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之家》:一條走20年的路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影創作中歷久不衰的主題,除了英雄,大概就是回家。「回家」兩個字,看起來輕鬆單純,講得淺一點是每天逃避課業工作或社交,就掛在嘴上的一句。但講深一點,就是很多人一生的題,我常覺得我也不例外。
每次影視作品或文學,令我無法直視的部分總是家,曾在自己的某篇作品中寫下,鄉愁大概是我得花一輩子追索的浪漫。北上念書之後,當了一陣子「偶爾才回家的人」,既然回家,就自我勒索著陪伴的必須性,而失去獨處時間的時候,竟反而更能夠過他人看見自己,尤其是家人。
發現彼此是那麼不同的時候,就是看見自己的時候,明明是以他們身體為器、思想為灌溉長大的我;明明是同時那樣長大的兄弟,可我們竟然如此不同。在家裡感受差異的時候,就無端的以為自己是叛逃的人,但我卻無法告訴他們,我在外面長成了別人。為了不感受這份落差,於是又忍不住想逃。逃得越遠越覺得罪惡,而罪惡的人再無法停止逃亡。
如果人生真的要建立什麼座右銘,或者努力的方向,我想我的會是「不要製造牽絆。」如果可以的話;如果不能保證自己只給予適當且精準的愛,那就交最少的朋友,愛上最少的人,當然不要生小孩。當然我始終覺得沒有做到。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決定活成這樣子的人,從小到大的五次畢業,總以從沒在典禮上掉過一滴淚自豪,也喜歡自己感覺生活得很簡單,物質慾望不高,像是隨時都能一走了之的樣子。曾在友人的信中被問及,在新的地方是否找到歸屬感了?我才終於懂得我活成這樣子的原因。
我害怕建立歸屬,因為我真的太容易捨不得任何人事物了,越成長看遍了越多不得不捨,就更害怕建立太多密切的什麼,常在嘴邊嚷嚷著想回家,可是甚至不知道我所說的到底是哪裡。在這樣患得患失的情緒裡面,就更顯得精神緊張、敏感脆弱。然而我還是建立了好多關係,還是在不好的時候脫口而出,「我好想回家」可我明明就已經在家了,卻仍滿懷鄉愁。
這紀錄片當然是看哭了像我這樣的人。離開影院後,同行友人問,「所以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是什麼?」「沒什麼吧...就是一趟回家的過程」就是這樣看著他走過這一切,莫名地也療癒了一點點什麼。其實這部片裡的神,或者真正的(?)神對我而言也常是這樣的存在,祂只是靜靜的看著這一切發生,看著人世間的我們度著人世間的一切,祂不曾做什麼改變世界,但世界都在祂的眼下,看著誰該得到的,就回到誰身上。
原本也想藉這篇寫寫信仰和神之於我,但還是容我再整理一下好了。
avatar-img
48會員
104內容數
名字念起來是易寒,唱起來像遺憾。 於是就這樣其實符名的活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ih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又呼應了劇情,如果把自己代入瞥見犯罪現場的局外人,會有勇氣上前制止嗎?如果自己是媒體人,會為了道德與真相而堅守原則嗎?如果自己是冤獄受害者,道德和勇氣又該用在哪裡?而所謂真相,真的凌駕在一切之上嗎?如果看見了罪前的人性及情感,遇見了罪的無可奈何,而罪後,要相信什麼?
在關係裡,不能夠理解另一方(暫且定義為不正常)的人(定義為正常),就變成被留下來的人(只有你被留下來的話,你是正常的嗎?),但既知改變與錯過的不可避免,我們該讓自己從未經歷過嗎?又或者能保證若改變的是自己,還能讓一切如常嗎?
總以為還沒找到向新的孩子,好好說愛的方法,在那之前,也許就先好好愛心裡的孩子,讓自己成為夠好的大人就好。
大約從16年開始,每看完一部電影就會隨手紀錄,無論是心得、隨筆,或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相關性的雜想都好,又無論是院線片,或是窩在電腦前看完的經典電影,每看一部就寫一部,而且是手寫。起初當然只是因為,滿溢的情緒必須以文字為載體落地,寫在私人筆記裡也心滿意足,後來卻成了給自己的作業,明明沒有deadline
可其實根本不能強求三顆星吧,也或許得繼續前進才能得到武器,回頭釋然。
多年後重看這十項,沒有任何一項能大聲的說已經完成,但因為這些被我認為是火花的東西,而讓我願意繼續認真感知生活,至少仍能稱作十大夢想進行式。
又呼應了劇情,如果把自己代入瞥見犯罪現場的局外人,會有勇氣上前制止嗎?如果自己是媒體人,會為了道德與真相而堅守原則嗎?如果自己是冤獄受害者,道德和勇氣又該用在哪裡?而所謂真相,真的凌駕在一切之上嗎?如果看見了罪前的人性及情感,遇見了罪的無可奈何,而罪後,要相信什麼?
在關係裡,不能夠理解另一方(暫且定義為不正常)的人(定義為正常),就變成被留下來的人(只有你被留下來的話,你是正常的嗎?),但既知改變與錯過的不可避免,我們該讓自己從未經歷過嗎?又或者能保證若改變的是自己,還能讓一切如常嗎?
總以為還沒找到向新的孩子,好好說愛的方法,在那之前,也許就先好好愛心裡的孩子,讓自己成為夠好的大人就好。
大約從16年開始,每看完一部電影就會隨手紀錄,無論是心得、隨筆,或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相關性的雜想都好,又無論是院線片,或是窩在電腦前看完的經典電影,每看一部就寫一部,而且是手寫。起初當然只是因為,滿溢的情緒必須以文字為載體落地,寫在私人筆記裡也心滿意足,後來卻成了給自己的作業,明明沒有deadline
可其實根本不能強求三顆星吧,也或許得繼續前進才能得到武器,回頭釋然。
多年後重看這十項,沒有任何一項能大聲的說已經完成,但因為這些被我認為是火花的東西,而讓我願意繼續認真感知生活,至少仍能稱作十大夢想進行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出社會後,每次遇到困難,我總是想著回家。 也許是回家後什麼都可以不想,也許是回家後又能像個小孩子般天真。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我們聽過很多離家的故事。爲了愛情離家出走,討厭家庭離家出走,都是因爲意見和家人不合而離家,永遠的離開了。 但是,你有聽過爲了生存而離家嗎?爲了自己的家人,爲了不再貧窮,爲了讓家人更加幸福而離家出走,最後卻從沒有幸福的結果。 這,就是我父親的故事了。
Thumbnail
我不喜歡這裡。我想回家,但我也不知道家在哪裡。 巴夏: 切記的是,即使你還有其它的家,由於你選擇在地球上出生,地球也是你的家——它與你其它的家是無分軒輊的。 在此生,你選擇降生在一個特別的家庭,或是處於一個...
Thumbnail
家鄉的回憶總是讓人懷念,即使每次回去都有一絲寂寞和不捨。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家鄉漫畫店的回憶與情感,帶有懷舊和思念之情。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成長、離家、改變、再成長、再離鄉,直到發現我們再也回不去,回不去那個家、回不去童年、回不去以前的狀態。 我們早就回不去了,我們都沒發現,再到後來,我們已經不需要回去了,我們明白了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怎麼變化,唯心境之別。人生中,改變是必然,也漸漸習慣那些必然,漸漸變得麻木不仁。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出社會後,每次遇到困難,我總是想著回家。 也許是回家後什麼都可以不想,也許是回家後又能像個小孩子般天真。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我們聽過很多離家的故事。爲了愛情離家出走,討厭家庭離家出走,都是因爲意見和家人不合而離家,永遠的離開了。 但是,你有聽過爲了生存而離家嗎?爲了自己的家人,爲了不再貧窮,爲了讓家人更加幸福而離家出走,最後卻從沒有幸福的結果。 這,就是我父親的故事了。
Thumbnail
我不喜歡這裡。我想回家,但我也不知道家在哪裡。 巴夏: 切記的是,即使你還有其它的家,由於你選擇在地球上出生,地球也是你的家——它與你其它的家是無分軒輊的。 在此生,你選擇降生在一個特別的家庭,或是處於一個...
Thumbnail
家鄉的回憶總是讓人懷念,即使每次回去都有一絲寂寞和不捨。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家鄉漫畫店的回憶與情感,帶有懷舊和思念之情。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成長、離家、改變、再成長、再離鄉,直到發現我們再也回不去,回不去那個家、回不去童年、回不去以前的狀態。 我們早就回不去了,我們都沒發現,再到後來,我們已經不需要回去了,我們明白了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怎麼變化,唯心境之別。人生中,改變是必然,也漸漸習慣那些必然,漸漸變得麻木不仁。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