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62.想增加幸福感?要認清「自我」真貌

庫斯曼認為「自我」是指某個社會所定義「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涵,包括人的價值、限制、期待、禁忌等。所謂自我的空洞,也是針對人所體會這種社會層面「人之所是」的內涵而言的。現代人的自我,為什麼會變得空洞呢?原來現代人活在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尤指西方社會),體會不到群體意識、傳統價值、共同意義,也就體會不到社會層面「人之所是」的內涵,於是自我變得空洞,具體而言就是缺乏個人信念和自我價值感。
庫斯曼以英語國家為例。在工業跟革命和都市化之前,絕大部分人居住在鄉村;參與鄰里、教區的群體生活;年復年慶祝基督教傳統節慶,並切代代繼承這傳統;親友、鄉里有相似的價值觀,對事情的評斷往往容易達成共識。
可是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使大量人口離開農村,到工廠成為靠出賣個體勞力的上班族;聚居在都市的工人,難以跟他們的親戚、鄉里、教友來往,只好在工廠與臥室之間獨自奮鬥,勉強餬口。庫斯曼所稱維多利亞時代的自我,就在這個社會脈絡中興起。跟之前時代的自我相比,群體意識、傳統價值、共同意義等因素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自我開始減退,自我開始變得空洞。當時社會所定義「人之所是」的內涵是世俗的、理性的、主觀的,以及是以個人為中心的。那時候基督教的影響猶在,自我的空洞由培養宗教品格來填補,目的是規範個人行為,不至越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存在主義、虛無思想、無神論在西方冒起(歐洲大陸尤甚),基督教的影響衰落,自我的空洞轉而由個人的成長、享受、滿足來填補。這些最終體現於以個人為重心的消費行為,即藉著擁有商品、接受服務來讓「我」成長,變得更好;讓「我」享受,變得更快樂;讓「我」滿足,變得更有價值。這就解釋為什麼廣告從此大行其道,甚至到今天網路時代,更深入人們生活每一個環節。無論是在通訊媒體聯絡、搜尋餐廳的位置、收看新聞報導,總會彈出廣告,告訴用戶他的外表不夠吸引、他的生活不夠有趣、他的人生沒有存在感。這些廣告保證,只要他使用某美容產品,就能提升顏值;只要他到某個祕境遊覽,生活就能更有趣;只要他擁有某奢侈品,就能「被看見」,增加存在感。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