦,演化至哺乳類較大且複雜的大腦,最後進化至人類深不可測的大腦。因此,大腦化學物
這本書不同於大部分英語教學書,它沒有教我們背單字、記文法、解析句構等方法,而是從根本入手,從內而外、由淺入深的引導,從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建立學習系統」、「使用正確的工具」、「挑選適合的讀物」、「建立單字圖書館」,乃至於「結構式精聽」、「中英腦轉換」,到最後的「以教代學」,循序漸進的讓我們掌握學習的內
讀這本書正好解決了我心中存在已久的疑問:「市面上這麼多資訊來源,究竟要相信誰的?」 各領域皆有以聳動的標題吸流量的文章(屏除腥羶色不談),或是各種整理、懶人包,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偏愛有標準答案的作法,不喜歡模糊空間,降低認知錯亂,且可獲得「多巴胺」(可參考「創造快樂大腦」讀後感),導致只要提出
「框架效應」旨在探索與創造我們看世界的「眼鏡」。 每個人都帶著各自不同的眼鏡看著這個世界,舉凡所有的人、事、物,只要一經這副眼鏡,就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每個人時不時的還會「被」換上別副眼鏡看外界而不自知!其實,我們都隨身帶著好幾副眼鏡,隨著不同的情境而換上不同的眼鏡,進而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那麼,大家一定會想,我們是人類又不是動物,才不會那麼容易受到這些物質所支配呢!但很不幸的是,我們確實就是受這些物質所大大影響。而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是演化而來的動物之一。人類大腦之大且複雜,可追朔到爬蟲類較小較簡單的大腦,演化至哺乳類較大且複雜的大腦,最後進化至人類深不可測的大腦。因此,大腦化學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這本書教導如何以六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有效地提取書中的內容並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書中特別強調閱讀不應只有輸入,也需有輸出,並且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完一本書後,制定付諸行動的練習相當重要,並且重複閱讀和覆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想要的目標。本書的簡短書評心得也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在閱讀認識自己相關書籍中遇到瓶頸,剛好又有讀到“多元思維”這個詞,所以想轉換一下思維,多閱讀多思考多整合,想透過這本書學習如何閱讀以及訓練一下思考力的肌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A.讀書能獲得知識,並能在書中得到不同體驗,思考其中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幫助,若能將知識與體驗內化,就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這本書教導如何以六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有效地提取書中的內容並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書中特別強調閱讀不應只有輸入,也需有輸出,並且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完一本書後,制定付諸行動的練習相當重要,並且重複閱讀和覆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想要的目標。本書的簡短書評心得也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在閱讀認識自己相關書籍中遇到瓶頸,剛好又有讀到“多元思維”這個詞,所以想轉換一下思維,多閱讀多思考多整合,想透過這本書學習如何閱讀以及訓練一下思考力的肌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A.讀書能獲得知識,並能在書中得到不同體驗,思考其中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幫助,若能將知識與體驗內化,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