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讀Milton Mayeroff的《關懷的力量》:關懷,讓你我在世界上安身立命

原文作者:Milton Mayeroff譯者: 陳正芬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原文作者:Milton Mayeroff 譯者: 陳正芬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關懷一個人,就其最重要的意義來說,就是幫助他人成長並實現自我。我們除了關心人,也可以關心許多事物。關懷以其本身為核心,會將人生命中各種價值與活動加以排序。當一個人關懷的面向甚廣,參與排序的內容豐富且全面,這時在他的生命中就存在基本的穩定性,他在這世界上『就定位』,不會沒有歸宿、隨波逐流或不斷尋找自己的定位。人們透過關懷某些人,透過關懷他人來滿足他人的需要,於是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能夠在這世界上安身立命,不是透過控制、解釋或欣賞,而是透過自己與他人的互相關懷。
在這個空氣中彌漫著病毒,而使人與人之間必須拉開適當間隔的年代,距離顯然是一種美德,也因為數位科技的發展,遠距教學、開會以及線上交易成為可能,世界以一種很不一樣的方式運作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已成帶著戲謔色彩的一句話,但人確實是透過「關係」而存在於世,而有一種以關懷為核心所構成的相互關係,正是你我生命得以就定位的基礎。 在共同的孤獨中,讓我們一起來思索關懷… 一.關懷,讓我們一起成長
當我關懷另一個人時,必須能理解他跟他的世界,我必須能用他的眼睛觀看他的世界,以及他是如何看待自己。我必須能在他的世界與他同在,進入他的世界以便從內在感受生命對他而言是什麼樣子、他努力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他的成長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理解並回應我自己成長之所需,才能理解他對成長所付出的努力,換言之,唯有當我能深入理解自己,才能深入理解別人。
《關懷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關懷的哲學小書,作者思考關懷的意義、模式和元素,並說明以關懷為核心的生命如何為人帶來意義,使人可以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這樣的關懷不同於一般的利他或助人,而是一種深刻的、長期的互動關係,關懷者以幫助對方成長並自我實現為目的,在理解、真誠、信任等元素的運作下,幫助他者成為他自己,讓被關懷者也有能力關懷他人。這是一種互為主體的關係:當一個人真誠地對適當的對象付出關懷,他也能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從而在這個世界就定位(be in place)--我與你,兩人在關係中一起成長。 滿特別的一點是,作者提到,我們關懷的對象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個概念、理想、議題或社群。這大大擴展了關懷的定義,讓我們可以用更不一樣的角度深刻理解自己和世界的關係。當我關懷一個人的時候,首先是體認到對方有成長的需要,瞭解到自己有能力且願意全心投入地幫助對方成長;同樣的,當我關懷一個理念時,我會感受到這個理念會因為我的參與而成長,它在呼喚我,彷彿參與它的世界是我的天職。 透過關懷人或事物,我們不再只是自覺的自為存在(being for itself),也同時是一種他為存在(being for him),我們「同在」於世,互相賦與對方價值,在關係的網絡中立命安身。 而或許這一切的基礎是,一個人必須先關懷自己。自己是很重要的適當關懷對象,只有一個人瞭解自己、真誠面對且信任自己,瞭解自己關懷與被關懷的需要,他才有能力關懷他者,才能夠和世界產生深刻的聯結。
我也可以關懷自己,回應自己成長的需求,我成為自己的守護者,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關懷自己也是一種關懷。
二.關懷的互為主體
……我並沒有迷失自己,我依然保有自己的主體性,而且覺察到我對他和他的世界的反應。我與對方同在,我也為了他而存在,他的存在與我的存在是在同一個層次上,我們共同被確認。……『同在』是整個關懷過程的特徵。」
關懷與生命的意義之間存在著一種很弔詭的關係,當作者在探討關懷如何賦與生命意義時,不時的出現這樣的思辨和提醒。哲學家朱利安·巴吉尼在《我們為什麼要活著》這本書中,提到了將助人視為生命目的的問題所在,這有可能使我們助人其實是為了助己,他人成了幫助我實現生命意義的工具;但助人確實是一件很好的事,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生命是有意義的。該如何理解這個問題? 也許在這種互為主體的關係中,我與你同時都是目的,兩人的存在是被共同確認的。重點在於,只有當我把他者的成長當成關懷的最終目的,我才能真正的付出關懷而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如果我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而付出關懷,那並不是真的關懷,我也無法因此而使生命有意義。 類似的提醒和思考在書中後面的章節反覆出現,除了顯示出關懷是一門需要深刻自省和學習的功課,也讓人聯想到《金剛經》中佛對「布施」的說法:「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我不知道能不能將關懷等同於佛教的布施,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相處,有時需要一種專注而忘我的狀態,當我全心投入於他的世界,不執著於自我,如此才能更接近他者,同時更接近自己。 三.關懷的限制 當關懷被定義為「幫助他人成長並實現自我」時,其實也就意味著有些對象是無法關懷的。例如作者提到不想成長的心理疾病患者、腦部受大規模損傷的病人,這些人缺乏成長的能力,因此即便能給與安慰或關心,卻也無法關懷了。 當我們可能面對的是癌症末期的病人、失智症患者等等也許無法再有所成長的他者,關懷的概念還適用嗎?也許不能單只從「成長」的角度看待關懷;幫助他人有尊嚴的活著,以人性的方式減少痛苦或羞辱,對今日身處高齡化社會的我們來說,並不會比追求成長來得不重要。一如作者反覆提及的「就定位」的概念,關懷,也許最終的目的是在幫助對方就定位,對自己生命的已知與未知能夠信任,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獨特的深度。最終的受益者,則是關懷關係中的每一個人。 四.關懷構成了意義之網
感恩是就定位的自然表現,我感謝我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但我無法感謝或關懷廣義的生命,只能透過關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來感謝生命。
人也許成長到一定的年紀,就會很自然而然地覺察到生命並不只是自己的,它是位於意義之網中,與他人、它者的共生共存。閱讀這本書,除了讓我理解關懷的意涵和價值之外,也讓我更深刻的體悟到,自己的人生其實是因為受到很多很多的關懷才能走到今日;能活在關懷的網絡裡,真的要心存感激。而與其感謝抽象的上天,不如透過關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來表達我的感激。 也許最需要我們關懷的,是那些我們一直以為很瞭解、很關心的人,可能是父母、兄弟、配偶、子女……,我當自省:我的理解是不是還停留在過去?我是否真的有追隨對方的成長或衰老?我能真誠進入對方的世界嗎? 我們也該關懷這個世界上那些阻止我們關懷的事物,甚至是「關懷本身」可能存在的陰暗面;生命有明有暗,信任人性本善可以為人帶來勇氣和自信,但仔細關注那些撕裂的、破滅的、遭背叛的事物,我們才能深刻地自我理解,從種種缺陷中生出真實的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歪帽旅人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