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使修為好的人,也難完全避免的。然則,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孟子說:「有人以強橫無理的態度對待我的話,君子首先必自我反省,檢討自己是否不仁,是否無禮,是否不誠。若經過深刻懇切的反省,對方還是蠻不講理的話,像這樣胡作非為,那和禽獸有何分別?對於禽獸,又何必非難牠呢?…這些外來的禍患,並非自己所能管控的,君子就毋須耿耿於懷,而把它視作禍患了。」(原文見孟子·離婁下28)
有人待我以橫逆,為什麼君子先要自反?
蓋人與人之間發生磨擦,十居其九,都是互為因果的,即使自己修為好,不是故意得罪人,但對方看你不順眼,自然就會對你不滿的。即使你沒得罪對方,沒攻擊對方,但由於你一句話,使得對方的脆弱心靈,起來自我保衛,因而產生意氣之爭。故此,你自己能做的,就只能內自省,檢討問題出在那裡。至於別人,你既不能改變他,也沒這個功夫去理會他;若正面地說,也得尊重他。所以,君子先內省,毋外求,這是你唯一可做的事。
當經過懇摯內省後,那些本屬意氣之爭,就會自然淡釋,從而體會到對方都只不過是一時意氣,才會發難;又或利益受損,垂死掙扎(當然有些橫逆之來是另有目的的)。如此一來,既能恕人,亦可自解。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23】
伯夷、叔齊何以能不念舊惡?
人,但凡遇上不公時,受到橫逆的打擊,情緒高漲,嫉惡如仇,對許許多多的事情都看不順眼,於是便形成成見。再加上際遇不順心,而又無法申訴,無法紓解,最後把所有仇怨積壓於心。何苦呢?
當然,有人會說:你無此經歷過,你不是當事人,無切膚之痛,又怎會體會到這個仇恨?其實,大仇不仇,大恨不恨,把那些大仇大恨,轉化為日常生活,時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提高警覺,克己明志,來日方長,毋須爭於一時,而應放眼於春秋。
伯夷、叔齊之所以不念舊惡,並非指忘掉過去的惡行,忘掉過去滅絕人性的暴行,而是把這些惡行、暴行,暫時擱置(猶如儲存在雲端),以免沉積成心結,放不下,抹不去,以致以惡制惡,以暴易暴,因而失去清明的理智。
話雖不念舊惡,但他們對大是大非,黑白分明,他們同樣有嫉惡,同樣有批判。當遇上惡行,遇上不公,便當下嫉之惡之;但不會把惡行不公之事沉積於心,以致僵固硬化心靈,而與不公終其一生。故此,這種隨境而化,不念舊惡,釋放重擔,消解心結,怨恨固然會稀少,而同時又能保持理性的清明,持守德性的自由。
嫉惡穿腸過,美善心中留。各位,放下個人成見,開放心靈,咱們一起努力,追求更高更遠的大公大義吧!
(寫於2022年4月16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文講到孔子以《詩經》的「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卻率領成群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問方向迷失了嗎?為什麼咱們會落到這種田地呀? 孔子這樣設問,從以上三個大弟子的回應,得知每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都有不同的感悟。 子路的不甘心、子貢的自我降格以迎合世人,和顏回的不容然後見君子,在在都顯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事的問題,古往今來都是如此的。無論是聖哲,抑或是神人,都逃不了這個人生的考驗。 當處於人事傾軋的環境之下,被孤立、被針對、被排擠、被中傷、被莫須有,一般人,都難免會憂鬱自怨,驚疑惶惑,以致戚戚度日。在這種處境之下,也很自然地會在自衛意識下,竭力掙扎,力圖苟免,諉過於人,甚至待機反擊
在困阨的飄泊生涯中,顛沛流離,水盡糧絕,孔子知道學生們心懷忿怨,以致懷疑君子修德,反而遭受惡報。於是引了《詩經》兩句話「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再對子路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卻率領成群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問方向迷失了嗎?為什麼咱們會落到這種田地呀?」 子路說:「想必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家才
孔子說:「我長久以來,都一直在禱告啊!」 奇怪!孔子又不是宗教信徒,怎麼會長久以來,一直都在向上天祈禱呢?他老人家不是說過:對鬼神敬而遠之嗎?他還曾經點化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事緣:孔子有次生病了,還病得不輕。子路很擔心,終日為孔子禱告,而且唸唸有辭,祈求上天保佑孔子。最終孔子幸運地過了這關
昨天講到孔子的一個學生——冉伯牛,他是孔門德行科的高足,但偏偏就染上痲瘋瘡的惡疾。(此文被刪)可見,品德高尚,行事端正,卻未必會有好報的,此所謂「無常」的命了。 接下來,又介紹孔子另外一個學生——顏淵。顏淵英年早逝,死時四十一,而孔子已六十九歲了。當天,顏淵駕車送孔子去晉見魯國國君後,回程途中吐血,
孔子有個學生——冉伯牛,他患有重疾,孔子去慰問。到了伯牛的住處,伯牛不肯開門,不想讓孔子看到自己,就說:「老師!您回去吧!不用來看我啦。」但,孔子就堅持要看到伯牛。伯牛就只好把窗子稍稍推開。當孔子看到伯牛長滿痲瘋瘡的手,非常難過,心想一個道德操守如此高的學生,竟然會患上這種惡疾啊! 伯牛是個怎樣的學
前文講到孔子以《詩經》的「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卻率領成群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問方向迷失了嗎?為什麼咱們會落到這種田地呀? 孔子這樣設問,從以上三個大弟子的回應,得知每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都有不同的感悟。 子路的不甘心、子貢的自我降格以迎合世人,和顏回的不容然後見君子,在在都顯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事的問題,古往今來都是如此的。無論是聖哲,抑或是神人,都逃不了這個人生的考驗。 當處於人事傾軋的環境之下,被孤立、被針對、被排擠、被中傷、被莫須有,一般人,都難免會憂鬱自怨,驚疑惶惑,以致戚戚度日。在這種處境之下,也很自然地會在自衛意識下,竭力掙扎,力圖苟免,諉過於人,甚至待機反擊
在困阨的飄泊生涯中,顛沛流離,水盡糧絕,孔子知道學生們心懷忿怨,以致懷疑君子修德,反而遭受惡報。於是引了《詩經》兩句話「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再對子路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卻率領成群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問方向迷失了嗎?為什麼咱們會落到這種田地呀?」 子路說:「想必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家才
孔子說:「我長久以來,都一直在禱告啊!」 奇怪!孔子又不是宗教信徒,怎麼會長久以來,一直都在向上天祈禱呢?他老人家不是說過:對鬼神敬而遠之嗎?他還曾經點化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事緣:孔子有次生病了,還病得不輕。子路很擔心,終日為孔子禱告,而且唸唸有辭,祈求上天保佑孔子。最終孔子幸運地過了這關
昨天講到孔子的一個學生——冉伯牛,他是孔門德行科的高足,但偏偏就染上痲瘋瘡的惡疾。(此文被刪)可見,品德高尚,行事端正,卻未必會有好報的,此所謂「無常」的命了。 接下來,又介紹孔子另外一個學生——顏淵。顏淵英年早逝,死時四十一,而孔子已六十九歲了。當天,顏淵駕車送孔子去晉見魯國國君後,回程途中吐血,
孔子有個學生——冉伯牛,他患有重疾,孔子去慰問。到了伯牛的住處,伯牛不肯開門,不想讓孔子看到自己,就說:「老師!您回去吧!不用來看我啦。」但,孔子就堅持要看到伯牛。伯牛就只好把窗子稍稍推開。當孔子看到伯牛長滿痲瘋瘡的手,非常難過,心想一個道德操守如此高的學生,竟然會患上這種惡疾啊! 伯牛是個怎樣的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她讓我們不悅,我們可以看見她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不利的條件使她如此。 為了要保護及培養她內在的良好特質,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保護及培養外在可以讓她有朝氣又可愛的因素,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她也會既安詳又愉快。by《一行禪師說金剛經》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慈悲的 龍德上師曾經開示過:「什麼是冤親債主?顧名思義就是與我們有仇怨之對象。」佛家語講:「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例如:專門找你麻煩的同事,總是給你難堪的主管,這些人會跟你惡臉相向,那一定也是有前因後果。 在佛法的因果律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並非是突然的偶發事件。 人的一生中會歷經許多磨難和
Thumbnail
  所謂「禍從口出」,說的就是有時不經意脫口而出的話語,會為自己招來禍患。若是平凡的一句話,啟動了禍事的關鍵,我們很難預料得到,但是惡念伴隨著話語出口,那這惡語就極有可能為自身帶來災害了。   在《賢愚因緣經》中,沙彌均提的過去就因一句惡念之語,為自己帶來困苦生命的因緣。當時,尊者舍利弗常用天眼觀
這不是宗教用語,就很單純是光明磊落、正人君子的作為! 一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那本性可能是與生俱來,老天爺給的。但是方法絕對是後天學來的,這些應該不能歸咎於天了吧! 我被坑了一次或害過一次以後,腦海裡就會想出十種以上的方法,被坑害這麼多次,我最恨的不是那些羞辱,而是我成了想法很不單純的人。我常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Thumbnail
自古斗米養恩、升米養仇,幫一個小忙,很多人湧泉相報,但時時刻刻對人好,反倒有人食髓知味,不幫她時卻生氣起來,彷彿他的失敗皆我們的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她讓我們不悅,我們可以看見她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不利的條件使她如此。 為了要保護及培養她內在的良好特質,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保護及培養外在可以讓她有朝氣又可愛的因素,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她也會既安詳又愉快。by《一行禪師說金剛經》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慈悲的 龍德上師曾經開示過:「什麼是冤親債主?顧名思義就是與我們有仇怨之對象。」佛家語講:「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例如:專門找你麻煩的同事,總是給你難堪的主管,這些人會跟你惡臉相向,那一定也是有前因後果。 在佛法的因果律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並非是突然的偶發事件。 人的一生中會歷經許多磨難和
Thumbnail
  所謂「禍從口出」,說的就是有時不經意脫口而出的話語,會為自己招來禍患。若是平凡的一句話,啟動了禍事的關鍵,我們很難預料得到,但是惡念伴隨著話語出口,那這惡語就極有可能為自身帶來災害了。   在《賢愚因緣經》中,沙彌均提的過去就因一句惡念之語,為自己帶來困苦生命的因緣。當時,尊者舍利弗常用天眼觀
這不是宗教用語,就很單純是光明磊落、正人君子的作為! 一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那本性可能是與生俱來,老天爺給的。但是方法絕對是後天學來的,這些應該不能歸咎於天了吧! 我被坑了一次或害過一次以後,腦海裡就會想出十種以上的方法,被坑害這麼多次,我最恨的不是那些羞辱,而是我成了想法很不單純的人。我常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Thumbnail
自古斗米養恩、升米養仇,幫一個小忙,很多人湧泉相報,但時時刻刻對人好,反倒有人食髓知味,不幫她時卻生氣起來,彷彿他的失敗皆我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