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完美媽咪,也不需要是。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不知道接下來的描述,是否能讓一些媽媽得安慰?
不完美媽咪
我不是特別喜歡小孩的人,因為我神經敏感,尤其怕吵;
我一板一眼,不會童言童語,不懂如何逗孩子開心;
我不是個精力充沛的人,尤其不愛戶外活動;
我怕曬、怕髒、怕風吹,所以我不帶孩子去露營;
我很少陪玩,我從小就對兒童活動沒興趣;
我會彈琴,但不會教,也懶得盯孩子練琴;
我無法長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我很需要獨處;
我不吃孩子吃剩的食物;
我不是家裡最早起的人;
我曾嘗試帶孩子去參加共學團體,但試了一次便打退堂鼓。
原因是,交通往返就耗掉我不少精力,加上要融入一群陌生媽媽和孩子,別說我的孩子焦慮,我自己也覺得不自在、有壓力;
我曾想過多參加親子講座、親職課程等,但我沒有多餘的精力。加上高齡育兒生活的疲憊,我個人覺得腦子變得很不好使;
我有在家教育的理想與憧憬,但在多方評估自身情況後,我放棄了這個選項;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的「我不是」、「我不能」。
我曾思考過,這樣的我,適合當媽媽嗎?
我很喜歡聽過的一段話:

「上帝讓你的孩子來當你的孩子,你就是最適合他的媽媽。」

我想,是的!上帝不誤事,祂知道自己在作什麼。我領略到一件事:
上帝把孩子交給我,不是因為我是萬能「完美媽咪」,也不需要是,因為祂才是最高指導教練,就連我,也是祂的孩子!
我選擇回到我最基本的身份與優先次序:上帝的兒女、基督的門徒 ,然後才是妻子和母親。
後來我想通了,有理想很好,自我期許也很好,但不要讓這些理想或自我期許變成了「應該」,我「應該」這樣、我「應該」那樣,或讓這些成為一個「好媽媽」的標準。
每個媽媽都是獨特的,套句我老友對我說過的一段話:

「媽媽獨特的呼召與學分,也是獨特的過程與體驗,無人可取代,沒有人相同。」

我很認同,也被鼓勵。
我有許多的「我不是」、「我不能」,但還是有不少我可以作、享受作的事,例如:
我勤於料理,讓孩子吃得健康;
我善於訓練孩子規律作息,孩子睡眠充足,每早起床都是開心的;
我樂意料理家務,讓家人有個乾淨清潔的生活環境;
我願意和孩子對話、聊天;
我可以回應孩子的點歌,彈奏他們想聽的曲子;
我發明了一種「假裝我們在咖啡廳」的遊戲,在家裡播放咖啡廳音樂,孩子們畫畫,我看書;
儘管不喜歡上山下海,但在孩子學齡前,不分晴雨,我還是幾乎每天帶他們出門活動,就算只是去逛個超市;
上帝是如此豐富,在夫妻相愛與合一的基礎上,祂讓不同的父母發展出不同的家庭風格、文化與使命,世界因此更豐富。
當我放下與人比較的心,選擇與祂同工,按照祂對我的設計來生活,
育兒人生還是有辛苦,但心情可以更輕省、更自在。
「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
(聖經.哥林多後書 8:12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是平凡的二寶媽、基督徒。婚後的備孕之路遠比想像的艱難與漫長,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分別在38歲及41歲時生了兒子和女兒,開始了高齡育兒之路。 願和您分享我和孩子、先生及上帝一起成長的小故事,讓人生不只是「過生活」,更像是「讀生活」。 歡迎您來逛逛,一起發現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天,兒子感冒請假在家。經過看診、吃藥並休息一天後,當晚身體狀況好多了。睡覺前,他說:「媽媽,我想跟你聊一下。」 他說:「我希望你明天再幫我請假一天。」我說:「你已經好多了,而且快篩都是陰性,不是確診,不需要再請假。」 只見他紅著眼睛,苦著臉一直要求我再請假一天。我覺得不尋常......
我因為討論某事而傳一段訊息給朋友,她看完我訊息後的反應是大笑。
這天一早全家趕赴新竹參加老友婚禮。 我18歲就認識了老友,一起走過快30個年頭的朋友能有幾個? 一起參加封閉國家的短宣; 一起參加香港短宣; 身為香港人的老友,開啟我第一次的香港自助行; 當老友在澳門工作的那幾年,我到澳門找她玩; 有年大學開學時,老友還託澳門僑生回台時帶禮物給我,是我喜歡的衣服,她
有一天,我和姊妹提到,因著我家發生一個突發事件,先生有感而發地說:「幸好我們家沒什麼太貴重的物品!」我說:「我們家最貴重的就是『我們自己』了!」 順著這個話題,我們繼續聊「錢」和「財產」這件事,交流想法,聊了很多、很深。
最近在小組中和姊妹們共讀《改變帶來醫治》這本書,其中一段讓我特別有感: 「我們有許多藉口,像是『成功的經驗才分享出來』...... 我們不想揭露自己,因為我們想要表現完美。...... 真正的好見證是,一個罪人不是見證他自己多麼得勝,而是見證神多麼饒恕。」
因著一場不期而遇的遊行,我們全家開啟了一場「碎念比賽」。 因有人求觀賽,姑且記錄一下。
這天,兒子感冒請假在家。經過看診、吃藥並休息一天後,當晚身體狀況好多了。睡覺前,他說:「媽媽,我想跟你聊一下。」 他說:「我希望你明天再幫我請假一天。」我說:「你已經好多了,而且快篩都是陰性,不是確診,不需要再請假。」 只見他紅著眼睛,苦著臉一直要求我再請假一天。我覺得不尋常......
我因為討論某事而傳一段訊息給朋友,她看完我訊息後的反應是大笑。
這天一早全家趕赴新竹參加老友婚禮。 我18歲就認識了老友,一起走過快30個年頭的朋友能有幾個? 一起參加封閉國家的短宣; 一起參加香港短宣; 身為香港人的老友,開啟我第一次的香港自助行; 當老友在澳門工作的那幾年,我到澳門找她玩; 有年大學開學時,老友還託澳門僑生回台時帶禮物給我,是我喜歡的衣服,她
有一天,我和姊妹提到,因著我家發生一個突發事件,先生有感而發地說:「幸好我們家沒什麼太貴重的物品!」我說:「我們家最貴重的就是『我們自己』了!」 順著這個話題,我們繼續聊「錢」和「財產」這件事,交流想法,聊了很多、很深。
最近在小組中和姊妹們共讀《改變帶來醫治》這本書,其中一段讓我特別有感: 「我們有許多藉口,像是『成功的經驗才分享出來』...... 我們不想揭露自己,因為我們想要表現完美。...... 真正的好見證是,一個罪人不是見證他自己多麼得勝,而是見證神多麼饒恕。」
因著一場不期而遇的遊行,我們全家開啟了一場「碎念比賽」。 因有人求觀賽,姑且記錄一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大雨下著下著,我與孩子站了40分鐘,不禁思考,我到底在堅持什麼?
從沒想過嫁人這件事,但我嫁人了。 在結婚之前,我自營服飾是個板娘,是個很有氣勢的生意人。 這輩子從來沒想過「家庭主婦」這件事!!! 從來不是我的選項!! 從小看著媽媽就這樣一輩子埋在家裡,沒有自已的生活,也不再有「自已」的想法 我不要我不要,我不想這樣過一輩子也不想要這麼辛苦的生活。 但因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願意生小孩的不願意教,生不出小孩的有些過得自在逍遙,有的則一直干涉別人孩子的決定,有的生小孩的年輕人,寵孩子,捨不得打罵... 當孩子的,就像上面的文章一樣,左右...為難。 看書看到這頁文,心中感觸極深,想...有一天要為這頁文寫寫... 我想...在家人眼中,被看見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妳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生活,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那天,和諮商師聊到現在的生活節奏讓我有點卡住時,諮商師反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愣住,因為似乎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就當了媽媽。 回想在有孩子以前,我喜歡自由的生活,喜歡想出去就出去、想耍廢就耍廢的隨心所欲,我可以滿腔熱血和朋友飛到馬祖北竿跑馬拉松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大雨下著下著,我與孩子站了40分鐘,不禁思考,我到底在堅持什麼?
從沒想過嫁人這件事,但我嫁人了。 在結婚之前,我自營服飾是個板娘,是個很有氣勢的生意人。 這輩子從來沒想過「家庭主婦」這件事!!! 從來不是我的選項!! 從小看著媽媽就這樣一輩子埋在家裡,沒有自已的生活,也不再有「自已」的想法 我不要我不要,我不想這樣過一輩子也不想要這麼辛苦的生活。 但因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願意生小孩的不願意教,生不出小孩的有些過得自在逍遙,有的則一直干涉別人孩子的決定,有的生小孩的年輕人,寵孩子,捨不得打罵... 當孩子的,就像上面的文章一樣,左右...為難。 看書看到這頁文,心中感觸極深,想...有一天要為這頁文寫寫... 我想...在家人眼中,被看見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妳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生活,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那天,和諮商師聊到現在的生活節奏讓我有點卡住時,諮商師反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愣住,因為似乎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就當了媽媽。 回想在有孩子以前,我喜歡自由的生活,喜歡想出去就出去、想耍廢就耍廢的隨心所欲,我可以滿腔熱血和朋友飛到馬祖北竿跑馬拉松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