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夢的啟發

夢裡我正與我的博士指導老師meeting,當我侃侃而談最近的讀書心得時,她突然語重心長地說:「慧敏,你不能只注意沈老師的外推方法,你必須要學會『看見外推』。」
「老師,這是否是指我必須要看見『外推』的其他可能性?」
「嗯,你要有自己的觀點。」
我突然醒來,看了眼牆上時鐘,3:45。
三年前因為幫忙籌備沈老師的紀念研討會而有機會認識沈老師的思想,我因為進一步了解沈老師的「外推」方法而突破當時在諮商工作中的盲點-主體的封閉性。還記得在那段時期中我不停反思在以哲學為專業進行諮商的工作中,我為我的來談者做了什麼?是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方法?還是解決了他眼前的問題?我的情緒、感受與來談者有關嗎?實務工作與理論建構之間的空距我該以什麼方式填補?或者我該讓這空距繼續在,因為⋯⋯?
總是急於得到答案的我在接觸沈老師的思想後彷彿又抓到了一塊救命的浮板,我緊抱著這塊浮板很興奮的想與其他人分享,甚至想將它視為哲學諮商的圭臬之一,然而我卻忽視了自己與沈老師的差異,生命的軌跡說明我們各自活出不同的人生景像。回首我的學習過程也不僅是一位哲學家、一位老師、一位哲學諮商師的啟發、學術研究及經驗分享而已,今天清晨的夢使我清晰地明白了沈老師給我的啟發是他能將他的經驗、思考整理為理論系統,並以文字、專書著作分享予後人,這是沈老師的生命創造,接下來我要思考的是,我的創造會是什麼?
我的哲學諮商沒有固定的模式,甚至連我談話的態度、表情會因為來談者而各有不同,我將談話的過程視為我和對方共同創造開出的場域,我們在這場域中以談話創造畫面,我們從過往的經驗、現在的問題談到未來的發展,這樣的談話是否有什麼技巧,與心理諮商有什麼區別嗎?最近我常看到平台上一些心理諮商師的廣告,他們開出各式各樣的課程,課程內容都包含著教人「如何問話、如何回答、如何⋯⋯」,我看見每一個「如何」都隱含著某些前提,也就是人的反應是按著某些規律表現,所以是可以預測、測試,而這些規律來自於觀察、統計,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是指引的途徑之一,我也相當鼓勵有興趣了解諮商工作領域的人可以參考這些課程,然而我至始至終無法滿足於其中,我想是與我活著的態度有密切的關係。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批判我的靈魂?
卡繆的《異鄉人》吸引我的不是它的名聲,僅是2009年於台灣出版的這一版本封面上標著這一句話:「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批判我的靈魂?」是的,「你憑什麼」是我一貫的的生活態度,所以從小我就被貼上:固執、叛逆、太有自己的想法⋯⋯等標籤,我總是在追問「為什麼?」「然後咧?」是我的口頭禪,我真心渴望有人能給讓我滿意的回答,但請不要把每一個人都視為同樣的個體,因為我跟別人不一樣,這樣的性格使我在人生的路途中吃盡苦頭。一頭栽進哲學不是因為哲學很玄,純粹是我在其中開始得到讓我滿意的答案,而且有趣的是,對答案的詮釋是不固定的,不僅因人而異,就連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學習同樣的議題也有不同的收穫。在哲學裡,人的問題不外乎是「真、善、美、聖」的疑問,對這四個真理的理解與詮釋也展現了我們每個人生命的景象。
所以在我的世界裡,每一個人自然有他的議題,只要對方願意,我們可以一起來看有哪些議題,這些議題與真理相關的有哪些?我們過去如何詮釋?現在是否有能力檢視?未來是否有更美好的詮釋?這種理性的談話往往會帶出個人更深層的自我覺察,檢視即是從自我覺察開始。台灣哲學諮商的元老黎老師以多年的經驗及研究提出CISA法,我在學習哲學諮商的過程中跟隨黎老師學習其方法並以此方法進行實務工作,逐漸體悟到這套方法要運用得宜的首要條件是哲學諮商師的自我修養,因為這套方法是引導一個人培養自我療癒、檢視的能力,進而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逐漸朝往健康完整的「全人」發展,因此,CISA法也可以說是喚醒個人哲學思考能力、自然健康的方法,這方法中最基礎的即是「覺察」(Consciousness),在對自我有熟練的覺察後才有能力覺察他人的狀態,進而覺察彼此的關係隨時進行自我的調整,老實說至今我仍未遇見能完整覺察自己、他人及關係的完人,但我很期待遇見的那一天,那也表示,我自己也已是能進行完整的覺察了,否則我怎認得出來呢!
接下來,我可以開始根據CISA法,療癒創傷的途徑之一-海靈格家族系統排列來做哲學諮商及療癒經驗的分享了,是的,我要開始我的創造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